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东县大豫镇兵房小学 李 玮
数学活动,就是针对数学问题开展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推理与交流、分析与解决等有效的活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呢?
【课例1】《加和减(看图列式)》教学片段。
师:(投影出示)“左图中的荷叶上有11只青蛙,右图中的荷叶上有6只青蛙”。请小朋友们先观察这两幅图,再描述一下图意。
生1:荷叶上本来有11只青蛙。突然,“啪嚓”一声,一根枯树枝掉落到河面,青蛙宝宝们吓了一身汗,纷纷跳入水中,只剩下6只青蛙妈妈继续坐在荷叶上。
师:你不但想象力丰富,而且描述得很流畅,你真棒!
生2:荷叶上本来有11只青蛙。突然,一个调皮的孩子往水中打水漂,胆小的青蛙们都钻进水里了,只剩下6只胆大的青蛙没离开荷叶。
师:嗯,真好!你的想象力也很丰富。
生3:荷叶上本来有11只青蛙在乘凉。突然,“轰隆隆”,响起了雷声,因为快要下雨了,所以有些青蛙先回家了,只剩下6只离家很近的青蛙。
师:很好!你更有想象力。
学生一个接着一个地描述,教室里仿佛成了学生想象的汪洋大海。
【感触】课例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左、右两幅图,让学生描述图意:“本来有11只青蛙,现在只剩下6只”,其中,针对学生漫无目的地想象,教师给予了正面评价,意为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然而,这样的活跃,如此的激发,却导致学生的思维脱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应服务于教学目标,都必须将教学内容融入数学活动之中。其实,课例1从一开始就无明确的活动意向,学生只关注左、右两幅图的表象,不关注左、右两幅图的实质。如果一开始教师就明确指出:“请大家先仔细观察左、右两幅图,再说说图中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然后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顺其自然地聚拢到数学思维上来。由此可见,明确的活动意向是数学活动的关键。意向有偏差,将会导致数学活动偏离轨道;没有明确意向,将会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数学活动。
【课例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片段。
(简单地复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秘密还有很多,大家愿意探究吗?
生:(齐答)愿意!
师:那就请大家先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
学生自主探究3分钟。
师:各自通过探究,肯定有不少的发现,下面请把各自的发现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生:(好长时间没人举手,终于有一人举手)我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欣喜)说说看,你是如何发现的?
生:我是通过折一折发现的(边说边折)。
师:很好!还有其他办法吗?
学生默不作声。
师:(着急了,拿起尺子在长方形、正方形上比划)还可以这样呀!……下面老师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总结一下……
【感触】课例2,教师原本是放手让学生先探究,再交流,然后总结,意想中的情景是:探究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交流时,争先恐后、各抒己见;总结时,异曲同工、水到渠成。可现实很骨感,与意想的大相径庭。教学中不能想当然,应该面对学生的实际。因为探索、交流和总结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在学生未具备这些能力之前,必须有机地逐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而不是硬着头皮要求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去探究、交流和总结。从课例2中可以发现,学生一直是不知所措、满目茫然、心有余而力不足。由此可见,适当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缺乏引导,过于放手的数学活动注定是要失败的。课例2中,如果在活动的起步阶段就引导学生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甚至进行适当的演示,学生的探究就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样可学,探究后的交流和总结就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
【课例3】《认识人民币》教学片段。
(初步认识了1元以内的人民币后)
师:(文具超市老板的腔调)同学们好!欢迎大家来到我的文具超市选购学习用品,因品种有限,请你们根据实际情况选购,好吗?
生:(特别兴奋)好!
师:谁愿意当收银员呢?
生:我,我我我(小手如林)。
师:你,你你你(指定4名班干部担任收银员),大家选购时要看清价格,并算好总价,付钱时不但要快,而且要准确,最好不找零,行吗?
生:(急不可待)行!
师:开始!
学生蜂拥而上……片刻后,有的乐呵呵地购回了文具,在座位吵吵闹闹;有的围堵在收银员面前付款,收银员忙得不可开交;有的仍在选购,挑三拣四,拿起这种文具,放下那种文具;还有的挤不进去,手里拿着钱在一旁嘻嘻哈哈。而老师一会儿捡拾掉在地上的文具,一会儿往缺货点补充文具,一会到拥挤处维持纪律……
【感触】课例3的实际购物活动,老师的本意是尊重学生个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运用,从而获取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然而因为缺乏相应的活动规则,所以适得其反,学生是随心所欲,课堂是乱成一团,学数学和用数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其实,组织开展购物活动无可厚非,关键是看实效。如果能在活动前先引导学生讨论和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活动规则,如:购物时,依次排队,不得拥挤;付款时,思维清晰,从容有序;购物后,保持安静,文明观看等等,效果将大不相同。由此可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效的数学活动离不开相应的活动规则。相应的活动规则既不是限制学生的个性,也不是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让学生在相应的活动规则下彰显个性、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总而言之,有效的数学活动是有效课堂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压舱之石,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应是每一位数学老师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