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娟 (惠州市第九中学 广东惠州 516001)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生物学概念的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下面根据近年来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案。
由于很多生物实验材料不可再利用,购买成本高,加重了学校的经济负担,导致有些学校不愿意购买生物实验材料,最终,教师只能选择放弃一些实验。只要教师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就有很多经济而效果好的实验材料,如白萝卜就可以做为很多实验的实验材料。
通过笔者多年组织学生完成该实验的实践经验,如果完全依据教材来开展该实验,组织起来不方便,原因有以下:材料的准备环节比较繁琐,琼脂块制取过程较为麻烦;在制作琼脂块的过程中,器皿必须十分洁净,不能有任何的污染,否则容易引起琼脂块变色,造成实验的失败;琼脂比较贵,成本高;实验存在安全隐患,氢氧化钠属强碱,具有极强的腐蚀性。由此,设计出一个操作更简便、材料更易得的实验来替代教材原来的实验。笔者通过对土豆、豆腐、凉粉、生的白萝卜、煮熟的白萝卜等材料进行对比,发现煮熟的白萝卜是理想的实验材料。用煮熟的白萝卜代替酚酞琼脂块,红墨水代替氢氧化钠溶液,很短的时间就可以观察到实验结果。
将白萝卜切成条,分别放入清水和质量分数为20%的盐水中一段时间后再取出学生感受白萝卜的软硬度,判断出萝卜吸水和失水的情况。教师还可以将白萝卜掏空,然后分别将10 mL清水和10 mL的盐水倒入萝卜洞中。一段时间后,倒出里面的液体,对比倒出的液体量,要求学生判断萝卜吸水或失水现象。
教材中的实验是利用蛋清做实验材料,既不经济,也不简便。经过反复实验,采用白萝卜代替蛋白做实验材料,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称取50 g萝卜洗净切块,加水30 mL,放入粉碎机粉碎,将匀浆用纱布过滤,向经纱布过滤的得到的滤液中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直至沉淀析出,用滤纸过滤。将滤纸上的沉淀物放入试管中,加入1 mL蒸馏水,振荡均匀,加入双缩脲试剂,溶液呈现紫色,说明有蛋白质的存在。
经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矿泉水瓶可以作为很多实验的实验装置。
教材中所设置该实验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实验装置复杂,要求密封,操作不便;实验所用的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存在安全隐患。针对以上问题,经过多次实验,根据中学的实际情况,笔者摸索出了一些效果明显、简单易行的实验改进方法。具体改进如下:利用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成红色且颜色变化可逆的原理,通过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是否进行光合作用,并且验证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实验材料为:3个矿泉水瓶(550 mL)、蜈蚣草、石蕊溶液、大烧杯(1 000 mL)1个、光源(60 W的LED灯)。实验步骤和现象为:①三个矿泉水瓶贴上标签A、B、C。A瓶内加入300 mL紫色石蕊试剂,不吹入二氧化碳;B、C瓶各加入300 mL紫色石蕊试剂,都吹入二氧化碳。②A、B瓶各放入等量的蜈蚣草,C瓶不放,然后放在LED灯下光照。③10 min后,可以观察到有明显的气泡产生,20 min后,B瓶内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紫色,其他瓶中颜色没有发生改变。
改进后节约了实验时间,可在一个课时内完成;矿泉水瓶可以废物利用,经济环保,石蕊试剂是实验室常用的指示剂,操作简单易行,极大了激发了学生的动手热情;实验现象易观察,学生可以直接观察水体的颜色、有无气泡产生;反应速率可调控,可以直接调控水温和光照强度;LED灯照射可以避免天气的影响。由于材料易得,演示实验就可以改为分组实验。
笔者将实验装置放置一晚上,第二天发现,B瓶内的石蕊试剂又变回红色了。教师展示实验结果,学生非常惊讶,这给后来学习呼吸作用做了很好的铺垫。
以上实验继续光照2~3 h,由于张力的作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会让挤扁的矿泉水瓶恢复原状,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有无氧气产生。
北师大版这两个演示实验操作起来需要广口瓶、试管、棉花、漏斗、烧杯等器材。该装置实验时采用灌水排气法,会出现以下问题: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棉花塞若密封不严,容易漏气,导致瓶内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实验效果不明显;装置不能连续使用,不能在短时间内重复演示该实验,无法保证平行班的开课,增加了工作量,又浪费了实验材料。教师同样可以应用矿泉水瓶,在矿泉水瓶瓶盖用烧红的解剖针扎一个口,将吸管插在盖子上,然后夹住出气口的一端,用蜡密封盖子上的空隙。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简单,气密性好,且实验器材来源于生活、容易取得,组装简洁、易操作,并使学生觉得生活中的许多物品都可用来做探究实验。
通过不同程度的改进,很多演示实验都可以改为分组实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参与整个实验过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对于普通中学而言,实验室非常有限,笔者所任教学校只有一间生物实验室。20个教学班级如果都要在实验室开展实验几乎不可能,因此笔者将实验室搬入了教室。分组学习时,在教室里也能很好地开展实验,并且只要器材不太多,教师能够更好地控制课堂纪律,也不需要考虑协调实验室的问题。
微课是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思想相互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以短小的视频将顺畅地展现出来,微课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发展与改革,推动学生加强个性化学习,构建更加完善的生物学习资源。利用好微课,教师甚至可以将实验室搬到每个学生的家里,使家长一起参与实验操作。在学生学习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解剖观察鸡翅”的活动时,笔者先录制好实验微课,然后通过家长群将微课视频发给家长,让学生和家长先通过微课学习实验操作,再一起解剖鸡翅,家长通过拍照或拍摄视频反馈作业情况。
在学生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之前,笔者提前2周让学生选择任何自己喜欢的种子,并使种子萌发。学生每天观察拍照,上课时将他们的成果带入课堂。有的种子萌发了,有的没有,有的萌发快,有的萌发慢。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不同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得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内部和外部条件。
很多教师抱怨,学校的实验室过于简单或没有实验室。其实这没有关系,实验场所可以灵活多样,生物角、生物园,农田、山林、江河湖海、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自然保护区等,都可以用来做生物学实践活动的实验室。同时,生物实验材料可以通过师生动手来解决,寻找替代材料。只要教师处处留心,初中生物实验材料几乎都可以在当地找到合适的替代品。另外,教师抱怨课程紧,没有时间开展实验活动。其实,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兴趣活动。如,学生在父母的指导下制作酒酿,观察蚂蚁等昆虫并完成观察记录,完成当地的动植物资源的调查报告,给校园的植物挂标识牌,给家庭成员和学校同学测血型和量血压。这些都是很好的课外兴趣活动项目,都有利于将生物课程中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如果教师长期坚持,也许还可以开发成有特点的校本课程系列。
总之,生物学教师应该改变观念,加强学习,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随处可见的、丰富的生物资源,想方设法开足实验课,改进实验方法,加强实验教学,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努力培养出既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娴熟动手能力全面发展的社会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