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提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自主建构获得知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为激发听障学生几何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
为听障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做”中学,有助于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时机,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自制学具,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之前,笔者布置了让学生自制一对全等三角形的作业,并请学生思考“你的制作依据是什么”。为了鼓励学生求新、创新,教师承诺“哪位同学的方法既正确又与众不同”,就可以获得特别“奖励”——到其他班级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的作业不仅让学生经历了“思考,动手,验证,修改,再验证”的过程,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极强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提问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能激励学生思考、发问与探索。教师在提问时应聚焦学生的思考过程,在紧追学生思路的同时,激发学生广泛而深刻的思考。教师提出的好问题有时就像是学生思考的触发器,有效激发疑问,是学生进行后续学习的动力之一,而在提问时,教师不仅要将问题“抛出去”,还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内容,将问题“收回来”。
如在进行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教学时,笔者在让学生复习性质定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如果把已知和结论互换,产生的新命题是什么?” 面对学生很快给出的答案,教师接着追问:“这个命题成立吗?”学生有的直接回答成立或不成立,更多的则表现出犹豫不决。此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回忆一下我们判定定理的推导过程,能不能类比一下进行论证呢”?如此通过有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同时为进一步研究做好铺垫。
视觉是听障学生信息输入最主要的途径。在几何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听障学生的视觉特点,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加深学生对相关几何知识的理解,同时对听障学生进行潜能挖掘。以《平行线的性质》教学为例,教师运用几何画板可以灵活展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各种情况,并能精确地显示角度的大小,直观性很强。这就化解了传统“直尺、粉笔”式教学难以解决的“动”和“量”上的问题。
几何知识的学习主要是运用几何语言、作图等进行演绎推理。大量的几何概念、定理都是用特定的数学语言来叙述的,几何图形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也都是用几何语言给出的,至于推理与论证过程更离不开几何语言。因此,关注听障学生语言理解上的困难,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干预十分重要。笔者认为在几何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几何语言理解能力的培养,加强几何语言规范化教学,注重自然语言、图形与符号语言互译的训练。
总之,聋校初中“平面几何”教学要重视听障学生的语言需要和视知觉特点,要提供足够多的体验活动,要充分信任学生,提供能够促进听障学生发展、符合听障学生能力水平的学习任务,提高听障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作为聋校教师尤其还要注意增强自我的手语应用能力,以生动、科学的手语促进教学实施,提高知识传递的准确性与生动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接收、学习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