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文体特征,探寻语用资源的最佳融合点

2018-12-01 02:15
教书育人 2018年4期
关键词:特质诗歌文本

随着“语用”理念的不断盛行,阅读教学已经开始将教学的重点聚焦在文本的言语形式和作者的写作策略上,这本身是一种可喜的转变。但由于很多教师理念认知水平不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语言训练资源脱离文本实际、背离学生认知等尴尬的境况。因此,只有真正从文本出发,从儿童出发,依托课文具体的文体类型,才能真正凸显文本语言表达的特质,为学生探寻出最佳的语言训练价值点。

一、聚焦细节,在梳理中深入开掘叙事类文本的语用训练点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叙事性文本为主要内容,占整套教材的75%,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文本类型。正所谓“写事离不开人,写人离不开事”,这类文本的表达常常是通过最为曲折、典型的故事情节,或揭示生活哲理,或抒发人物情怀,或刻画人物形象。因此,语言训练的价值就应该从文本的细节处展开,在深入品析作者的细节描写之后,形成对文本语言的深入感知。

如《虎门销烟》一文的第三自然段中描写“虎门销烟”的经过时,先是以白描的手法描写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威武气势,针对这一部分展开的教学,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先抓住课文中的核心词语,从人物描写的动作中感受其销毁鸦片时的内心世界,并相即圈画出“灌”“撒”“抛”“倒”等词语,感受其表达的精确性;随后,教师结合文本表达的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思考;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先……再……最后……”的句式尝试说一段话,并相即关注作者的内心思考,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抓住叙事性文本紧扣细节展开描写的特点,将语用训练的价值点定位于文本表达的细节处,为学生搭建了品味语言、感知语言的历练平台,促进了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二、依托抒怀,在辨析感知中开掘状物类文本的语用训练点

状物类文本常常使用精准而形象的语言还原所要描绘事物的特点。作者在创作这一类文本时,语言形象而生动,构思精巧而独到,令读者如见其物。作者在描摹这些事物的特点时,一般都不是纯粹性地状物,常常将对事物特点的描写融合在自己内在的情感意识之中,形成了借物喻人、借物抒怀的特质。因此,语言训练就需要在学生能够感知事物特点的基础上,体悟作者针对事物进行的想象,探寻出最契合文本特质的语言训练点。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洞察了文本语言所传递的意思,更借助资料走进了作者内在的情感世界,为学生开掘出契合文本特质的语言训练的价值点,为学生解读文本、实践练笔提供了较好的提升渠道。

三、紧扣留白,在想象拓展中开掘诗歌类文本的语用训练点

诗歌是世界上最凝练的语言。诗人对情感和意蕴的表达不会平铺直叙,常常设有留白。因此,对于诗歌的教学首先引领学生将诗歌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和意蕴读长、读丰盈,并在想象拓展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发展。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正是紧扣诗歌中设置的表达留白,拓展了学生想象空间,在深入感知诗歌语言的基础上,明确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洞察了人物形象,并为后续想象指明了方向,让学生在最为贴近的语言训练点上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总之,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敏锐地捕捉每一种文体在创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在规律,真正为学生的语言表达助力,引领学生不断在读懂诗歌、读丰诗歌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长期发展。

[1]钟玉萍.阅读,让孩子们全身心投入——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6).

[2]王桂香.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生本教育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7(10).

猜你喜欢
特质诗歌文本
诗歌不除外
论宋韵文化的精神特质及生成原因
善恶人格的特质差序*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好校长应该具备的三大特质——兼谈校长培训的几点思考
诗歌岛·八面来风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