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冬梅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学生不断涌向市区,乡村学校规模逐渐萎缩,乡村教师的自卑感和倦怠感日益增加,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济源市轵城镇东留养小学是一所村小,位于城乡接合部,与市区学校相比,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诸多方面有着更多的制约与困难。2016年,组织安排我到东留养小学任校长。我与教师座谈后了解到,学校高峰时期曾有400多人,当时仅剩120人。其中,2010级学生,当年入校时52人,到毕业时,仅剩17人。
如何在逆境中求生存、谋发展,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四个自信”启发了我们。两年来,我们帮助乡村教师树立自信,唤醒乡村教师的职业尊严感,努力写好乡村教育 “奋进之笔”,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17年,辖区内适龄儿童几乎没有流失现象,还出现了部分市区学生返乡就读的现象,实现了薄弱乡村小学的逐渐复兴。
习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校长如何帮助乡村教师树立文化自信呢?
我们到济源市档案馆查阅《济源县志》,了解地域文化。据记载,“济源”因 “济水之源”而得名,愚公移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轵城镇在春秋时期是 “古轵国”所在地,后来成为 “天下名都”之一。学校所在地 “留养”,因商周时期武王伐纣胜利以后,把鳏寡孤独之人收留在此养老而得名。武王的德行至今为人称颂。我们还走访了村里有学识的老年人,了解到本地尊师重教的光荣传统。上世纪80年代,东留养村民曾兴学集资60余万元,受到河南省教育委员会立碑表彰。风雨沧桑,虽然当年的石碑已经字迹斑驳,但是家乡父老尊师重教的高尚品格,永远值得我们骄傲。教师了解了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树立了文化自信,激发了以家乡为荣、以振兴家乡教育为己任的情感。
我们邀请退休的老校长、老教师到校座谈,让年轻教师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前辈的光辉业绩。教育前辈的深情讲述,让我们了解到这所农村学校,在上个世纪曾铸就了辉煌的历史。学校人数虽然不多,但是教学成绩始终名列全镇前茅。村子虽然不大,五年间就走出了三位清华北大的学子,还有数百名全国重点大学的优秀学子和不计其数的各行各业的骨干精英。老前辈言语中、神态上流露出的自豪感深深地感染了年轻教师,大家为生活工作在东留养村这片美丽神奇、英才辈出的土地上感到光荣。我们从内心深处立下誓愿:一定要让东留养小学重新成为东留养人民的骄傲!
经过多次考察论证,结合地域和学校历史文化,学校最终确立了“留德尚雅,养石成玉”的办学理念,开发了 “养德、养习 、养体、养学、养礼、养性 ”的六大 “养”文化课程。从东留养小学走出的优秀学子张路林,为母校捐赠了一块校训石,并欣然题词:尊师重教、美名卓彰、春风化雨、桃李芬芳;翩翩学子、求知涵养、只待来日、展翅翱翔;立志建业、长空飞黄、报国兴乡、盛德如洋,写出了学子对母校、老师的赞颂和怀念。
悠久的历史、辉煌的业绩、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帮助乡村教师树立了文化自信,激发了乡村教师献身教育的神圣感和使命感。
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注重人文关怀,关注教师内心需求。首先,营造赏心悦目的办公环境。我们争取东留养村两委的支持,为每一位教师更新了办公桌椅;乘薄弱学校改造东风,为每一位教师配备了办公电脑,实现了微格办公;挤出资金为教师办公室安装空调,为每一位教师的办公桌上摆放一盆鲜花,让老师在高雅的环境中愉悦地工作,增强工作幸福感。其次,设计得体的 “东小教师职业装”。 女教师身着西服套裙,化上淡妆;男教师身着鲜亮的白衬衣配上漂亮的领带,英姿飒爽,青春帅气。第三,为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平时,无论教师本人还是亲属有病住院,学校都会派人看望;每年为教师安排一次体检;教师生日,学校为教师送上生日蛋糕,团队成员人人都送上生日的祝福,让教师感受集体的温暖。
促进教师发展的关键在于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每天清晨,伴随着冉冉升起的朝阳,全体教师都要进行庄严的职业宣誓,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生发乡村教师的尊严感,坚定振兴乡村教育的理想,全体老师共同编写了 《东小教师誓词》:我是东留养小学的一名教师。我庄严宣誓,我爱我的学校,我爱我的同事、学生。从今天起,我会以最美的微笑对待每一个孩子,我将把我的爱平等的洒向每一个孩子。我会耐心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引领学生走向成功。我要用慧眼去发现每个孩子的潜能,我要用智慧去成就孩子的梦想!我将和我的学生一路同行,去追求美好的人生!
每年教师节,为几十年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老教师颁发红烛奖,为勇于创新、勇挑重担的骨干教师颁发砥柱奖。58岁的张明老师,带篮球队、负责安全隐患排查、后勤服务和花草管理、板报宣传。在教师节表彰会上,张老师获红烛奖,受到了隆重的表彰。校长亲自为他写下了这样的颁奖词:带领球队冲锋陷阵,意气风发;隐患排查细致入微,防患未然;饭菜搭配精细用心,营养合理;加班加点家校联系,不计回报;板报宣传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您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您为学校发展献智献策,您为师生安全保驾护航,您用行动告诉人们什么叫爱校如家,您用细心告诉我们什么叫爱生如子。他就是红烛奖获得者张明老师!
