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思辨阅读的三大策略

2018-11-30 12:23李丽芳
黑河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引导策略小学语文

李丽芳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十分重要,在此基础上才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思辨阅读是一种高效化的阅读形式,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掌握思辨阅读的策略与方法,如借助思维导图,让阅读思维“看得见”;借助自主阅读,让阅读思维“摸得着”;借助自主表达,让阅读思维“听得清”。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辨阅读;引导策略

《礼记》中有一句话,叫“学问思辨行”,它所包含的意思就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思维方式对人而言是比较稳定的,不像知识可能会被遗忘,也不像理解可能会有所变化。思辨性阅读和学生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小学生的“思辨性阅读”,关键在于“阅读”,而所采用的方法则是“思辨性”,即重视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中思维方式的形成,不能只关注学习知识点或接受一些意见,要提高思辨能力。以往的语文阅读课以课堂、教师和课本为中心,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上,教学效率低下。思辨性阅读方式的出现,一改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状况,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增加。

一、借助思维导图,让阅读思维“看得见”

心理学家托尼·巴赞提出,“思维导图”是把同一领域的各种知识按照内部联系建立起一个可视化的框架体系,是对思维进行整合和筛选的科学方法。将思维导图运用到阅读教学中,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意,加深记忆,推动自身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1.借助思维导图,构建文本网络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知识经验比较简单浅显,这就使得他们难以掌握、理解概念性较强和相对抽象的阅读材料。思维导图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线条、符号和图形等方式把知识点连接起来,将知识可视化,清晰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给学生呈现如下思维导图:

一名学生一下课就跟我说:“老师,这篇课文我昨天预习的时候感觉都不能理解,今天您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给我们上课之后,我感觉都能把课文背下来了!”可见,通过思维导图能让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基本脉络进行梳理,在头脑中形成形象化的感知。

2.借助思维导图,引导自主阅读

思维导图以课文内容为基础,根据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从一个点分成多个小点,结合自身的联想和想象,对其进行拓宽和发散。在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就是要让学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通过联想和想象对课文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这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有极大的好处。学生在阅读之后找出文章的关键词,通过线条、图形等符号把关键词连成一个整体框架,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借助自主阅读,让阅读思维“摸得着”

高质量的思维活动是阅读的关键。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中心地位,让他们通过自主阅读发现阅读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感受文本的思想内涵。

1.尊重学生差异,促使自主阅读

在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时,我们通常是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来保证思维的最大化。要保证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合理安排小组是重要的前提。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学生的性别、性格、语文学习能力和素养等情况分成每四人一个小组,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这也就造成了小组内组员间的不同,这样的分配方式不仅平衡了各组的学习实力,还充分考虑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相互取长补短。学习小组不仅仅指一个组,它更代表着一个具有学习实力和竞争力的团队。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阅读、生活以及文本经验,形成了不同的理解差异,这就使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态势,赋予阅读一定的创造性。在阅读活动中,信息差在小组各成员之间不断传递和增长,学生才能感受到彼此的思维活动,思维不断拓宽。

2.借助“思维生长”,深化思辨阅读

思辨性阅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生长”,学习才是有效果的。首先,学习小组中的成员要对教师或组长的要求耐心倾听,从而在学习活动中达成一致,促使活动高效地开展。其次,学生要认真思考,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时要有条理地对问题进行描述,同时,也要倾听和容纳别人的观点,支持他们的观点或及时提出建议,分享彼此对文本的观点。

学生在进行思辨性阅读时,要大胆质疑,找出支持疑问成立的依据。对于不能依靠个人力量解决的疑问,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寻求帮助,在合作中得以解决。如学习课文《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时,部分学生就联想到以前在一些阅读材料中看到的“反面”人物形象,认为这和课文里描写的英雄普罗米修斯有差别,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教师借助学生的这个疑惑,引导学生开展主题阅读,学生经过探究发现:这种类型的神话故事有着不一样的版本。对不同版本文章的阅读,能让学生更加了解普罗米修斯,同时对神话故事这一体裁有了新的认识,学会了对不同的阅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的方法。

三、借助自主表达,让阅读思维“听得清”

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思维活动的全过程,也就是所谓的让他们的思维“听得清”。

1.“從教”转向“从学”

教学生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教学生学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以及他们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有效。教师在设计教学板块时,要从“学的活动”入手,为学生创造有益于思维发展的路径。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利用谷歌地图引导学生像导游一样大致介绍小兴安岭所处的位置;如果要拍一部纪录片来描述小兴安岭,结合课文的描写作为导演的你打算分几个部分来拍,每个部分叫什么名字;朗读课文并录音,给一小段纪录片配音。在这节课上,学生既做了导游,又做了导演和解说员,他们在极具创意的环境下阅读和表达,通过朗读课文、感悟特征、讨论想法、给纪录片配音等方式充分发掘了自身各方面的潜力,“听得见”自己的思维。

2.“问题”驱动“任务”

教师经常会在学生有疑惑或作答的时候追问“为什么会这样”“你是如何想到的”,这样引导式的提问是为了让学生表达出自己思维的全过程,把不可触摸的思维,特别是一些关键之处展现在大家眼前。例如,一个学生在阅读了《绿野仙踪》这本书后,就很好奇“这本书的题目为什么不叫《多萝西奇遇记》而是叫做《绿野仙踪》”,教师在追问后,发现这个学生以前阅读了很多名字中含有“奇遇记”的书籍,而这本书是一个美国的童话故事,翻译成中文之后为何要用这么“中国化”的名字来做为书名呢?有些學生经过讨论还发现这本书和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有很多类似的地方:《绿野仙踪》的主要人物是多萝西、稻草人、铁皮人、狮子和一个宠物狗托托,《西游记》里的主要人物则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同样也有一个“宠物”白龙马;《绿野仙踪》是美国的第一部动画故事,在美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力,《西游记》在我国也影响力巨大,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故事;《绿野仙踪》主要讲了多萝西他们为了找到回家的路,一起去寻找女巫,情节神奇且惊险,《西游记》讲的则是唐僧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战胜各方妖魔鬼怪的故事,两个故事的风格都极其相似。对于学生的这些发现,教师要及时地总结:《绿野仙踪》被人们誉为西方的《西游记》。这样,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延伸,从有限的课文内容上引出新的问题。经过这样对比的阅读,将已有的阅读经验和正在阅读的文章进行联系,从而获得了更多独特的见解,从而将自己的思维变成一种可利用的优质资源,通过对小说主人公、语言风格、影响力、题目等多方面的分析,对文章进行优质的思辨。

总之,人与人之间素质的差别从根本上体现在思维能力上的差别,而不是已掌握的知识数量上的不同。假如我们把数学比作思维的体操,那么语文就可以比作思维的运动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思辨性阅读,就是为了让学生的思维保持活跃,养成终身受益的思维习惯和大胆质疑的习惯,积极开展联想和想象,在茫茫的知识海洋中发现“新大陆”。

参考文献:

[1]王昌发.引导小学生自主阅读的实践探索[J].语文天地(小教版),2016,(12).

[2]陈新明.让小学生的文本阅读具有思辨性[J].语文世界,2016,(08).

[3]李新河.引导思辨阅读,提升语文素养[J].吉林教育,2017,(02).

[4]杜青青.关注思维特征,引导思辨阅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08).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引导策略小学语文
试论网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策略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捕捉灵动话题,催生日记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