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近20年的课程改革带来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由于建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分权体制,学校课程发展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基础。学校课程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课程改革初期,学校课程发展聚焦“课程开发”,形成名称繁多的校本课程群,也带来了学校课程管理的复杂性。而进入到“课程体系建设”的第二阶段,学校课程发展注重了课程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实施更具针对性。学校课程更加注重理念引领、价值引导,注重了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管理等方面的系统性建构,注重了课程与学校文化系统的一致性。进入到“课程文化发展”的第三阶段,课程文化发展使学校文化具有了课程功能,课程育人与文化育人相得益彰。纵观学校课程发展从“课程开发”到“课程体系建设”,再到“课程文化发展”三个阶段,系统性建构可谓学校课程建构的重要原则。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构建“鼎新”课程体系的过程体现了学校课程发展系统性原则,是学校课程体系建构的典型案例。
学校课程体现办学理念系统性。课程是育人的载体,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课程是学校办学理念在育人实践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学校办学理念实现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以学校办学理念为统领,并形成与学校办学理念哲学统一、价值一致、逻辑自洽的课程理念体系。北京科技大学附中将“建设一所爱润心灵的新品牌学校”作为发展愿景,致力于构建“陪伴教育”的育人体系。学校进一步将“明德至善,鼎新力行”的校训拓展为具体的育人目标,即“有梦想、有修养、有才学、有担当”的青年。力求使从科大附中走出的学生成就“三项爱好”,参与“四种体验”,具有“五种获得”,成长为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四有”青年。为实现这样的目标,学校构建了“健博慧雅,善思敏行”的课程目标,建设润泽学生心灵、陪伴学生成长、适合学生发展、唤醒学生智慧的“鼎新”课程。学校育人目标体现了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体现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校本化实践,学校办学理念与课程理念体系系统完善,逻辑自洽,一以贯之。
学校课程体系注重结构系统性。学校课程体系建构是具有实践逻辑的系统体系,体现了学校课程管理的基本逻辑。课程体系的顶层结构是课程观。北京科技大学附中的课程体系建构结构完备,体现了课程体系建构的系统性结构逻辑。在课程理念上,提出了鼎新课程理念,与学校育人目标相契合:在课程体系上构建了三级五类课程设置结构;在课程实施上编制了学科课程纲要;在课程评价上研制了课堂教学评价工具,建立了课程实施评价和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在课程管理上形成了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的课程管理运行专业机制。学校构建的系统严谨的课程体系为课程实施奠定了良好的体制机制基础。
学校课程体系关注实践系统性。学校课程最终要通过每一节课、每一项活动去实施,通过学生每一天点滴成长去检验。北京科技大学附中课程体系建构注重了实践的操作性,形成了指向明确的课程实践系统。如在课程目标方面学校明确提出了“三、四、五”的具体培养和课程效果监测目标。“三”指三项爱好:一本熟读的经典,一项擅长的技能,一种喜爱的艺术。“四”指四种体验:做一回家长、做一天老师、做一种职业、当一位管理者。使学生在体验中回归社会和生活,懂得感恩,认识自我,心系社会,脚踏实地“立好人”。“五”指五种获得:拥有健康身心、博学多闻、智慧创新、品味高雅、善思敏行五种“获得”,促使学生在课程的整体实施中全面落实核心素养,成长为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外,学校还提出了“四有”的学生发展目标:“有梦想,有修养,有才学,有担当”。清晰的学生发展目标与学校课程实践体系紧密相连,融为一体,形成了课程实践的系统性建构。
总之,课程体系建设不是简单的模式化结构,而应成为从理念到实践系统建构、系统实施的课程存在,是学校全员、全程、全方位立德树人生动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