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瑞芳
如果说新中国前三十年完成了大众教育,致力于让民众脱盲,同时培养出了一大批当时各条战线建设急需的高端人才,并实现了民族精神的空前振奋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凝聚,最为重要的还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腾飞奠定下了坚实的基础。于今可见,承前启后的四十年教育更是处于一个春意盎然的时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无论是我国的基础教育范围,还是高等教育领域,其普及化程度之高及办学条件改善之好,都日新月异地呈现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从教育的宏观战略着眼点上来看,无论是改革开放后教育的 “三个面向”,还是以法治国、科技强国、以德治国的适时提出,若要从根本上实现这些战略目标,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教育强国。战略导向决定发展方向,而教育始终都是配合战略目标达成的立足点。可以说,教育是解决一切问题存在的关键所在。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人才兴。可见,教育如同一个大国重器的 “引擎”,是驱动一个大国战略发展的根本,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永远制胜的原动力。
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人民共和国虽然经历着站起来、富起来,正在走向强起来,但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须臾都离不开基础教育的发展。如今,我国在这个正值物质和精神并重发展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信仰信念和价值观取向更是需要重振和再塑,而这个环节不仅要在成年人中强化,更需要从娃娃抓起。自古以来,中国人最讲究 “家国天下”,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从 “重振家声还读书”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难看出真正的读书人当志在成为一个于国于家何用之人的价值目标导向。可见,教育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和获得做事的能力,而是广大一个人的格局,强化人之所以为人的社会担当和责任使命。
重视教育,当属中国古来有之的传统。于今,对于每一个中国家庭而言,教育是一种情结,更是一种期待。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重经济、物质,唯科学、技能的价值导向,让趋利好名、奢靡享乐等不良风气也不期在祖国大地弥漫开来。于是重科学轻人文、重拿来轻创新、重眼前轻长远之流弊,一直制约着我国的自主自强和战略潜力发展。从深层上看,所有症结的存在皆可在教育查找到得失。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习近平主席引用此典告诫人们于当下,价值趋向引导正确与否,将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成败。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中国人自古讲究家国一体,教育也不例外。“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论语·子路篇》)从富至贵,是物质财富向精神境界的升华。观中国教育之兴,国人视教育之重自然不必多言,然现实中教育之失,着实令人堪忧和急待唤起世人猛醒。纵观七十年来的思想变革与价值趋向,当前其最为突出的变化和危机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多元社会思潮泛滥。如果社会思潮泛滥,就会直接导致没有一种主导社会价值、引导社会风尚的精神支柱,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就会出现一片混乱,导致民众一盘散沙,如此就会动摇我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甚至还会出现某些别有用心的人阴谋颠覆我党的政权。故而,这也是党中央再次强调坚持学习和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坚持 “四个自信”,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是追名逐利的价值趋向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曾几何时,人们心目中的楷模,焦裕禄、时传祥、罗盛教、雷锋、王进喜等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化身,他们的奉献精神曾经引领着几代人。然而时至今日,一些人所追求的社会精英却成了做大官和当富商,以及概念化的 “高富帅”“白富美”,人人都想当少劳多获或不劳而获的 “人上人”,并以此为体面,更有甚者为了追名逐利已经到了没有礼义廉耻的地步。
