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老坝口小学 张 强
课堂互动交流是知识传播、情感渗透的重要环节。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小学数学课堂中那种互动交流过程单一、内容僵化的模式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诟病,因此,重新调整教与学的关系,创新课堂互动机制,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则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是互动交流的基石。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之所以不愿意与教师展开互动,或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缺乏效率,其关键就在于教与学之间缺乏平等关系,教师把控着互动交流的主动权,学生在被动中逐渐失去了参与的兴趣。对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构建中,教师积极构建教与学之间的平等关系,不仅要给予学生话语权,更要营造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例如在“除法”的教学中,对于“为什么除数不能为0”,教师设计了课堂讨论主题,在互动中,教师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师问,学生答”的局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讨论,在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纷纷发言;针对学生的言论,教师没有急着判断对错,而是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肯定,最后,对学生理解中的误区进行纠正,从而实现对问题的深入分析与掌握。这样的教学氛围使得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拥有了平等的话语权,能够针对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因而也促进了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
课堂互动交流不仅存在于师生之间,更存在于生生之间。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凸显,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指导下,开展小组合作则成为课堂互动交流机制设计的重要思路。在传统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互动随意且松散,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探究,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重新认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课堂互动交流需要不断完善合作过程。例如在“三角形”一课的教学设计中,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根据学生主体特征,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然后设计实验主题“如何使四边形变得稳定”,利用主题引导各小组开展合作;教师再为各小组提供教具,激励各小组成员互动讨论、动手操作,对四边形进行稳固,并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实现思维启发与交流;接下来动手操作,在四边形的两边钉上一条木板,完成固定四边形的目的;最后合作讨论这样做的理由,并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结论。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各小组在问题的启发下积极互动,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实现了对问题的思考、探究与解决。
合作学习虽然是当前课堂互动交流的主要方式,但是合作的方式却并不是唯一的,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应积极探索不同的合作方式,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沟通提供更多的机会与空间,从而体现合作互动学习的实际效果。例如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设计中,针对两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教师将问题引导与合作学习相联系,利用启发性问题对小组合作进行引导,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吸引下参与到互动交流中来,最后根据对问题的呈现,对各组学生的合作结果进行评价。再如在“统计”的相关知识学习中,教师为各组学生出示某学期某班数学成绩单,让各小组通过互动合作对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并在对比竞争中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这样的合作方式打破了课堂沟通的局限,让学生能够在更加开放的氛围中主动参与互动交流。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一环,其在激发学生课堂互动交流积极性,反思自己互动交流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对传统评价模式的调整,将互动交流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从而全面再现学生课堂参与过程,提高课堂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例如在“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利用生活化情境对学生的互动交流进行引导。在教学评价中,教师不仅针对学生对小数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进行评价,还对学生的互动沟通效果进行分析,通过观察、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等方式发现互动交流中的问题,进而在反馈中不断完善课堂互动模式。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传统教学模式中那种僵化而固定的互动交流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主体地位,重新构建课堂互动交流机制,即坚持平等交流的态度,打破师生之间的隔阂,让学生主动融入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来;开展小组互动,在讨论、交流中深化对问题的探究;创新合作方式,提高合作互动的有效性;优化教学评价,反馈教学信息,提高学生对互动交流的认识,优化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