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高新区玉湖小学 王爱娟
下面我就小学数学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有人说:“教育者最好少一只手,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也许你会发现孩子收获的比你期望的多得多。”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标志。
每一个健康的孩子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孩子的观察能力是他们学习自然、认识世界、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善于通过实物、多媒体课件等多种途径为学生创造观察的条件,诱导他们去探索隐藏在生活中的数学奥秘。
好奇、好动、好玩是学生的天性,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喜欢模仿,喜欢尝试新鲜的事情。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经常会这样训练学生:“一二三,坐坐好。”在课堂上,孩子是被约束的,长期如此,学生的创造力就被扼杀在了摇篮。相反,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投其所好,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给予他们施展的空间,让他们在快乐的环境下自主探索学习。如我把“小小商店”这一课设定成了综合实践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人民币在生活中的运用。课前在学生的一同帮助下,我把教室布置成了商店,学生将平时使用过的学习用品、手工作品等作为商品,利用所学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进行一次真正的购物。活动时,让部分学生做售货员,部分学生做顾客,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让学生自主去了解商品价格,进行购物。这样,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使用人民币,不仅认识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会进行人民币之间的换算,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能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将这些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是新课程改革强调的重点,也是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给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意识显得尤为必要。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正处于感性认知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向学生渗透数学建模思想要考虑的问题比较多,比如设定的数学问题不能太难,不能太复杂,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寻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易理解的问题,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思考。
如在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时,学生清楚地知道我们学习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但学生只是知道有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存在,但他们并没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把它们理解成具有一般意义的数学模型。因此可以开展如下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知模型的存在:第一步,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第二步,让学生动手实践,把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对折,让学生思考:有没有什么发现?经过这两步探究,学生在分析、比较、归纳等操作活动中对轴对称图形构建起新的认知。整个教学过程,重在引导学生抽取四个平面图形的本质属性,使轴对称图形能够从物理模型转变成具有一般意义的直观的数学模型,最终转变成抽象的数学模型。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都是由教师提问,学生根据提问作答,是一种被动式的封闭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很快接受老师教授的新知,但却缺失了主动提问设疑的能力。提出问题需要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需要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大胆质疑是培养他们核心素养的重要一步。
要解决一个问题,我们只需要灵活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而要提出一个问题,就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去思考、去探索,因此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困难得多。在我的课堂上,会留给学生很多提问的环节,学生大胆质疑,再进行小组谈论,以此来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认识1元及一元以下的人民币”时,有学生质疑:为什么美国的钱叫作美元,英国的钱叫作英镑,而我们国家的钱叫作人民币呢?为什么以前见到的五角面值的纸币现在越来越少见了呢?为什么一元的硬币那么多,纸币那么少呢?学生提出了很多感兴趣的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诱发他们思考,对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课堂上,我会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学生能自己探究出来的教师绝不提示,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能动起来、转起来、活起来。学生可以超越教师,超越自我,在自由的空间中大胆创新。如在《认识角》中教学如何标记角时,教师没有按传统的方式直接给出标记角的符号,而是向学生呈现一些无标记的角,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角介绍给大家,但学生在介绍角的时候不能清楚地指出。此时,学生可以大胆尝试给角做标记,探究出区分角的不同方法,这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是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创新、发展,总结经验,探究出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