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兴
[摘 要]学习面积单位,操作体验是根本。特别是学习较大的面积单位,通过直观、具体、可感的材料,在活动中体验,建立准确、敏锐的量感更为重要。
[关键词]引导;操作体验;面积单位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3-0034-01
以往教学面积单位,为了体现和强调统一度量的重要性,教师一般会引导学生经历猜想、操作等活动,以巩固学生头脑中关于1平方厘米的表象,而对于另外两个基本的面积单位——平方分米、平方米,则一语带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深刻认识这三种基本的面积单位,在具象对比的反差中明晰三者的区别呢?
一、亲身实践,体会平方分米的大小
在学生认识1cm2后,教师让学生用1cm2去度量课桌面,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切实感受到1cm2不够用,量起来很麻烦。这时教师推波助澜,启发学生思考比1cm2大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有学生根据长度单位的对应关系,猜想出相应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教师肯定学生的合情推理,确认存在其他的两个面积单位,让学生继续猜想1dm2的大小。学生提出边长为1dm的正方形面积是1dm2,于是教师让学生用手比画1dm2的大小。教师巡视时故意先挑选出比画大小不一样的学生,让学生说明这样比画的理由,再让学生试着在准备好的方格纸(每小格的边长为1cm)上裁剪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学生作品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如图1、图2),形成认知冲突。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探究交流:“如果按边长为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为1平方分米来理解,图1正确,但是从一个个拼接的小方块来看,图2也有道理——10个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这时,认知冲突已然形成,教师可借此引发学生辨析矛盾的焦点——两图差别很大,图1有100个基本单位,图2只有10个基本单位。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形状进行思考:“根据1平方厘米的定义进行类推,1平方分米的形状也应为正方形。”面对争议和从全新角度推测出的结论,学生用实践的方法证明图1的正确性。通过验证比照,学生发现图2只要拓展十倍,就能得到图1。上述教学,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打手势、找模型、猜想等活动,丰富对1平方分米的表象,再让学生利用1平方分米的表象去估测课桌面的大小,或直接用纸片度量,进一步完善学生对1平方分米的认知。
二、一较高下,寻找面积单位大小的差距
课上,教师先让学生猜想1平方米的大小。根据前面的学习经验,学生很快认识到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為1平方米,于是教师让学生对比1平方分米,想象1平方米的大小。大部分学生从字面上臆测,或者从1cm2与1dm2的差距上找论据,或者从分米和米的进率上进行推测,认为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相差不大。但是,也有学生凭借1米等于100厘米,推断出1平方米很大。这里,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予置评,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自己探究、辨析。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卡纸和米尺,小组合作实验,试图拼接出1平方米的纸面。学生分组活动时,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小组展示汇报。有的小组说1平方米好大,因为边长已经接近同学的身高;有的小组说1平方米的纸面大概有四张课桌连起来那么大;还有的小组就地取材,用教室的地板砖来拼接……教师先充分肯定各小组的做法,然后着重提到地板砖拼接法,引导学生实践操作验证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立几个人。通过活动验证,学生发现1平方米的地面可以同时站立12名同学左右。为了突出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的现实差距,教师让学生再次进行实践,使面积之间的差距显露无遗。最后教师带领学生亲手做1平方米的海报,并用此估测黑板、教室门的面积,引导学生构建与巩固1平方米的概念。
三、真知摸底,探测学生心底的想法
课本“练一练”中出现这样一道题(如下),学生的答题情况非常理想。教学如下:
4.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一间房屋地面的面积约50,练习本的面积约2,一张邮票的面积约6,单人床的面积约2。
师:说出你的解题思路。
生1:我先想象1平方米的大小,然后以此为标准进行估测,预测一间教室大约有50个这样的大小,于是推测出其面积约为50平方米。(其他学生表示同意)
生2:我也是这样思考的。在估计练习本的大小时,由于其本身大小的可控性,故无须想象,用手掌测试即可,测试结果显示其有2个手掌那么大,所以面积是2平方分米。
……
综上所述,学习面积单位,操作体验是根本。特别是学习较大的面积单位,通过直观、具体、可感的材料,在活动中体验,建立准确、敏锐的量感更为重要。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