三是榜样力量的错位导致了信仰信念迷失。一个不崇尚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习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可悲的是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被一些公知认为已经不合时宜,再宣传会影响民族团结;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邱少云、董存瑞被人为恶意抹黑丑化;王二小、小兵张嘎、草原英雄小姐妹被妄加揣测质疑。当榜样被粉碎,信仰信念便随之撒落一地。于今明星戏子取代英雄劳模,小鲜肉、娘炮取代英烈英雄,并倍受人追捧也就见怪不怪了。
当今社会上的种种怪象,看似是一个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问题,但究本查源却还是一个沉重的教育话题。毕竟,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无论何时都是一体化联动的。当然,四十年来的出国热和移民热,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教育得失与价值追求的现状与前后三十年的反差。由此可见,在国家教育大政方针的指引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化教育急需密切配合和进一步加强。
于社会教育而言,祈希在国家意志的大力主导下,国家教育、文化、宣传、精神文明办等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增强密切意识,加大教育宣传的引导力度,利用影视、网络媒体的快捷传播优势,积极弘扬正能量;并上下形成合力,大力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弘扬正风正气,深入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扬与践行,广泛持久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号召和组织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公益活动,让 “坚持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以此推动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于学校教育而言,在吹响中华文化全面复兴的号角下,学校担当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主角地位当责无旁贷。为此,学校当根据青少年的年龄阶段特点,在背诵中华文化经典的黄金期为其铸就 “童子功”,结合诵读帮助学生加深体悟理解,适时引导学生立志做 “大人”“君子”,自觉摈弃精致的利己主义思想,以广大其“修齐治平”的格局。坚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其从小具备大国自信、文化自信的意识,为国家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且“又红又专”的时代新人。
于家庭教育而言,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子女养育上,首先要克服平时生活上补偿的心结,对学校教育上过度依赖的心态;特别是要让家长辩证地认识到,孩子在外面吃点苦、受点委屈,将更加有益于孩子增强抗挫折感和提高其立身处世的承受力。“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试想,一个人若是从来都没有吃过苦受过罪,幸福感又从何而来?其次,家长要言教与身教并重,特别要发挥行胜于言的带动作用,在家庭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天天开展亲子共学 “十分钟”或 “半小时”活动,经营书香家庭,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家教、家学、家风尽快回归千家万户。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2018年7月3日至4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求贤若渴与人才危机与 “强国梦”、民族复兴大业是极不相称的,解决这个现实矛盾唯有加强和重视教育。北宋学者胡瑗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可是早在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就不无感慨地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老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形同于练内功,需要时间的积淀和教习的涵育,绝非喊喊口号就能一蹴而就的,更需要切实拿出人才可持续生长的对策与办法,特别是在师资力量、家长意识和激励机制上进行破局,唯此方可为人才的生长奠定坚实的基础。窃以为,当前和今后需要反思和急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存在如下方面:
一是加大引导最优秀的人才从事教育事业的力度。2018年5月14日,马云在杭州师大110周年校庆上发表演讲,谈及教育,他以自己为例调侃道:“中国教育的一个问题是,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才进师范学校,比如我考了两年才进的师范学校。”此观点对比客观事实,着实令人痛心不已。然而无论何时,一个国家和民族若要傲然全球,其核心竞争力就是教育,而教育的重点和基础就是师资力量。事实上,在中国古代从事教育者不是有功名的学子,就是时运不逮的落第秀才,哪怕是追溯到民国时期也都是精英从教,新中国成立后也是最优秀的初中毕业生选择中师,中师曾一度是我国高端师资的重要来源。
