幼小衔接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完成身心、情感等全方位的入学准备,兼顾儿童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若一味注重知识技能培养,就会出现“跑偏”现象,即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化”的问题一直被治理,却从未被根除。其中一个原因便是我们站在成人视角教育儿童、安排儿童,但幼儿在经历幼小衔接的蜕变中形成了自我感受、想法,对于升入小学他们或兴奋或焦虑、或期待或担心。作为幼小衔接的主体,儿童具有天然的表达权利,成人应尊重其话语权,了解儿童的真实需求与意义体验。
怀揣孩童般的心灵去重新认识幼小衔接就是要让儿童发声,成人要“悬置先见”,相信他们有能力且有资格表达对小学的复杂态度、真实需求。儿童不再是被动的研究对象,而是成为成人研究的积极参与者,这种参与是必要的也是被充分尊重的。
“我”对小学的认识——儿童之发现。笔者曾访谈过幼儿园大班毕业儿童,谈及对小学的印象时,90%的儿童认为:“小学是学知识的地方;是一个缺少乐趣玩耍的地方;是一不小心就会被班主任批评的地方;是有写不完作业的地方。”当被问及为何会这样认为时,100%的儿童说都是从成人口中得知的。这样片面歪曲的认识演变成儿童对小学的畏惧感、退缩感。
站在儿童的视角观小学就是要带动儿童主动去探究去发现去认识小学,用儿童喜欢的探索方式形成对小学的认知图式。这是一种客观真实的了解,孩子需要直面小学的真实模样。
“我”对小学生活的忧虑——儿童之反思。“我担心题不会做,被老师批评,老师就不喜欢我了。”“我担心作业太多我做不完怎么办?”“我担心会失去现在的好朋友,交不到好朋友了。”“我担心妈妈给我送午饭太累。”“我担心自己的事情做不好,不知道老师会不会帮助我。”“我担心厕所那么少,我会不会尿裤子。”以上代表了大多数儿童对上小学的共同担忧。这些看似稚嫩却又实际存在的问题才是儿童对小学生活最真实的忧虑。
一方面,儿童在反思中形成问题意识,会对幼小衔接作出充分的心理准备。无论入学的忧虑是什么,儿童都要在反思中逐渐明晰问题,明确自身要努力的方向,进而在与成人探讨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应对心态与解决策略。另一方面,儿童反思利于其逐渐形成主体意识,明确自己对事物的掌控力,这种掌控力是儿童对自身解决问题能力的自信,是他对外界事物的自主表达,有利于形成独立人格成为完整的人。
“我”对步入小学的需求——儿童之表达。“我需要爸爸妈妈给我买上学用的书本。”“我需要一个喝水的杯子,因为上学后不是老师给接水,是自己接。”“上学得穿校服,我需要妈妈给我买。”“上学要写好多字的,铅笔要多买几支,还有橡皮。”“我需要准备饭盒,因为爸爸妈妈会给我送饭,但如果学校有食堂就不用了。”“我需要多练习练习算术,我总是算错。”“我需要练习写字,我总写不好。”这些是被儿童重点提出的需求,多数儿童都有类似的表达。
通过幼儿的表达,我们清楚地发现幼儿的需求并不是成人以为的纯知识准备,而多集中于物质准备方面。笔者在与儿童交流中了解到,问幼儿,“如果以上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便去上学,你觉得可以吗”?孩子摇摇头说:“会难过,会不敢上学,会怪爸爸妈妈没帮忙准备好。”没有倾听儿童的表达,不了解儿童的情绪体验就无法确信孩子是以阳光的心态面对入学的。
首先,幼小衔接之所以出现“小学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家长对孩子未来学业的过度担忧,恨不得孩子从中班起就学习小学知识。笔者曾目睹有的私立幼儿园近乎窒息的教学气氛,儿童在老师的高声呵斥下拿笔吃力练字。这是学前教育应有的本色吗?是幼儿园急功近利还是家长过度焦虑?孩子错失掉的童年还能逆转吗?
“小学化”教育的背后潜藏着来自成人世界的“学前焦虑”。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不惜砸下重金给孩子报各种学前班,试图在学前教育阶段“抢跑”前进。
我们看到幼儿过早而不情愿地当起“小书生”,翻读那些晦涩难懂的书本,这一切不过是为重点小学入学考试做准备。家长认为苦了孩子这一时,还孩子乐一世,值得!但是,孩子品尝到的尽是读书之苦,生发出的尽是读书之厌,缺乏对书本的真心喜爱,对知识的热忱渴望。过早摄入超负荷的知识内容,对孩子而言不是“养分”,而是“负担”。家长必须明确所谓的“起跑线”绝不是无尽的书本,更不是一张张冰冷的成绩单,而是孩子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以及良好的入学适应能力。
其次,幼儿园身陷利益焦虑走了偏路。目前,幼小衔接教育有一个“死循环”之说。家长抱怨小学不零起点教学,迫使幼儿园开设学前班。小学自认为儿童已不是零起点水平,又怎能零起点教学。由此,幼儿园“小学化”,各种学前班大行其道。
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存在也有其生存逻辑。园长们抱怨:“你不教,人家就退园,没有收益怎么给老师开工资?”众多幼儿园难逃大班“空巢”劫,自身经济利益受到威胁只有向家长妥协。有些幼儿园还担心毕业班的儿童步入小学成绩不佳,会对自身的教学声誉造成不利影响,所以才进行“小学化”教学,给毕业生打好“学业基础”。当幼儿园身陷利益泥淖,以断送幼儿快乐童年为代价的教育抛弃办学初心时,“小学化”便有了成长的温床。
“小学化”问题从来都不是某一方的责任,家庭、幼儿园、小学、早教机构、监管部门应协同努力,还原教育本色。
家庭要尊重孩子天性,归还其快乐童年。儿童在大自然、大社会中的探索、摸爬、游戏是儿童与世界沟通的触角,是儿童本性的释放。“玩”带给儿童的智慧是生而为人的必需品。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教育的起点与归宿。返璞归真是最睿智的选择,请尊重儿童的天性与权利,收获最本真的童年。
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园要坚守教育底线,尊重儿童的本性与生长规律,组织激发幼儿想象力、满足其好奇心的活动。相信儿童、鼓励儿童、支持儿童,为他们的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环境、饱满的精神环境。小学应坚持零起点教学,尊重儿童的发展水平。小学“不急”,幼儿园才能“不抢”,各司其职是对儿童本性的最大尊重,是对儿童成长最贴心的关切。
目前,早教机构也逐渐成为“小学化”的推手,五花八门的广告宣传铺天盖地,以“科学、快速完成幼小衔接”为噱头博得家长信任赚得盆满钵满,实则对幼儿施加“小学化”重压。合格的早教为学前教育锦上添花,但绝不是小学的替代品,更没有资格越俎代庖充当小学的“急先锋”。
面对“小学化”问题屡禁不绝的现状,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责任,明确规范幼小衔接职责,对扰乱教育秩序的害群之马严厉打击。社会各方若能站在儿童的角度对待幼小衔接,有儿童之心,想儿童所想,那么我们的教育必将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