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实验小学 郭媚蓉
【提 要】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生成是教学的生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是对整体课堂的疏导,更是让学生有效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师评价语言匮乏,不少教师由于赶课程、教学理念落后等原因,并没有充分重视评价语言,课堂评价简单地以“好、不错”带过。局限于老师评价学生,评价主体单一。
首先,教师要发自内心地倾听,倾听学生的发言,让学生感受到尊重,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畅所欲言。其次,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相互评价、设疑、争论,教师在关键时刻应注意协调与评价,让学生在充满疑问、争议、惊叹和笑声的课堂中轻松学习,学有所获。最后,善于赏识,及时评价,方能深入交流。
例如在教学关于分数大小的比较《比大小》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拿出两张一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和接着提问:“ 同学们已经表示出了正方形纸的和现在你们说说这两个分数哪个大呢?”
师:真了不起,你能用数学语言来分析数学问题。
师:你能用分数的意义来比较,真聪明。
生3: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3:姐姐说的。
师:你真是个善于学习的好孩子。
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学生。
……
新课程倡导发展评价,评价应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学生有了兴趣与自信,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才能让课堂变得活泼、生动。
(1)与时俱进,评价语言要丰富、有趣、创新
对于学生的评价,教师不能用类似“你真棒”等含糊的语言来评价。教师利用激励性评价语言,能让每一位学生得到鼓励与激发,真正实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如在学生比较紧张时可以说:“别急,再想想,加油。”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想法时可以说:“你真善于思考和表达,启发了我们。”当学生有不同的解题方法时可以说:“你的思维很独特,你能具体说说自己的想法吗?”这些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学生听了不伤自尊,敢于表现自己,充满求知欲,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2)真诚激情,评价语言应具有感染力
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仅要严谨准确,而且要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要讲究语言艺术。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不仅能让学生振奋、集中注意力,还能让枯燥的数学变得更有趣。
教师“察颜观色”是课堂上很重要的一点,学生存在不同的个性差异和心理特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是评价语言的关键,这样的评价具有针对性。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具体指出他的优点与不足,这样的评价更有说服力。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如在教学《找规律》时,当学生说:“我发现它们都是一个红绿重复出现。”其实学生所说的“一个”是“一个组”的意思,但表达不清。老师应该及时追问:“第一个应该是红的呀,你说的‘一个红绿’是什么意思呀?”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顺势引导学生理解“几个一组”的概念,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数学课堂需要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评价语言需要为学生指引正确的学习方向,使课堂更高效。如在教学《找规律》时,教师引导学生说规律:
生1:两个一组按红黄的顺序重复出现。
师:说得很完整,送你一颗智慧星。
生2:它们是按红黄的顺序重复出现的。
师:说得不错,声音响亮,送你一颗智慧星。
之后又有几名学生说规律,整节课下来,“几个一组”这个关键问题很少有学生提及。仔细观察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第一个学生说得完整,老师送了智慧星,第二个学生说得不完整时,老师又送了智慧星,这样就给了学生误导:我说不完整也能得到智慧星,所以影响到了接下来描述规律的语言表达。
《数学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指出:小学儿童刚刚进入学校,他们对数学的感受对于今后是否喜欢数学学习、能否学好数学十分关键。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的退位减法时,学生通过摆小棒理解、展示自己的作品时,让学生自己问一问小伙伴:我摆对了吗?达到生生互评的目的。
又如在教学除法时有这样一处评价:(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
师:你们看,老师写得怎么样?
生:老师写得不够漂亮。
师:那你能否告诉老师,为什么呢?
生1:除号的点要明显些。
生2:点不能太小,看不见了。
通过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使学生主动提出除号要写得更规范,可以看出,教师采用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学生评价老师等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数学课堂的高效离不开评价,恰到好处的语言评价让数学课堂迸发思维的火花,成为有生命的、生成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