当两鬓斑白的张明老师听到这样的颁奖词时,眼眶湿润了。他激动地说:“我在农村学校干了一辈子,能得到校长这样的赞赏,此生足矣!我交代我儿子,将来我的追悼词就用这份颁奖词。”
通过人文关怀和激发内驱力,我校教师逐渐形成了高品位的价值追求。王欢老师已经在着手准备考取在职研究生,希望带给乡村孩子们更高品质的教育;李花老师追求 “要爱,更要会爱”的教育境界;杜素霞老师正在尝试 “田园诗化”课堂。大家在追求教育理想的奋斗中,散发出一种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提升了乡村教师的职业尊严感。
乡村教师必须树立自己的专业自信,切实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振兴乡村教育,造福一方百姓。
每年暑假,都有不少乡村青年教师想方设法逃离乡村,调入市区。要改变这一现状,除了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让乡村教师看到职业成长的希望;让他们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进取,就能带来专业上的认可。两年来,在办学经费非常紧缺的情况下,学校挤出资金先后将教师派到国内最顶尖的师范大学进修学习。笔者和李利霞老师走进了华东师大,李花老师、欧欢老师走进了北师大,王青梅老师走进了浙师大。通过走出去开阔视野,乡村教师拥有了教育者的自信和底气。
华东师大李家成教授赠送给乡村教师的 “五字真言”是:“做、听、说、读、写”。在专业阅读方面,学校采取 “必读”和 “选读”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了教师教育观点的共性和个性。必读书目由学校出资订阅,选读书目的订阅由教师和学校各出一半,订阅的越多,报销比例越大。现在学校已经拥有了《人民教育》《江苏教育》《中小学校长》《教师博览》等20多种国内外教育期刊,教师间相互借阅。学校为老师搭建更多的展示平台,让 “身边精英”更加出彩。每周一次 “阅读交流”,分享读书感受;每月一期 “东小论坛”,老师们讲述 “我的学生我的爱”;每学期一次 “我的课堂我的爱”,人人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风采。在 “做、听、说、读、写”五字真言的引导下,乡村教师步入了专业成长的快车道。
学校鼓励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用富有个性的人格魅力让学生折服,在课堂中焕发专业自信。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提出了 “情趣语文”的教学主张。
如执教 《伯牙绝弦》这篇课文时,学生都被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真情深深打动。我并没有满足于原文的结局,而是这样启发学生:“孩子们,摔琴谢知音,是俞伯牙祭奠知音的方式;焚稿断痴情,是黛玉和知音了断的方式。我认为,真正的知音,一定希望你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更幸福,事业更成功。假如你是俞伯牙,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让知音之情升华呢?”这个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一位学生说:“假如我是俞伯牙,我要珍藏着这把琴,每年清明节,我都要到子期的墓前为他弹奏一曲。”另一位学生受到启发后说:“假如我是俞伯牙,我将把我曾经弹奏给子期的曲谱记录下来,作为我们友情的见证,流传后世。”我说:“同学们不仅理解了这个故事,还懂得了以更加理性和更有价值的方式来对待友情,老师为你们喝彩。”
这节课教师把自己的情感体验、教育情怀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生志趣有机融合,体现了 “情趣语文”的风格,教师也因学生的成长而体验到了职业的价值感。
两年来,学校有五名教师的个人课题先后结题,四名教师在市级赛课中获奖,一名教师被评为河南省名师,一名教师被评为河南省骨干教师,两名教师被评为济源市骨干教师。笔者参与济源市青年教师携手成长、送课下乡等活动,这些专业成长让乡村教师释放和迸发出生命的活力,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尊严感。
乡村教师一样可以做研究,乡村教师同样可以出成果。学校鼓励老师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目前老师们合作编写的 《我的学生我的爱班级故事》即将完成,笔者撰写的《少年闰土教学实录》发表在核心期刊 《小学教学》上。老师们将自己多年来执教的优秀课例整理成 《课堂养玉集》,还根据济源的地域文化编写了校本教材 《济水源》,获得济源市校本教材一等奖。这些来自班级、来自课堂、带着乡土气息的成果,让老师们深深地体会到自己的职业尊严感。
两年来,我校打破学校教育的孤岛,拆开学校的 “围墙”,邀请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构建生命成长共同体。老师走进学生家中,和家长沟通孩子在校情况,及时向家长传递科学的育子理念。家长受邀走进校园,和师生一起清洁校园、修理旗杆、运送垃圾、整理图书等;走进课堂,和孩子一起参与课堂活动,师生、亲子之间相互真诚沟通,增进了家长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信任。乡村家长的质朴和信任让教师体验到职业的尊严感和幸福感,他们无怨无悔地为乡村教育献出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我校青年教师任云霞老师和王欢老师原本有机会分到城里,可是他们却选择了村小。她们说:“在这里工作,挺舒心的。”
有人说:“激活一群教师,就能振兴一所学校。”未来,我们将继续帮助乡村教师树立文化自信、理想自信、专业自信和成果自信,改善乡村教师的生命状态,提高乡村教师的职业尊严感与幸福感,使乡村教师有信仰、乡村孩子有梦想、乡村学校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