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苏敏
声乐教学唯一的目的,就是让歌者更好地诠释作品,让听者产生感触,能够从音乐中挖掘自己的喜怒哀乐。这就需要用好的方法去表达,而朗读法就是声乐训练中必不可少的方法。声乐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加以旋律表达的,歌唱艺术的语言和朗读中的语言都是在人们生活中的语言基础上产生的。朗读是适度夸张的说话,歌唱是音乐化的说话。朗读在声乐演唱中体现的含义可以是了解背景,可以是用来烘托情绪,更是演唱中不可缺少的。所以,朗读在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中至关重要。
想要学生学好一首歌,首先要引导和要求学生朗读作品歌词。反复朗读歌词,吟诵后再加以旋律演唱表达,才能进一步理解作品中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情感和形象。
声乐演唱是技与情的结合,有技无情的演唱不能感动人心、引起共鸣,而情就来自于先要朗读好作品。首先应该了解和掌握作品的歌词内涵,因为大部分声乐作品都是先有词后有曲。朗读歌词有助于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境——是悲或是喜,是忧或是愁,是高昂激烈或是含情脉脉。了解意境后才能把握语感和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深意,从而进一步了解作品风格特征、曲式结构等基本情况。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后,还应加深对歌词内容的理解、体验和感受,结合歌者自身的演唱实践以及生活经历,琢磨作品中人或物的不同表达方式,设置歌唱的意境及应有的感情,对音乐作品进行从局部到整体的情感体验,更深入地把握作品的内涵。
在朗读歌词这一过程中,演唱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字正腔圆。首先,运用正确的咬字吐字方式读好歌词,重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中语气与语境的运用和搭配;其次,综合之前的背景理解进行叙述性朗读,赋予歌词生命力。不能够朗读好,只顾唱曲是无法赋予歌曲灵魂的。
这一朗读非了解作品之朗读,而是古曲及琴歌作品中特有的情绪烘托。很多作品都会在演唱前请人朗读歌词,以此来和后面的演唱连接,也起到烘托作用。比如几天前笔者有幸现场聆听了《梦系红楼》红楼梦全版主题音乐会,此次音乐会为了贴近原著,使观众能够在音乐中更加完整地解读《红楼梦》,就完美地运用了读、乐、唱结合的方式来诠释和演绎作品。
音乐会不仅邀请了多位民乐专家作为乐队伴奏、著名歌唱家吴碧霞进行独唱演绎,还邀请了国家一级话剧演员佟凡担任朗读嘉宾。佟凡用他清晰的语言表达、洪亮的声音、优美的体态、细细引入的动作,把如诗如画如梦般的《红楼梦》诗歌,深情地向观众表达出来,感人至深,不仅巧妙适当地引入歌者演唱,更是进一步地引发了观众的共鸣,让人为之动容。《梦系红楼》全版主题音乐会至今已拥有十几年的演出史,《红豆曲》《晴雯歌》《题帕三绝》《枉凝眉》《分骨肉》《叹香菱》《葬花吟》等经典独唱作品在演唱前均加以朗读,或是配乐朗诵,或者独立朗读。佟凡作为音乐会中至关重要的成员,用他的方式衬托着演唱者,为音乐会添光溢彩。通过读、乐、歌的完美结合,音乐会以雅正、古朴之韵,描述《红楼梦》中的诗情与美感,从而也引发观众深思。
声乐演唱除了需要情,也需要技和气。技就是用科学的方式演唱,而科学的演唱方式又少不了正确地利用气息。气息是演唱之本,一切好的演唱都需要气息支撑,而呼吸的顺畅是气息运用的首要要素。唱歌要声区统一、气息流畅,气息运用自如才能控制好声音的强弱,从而表达好情感。而朗读时的口腔状态就是演唱时所需要的口腔基本状态,因为朗读时的呼吸、咬字正是歌唱时最自然的状态。朗读的语气也是调整呼吸的一种锻炼。有的学生唱歌很急,不能把呼吸放顺,听起来总是上气不接下气,朗读的唱可以调整呼吸,解决舌根紧、压喉头唱歌的弊病,能够让咬字变轻松。咬字轻松了、呼吸顺畅了才能使演唱收放自如,从而更好地诠释作品。
例如,声乐作品《小河淌水》是一首浪漫、抒情、轻松的云南民歌,表现的是云南少女的活力与纯情。作品中有一个唱段词是“哥啊,哥啊,哥啊”,而此时音高不断递增,旋律层层推进。演唱时最需要的状态就是像朗读一样,情绪较为夸张,咬字清晰,喉头放松,打开口腔,这样才能把少女的小情绪甜美地表现出来。如果只是一味地注重技巧,把声音紧着唱,只会让听者感到紧张,体会不出云南民歌的细腻。
总之,读与唱都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吟诗诵唱,密不可分。在声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朗诵的深刻含义,激发学生的内在情绪,指导学生自然、正确地运用演唱技巧,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诠释作品,让声乐作品体现出它真正的内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