可是,现如今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大多数都不会选择学习师范专业,那么长此以往我国的师资结构就会出严重问题,而没有了最优秀的人才从事教育事业,那一流的人才又将如何产生?教师自古以来就是神圣的岗位,他们不仅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人,还是一个个体生命中除了父母之外影响力最大的人。国家应该鼓励最优秀的学生崇尚教育事业,让教育战线成为最优秀人才最为集中的领域,而且要让师资优质资源流向幼儿园、小学和初中,这样我国的教育才能大有希望。
教育是一生的事业,绝非世俗中一般性谋生类职业。一个教师只有在从事教学工作中发挥出主观能动性,视教育职业为终其一生的事业,方能全身心投入其间,并为之乐此不疲。事实表明,但凡一个人始终保持干事业的心态,其人才是积极的、主动的,苦并快乐着的;而干工作的心态则是消极的、被动的,累并痛苦着的。所以,一个人既然选择献身教育事业,就要有挚志追求成为教育家的梦想,无论一生可否企及实现。
二是全方位引导家长接受成人成才的再教育。当前,校外各种培训、辅导之所以火爆,究其原因还是家长对自身教育引领孩子成长认识不足,孩子学习出了问题很少从自身上查原因,只是一味“外求”找家教,不反躬自省 “内求”找症结。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虽知道家庭教育重要,但都在行为带动上欠缺,愿意在外花钱买教育,却忽视自身参与的带动作用。事实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有 “君子不出家成教于国”的家教传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其影响是终其一生的。孩子的教育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素质和认识,家长的素质和对教育的认知决定了孩子的成长速度和高度。
国民素质从娃娃抓起,娃娃素质从家长抓起。对于家庭而言,家长教育孩子也是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的,而 “望子成龙”更需要亲子共学,以更好地营造良好的学习互动环境。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固然口号响亮,但却有十足的商业味道。为此,家长要清醒地看到,我们不能因为寄希望于学校而忽视了家庭教育,也不能把孩子的教育完全寄托给某一个阶段的学历教育和校外辅导培训上。所以,做家长要学会带着孩子往前走,家长学在前,靠身教引领孩子,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动、自觉、自发地走上学习成才之路。
对学校而言,开办好家长学校无疑是双方求得共识、达成理解合作的有力举措。特别是孩子到了学校,家长的焦点除了孩子的学习外,还时时刻刻存在着孩子有无受委屈、能否得到公平对待的疑虑。因为现实中所发生的家校矛盾,往往是家长忽视孩子挫折、吃苦教育导致的,以致一时冲动闹到学校、举报到教育主管部门,以寻求出自身所认为的 “公正”来,根本不思量孩子本该在成人成才道路上所应当经历的风雨。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如此看来,不能忍辱,何能负重?可见,孩子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而家长的问题才是问题的真正所在。
三是建立和完善教育人才动态发展的良性机制。近年来,最优秀的高中生鲜有报考师范院校的,究其原因是教师的社会地位没有真正回归到本该受到尊重的地位上去。主要表现是:在就业及收入导向上,终身从教,将意味着一生几近清贫;收入偏低,职称评定偏重于城市,几乎与偏远乡镇农村教师无缘;工作生活的压力,让真正有学问和能力的人选择教书也成了暂时,一有机会多是改行。可以说,社会地位、收入待遇及价值体现决定着人才的流向,以及师资队伍的稳定现状与教学质量。
吸引最优秀的人投身教育,要靠待遇吸引人和人文关怀凝聚人。尽管国家在教师编制和收入有所调整,但是中小学教师待遇依然不足以吸引人,严峻现实依然是客观存在的。在过去10年中,虽然经济不断发展,但教师们的收入变化其实不大。这样的待遇,怎能吸引并留住最优秀的人投身教育行业?为此,国家只有大幅度提高教师待遇,才能吸引高中毕业生中最优秀的学生报考师范院校,同时留住在职的优秀教师。另外,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考虑改善教师所处的人文环境,给教师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以释放他们的创造力,给教师更多自由思考的空间以超越诸多的 “统一规范”;同时亦可参照军人的各项社会待遇,让 “教师优先”“教师免费”变成现实。
在教师的待遇和地位改善的同时,教师的入职门槛也要对应提高。只有严格了教师入职条件,有志于教育的最优秀人才才有资格从教。可事实上,如今我们国家的教师职业门槛并不高,尤其是低入学门槛直接导致了许多师范本科毕业生甚至硕士毕业生专业素养名不副实。所以,师范院校今后只有执行严进严出,才能确保师资培养的质量。对正在从教的教师队伍,也要进行优胜劣汰,把严重违反师德和职业规范的教师,或者得过且过、混日子的滥竽充数者,一律进行清退。提高教育入职门槛,不仅仅是对一线教师,也包括校长、局长等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各级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