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秀丽 (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福建漳州 363000)
课堂教学过渡语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的、能密切联系新旧知识点的精炼概括的语句,可以发生在一节课的开始,相当于导入语,也可以发生在课堂教学环节之间,或一节课的结尾,相当于结束语。课堂教学过渡语就像一剂粘合剂,将整节课有机地联系起来,既承前又启后,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同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将思维的中心聚焦到要学习的内容上,为学习创造良好的前提。“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及内容,巧妙设计过渡语,处理好知识的转折与衔接,自然而然地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那么,常见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渡语有哪些类型呢?
情境式过渡往往用于新授课的开始,也可用于课堂教学的中间环节。教师通过设计一个活动、播放一段视频、讲解一个故事或是欣赏一幅图景等方式,呈现一种情境、一个画面,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使其巧妙入境,行云流水般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或下一个环节的教学。画面式过渡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基于先行组织者的学习策略理论,这种过渡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前提条件。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特别关注情境的创设。每一节的开头,均设置了“问题探讨”栏目。教师可以借鉴教材的情境导入新课,也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更生动的情境,让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在上课伊始就不由自主的聚焦到课堂,从而为整节课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课,教师以“请同学们阅读问题探讨部分小说主人公鲁滨逊的荒岛求生故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大洋中的荒岛上。教师接着提出问题:“讨论一下哪种求生策略更好呢?”以此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教师说:“到底哪种方式更好呢?我认为……(停顿),通过你们自己探寻的答案将更有说服力,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这样的课堂教学过渡语既有故事情境,又有教师适时的语言引导,使得学生的情感经历了一次次小小的波动,产生了积极主动的求知欲望,使其迅速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这种过渡方式是指教师在理解知识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用简短的语言直接过渡。它是生物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针对知识点简单、关联性不强的内容间的过渡。教师在理解知识本质的基础上,用寥寥数语便能自然过渡。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中“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教师这样设计过渡语:“日常我们从食物中摄取的蛋白质,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必需经过消化成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下面我们来学习氨基酸及其种类。”学习了氨基酸后,教师接着说:“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那一个个小小的氨基酸是怎样构成大分子的蛋白质呢?我们来看看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学习了蛋白质的结构后,教师说:“物质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蛋白质的结构如此多样,功能也一定很丰富,我们来了解蛋白质的功能。”
教师寥寥数语,便将知识串联起来,使整节课浑然一体,这就是过渡语的妙用。与直接用“下面我们来学习……”的过渡方式相比,这种方式更能凸显条理性和结构性,使本节课线条简洁清晰,学生易于理解记忆。
布鲁纳说:“向儿童提供挑战性问题时,合适的时机会使发展步步向前,也可以引导智慧的发展。”设问式过渡是指教师在讲完一个问题或教学内容后,通过提问引到另一个问题或者教学内容。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从一个思维的层面带到另一个思维的高度上去,以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而非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性的知识,同时也使课堂教学内容转换自如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井然有序。设问式过渡不仅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中“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课中,在讲授“对生物膜的探索历程”时,如果教师仅仅让学生用读历史故事的方式来学习,学生的印象不深刻,也不符合课标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理念。怎样让学生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来一场科学探索之旅,教学中的过渡语尤为重要。
问题探讨导入新课后,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过渡语:“如果可以穿越时空,回到100多年前,在科学家还没有对生物膜的结构进行探究时,你来研究生物膜的结构,将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学生归纳出从组成成分和空间结构两个维度分析后,教师说:“是的。科学家们正是循着这样的思路开始探究的,下面我们来研究欧文顿的实验。”学习了欧文顿及其他科学家对膜结构成分的探索后,教师追问:“了解了细胞膜的组成成分,那么它们在空间上是怎样排布的呢?”由此引导学生学习思考与讨论栏目,探究磷脂分子的空间分布特点。教师追问:“刚刚我们建立的磷脂双分子层模型只是我们的推测,有没有实验可以证实呢?”从而过渡到两位荷兰科学家的研究。教师继续提出问题:“知道了磷脂分子的空间排布,那么蛋白质分子又是如何分布的呢?”学生接着学习“三明治结构模型”,教师补充讲解冰冻蚀刻技术,帮助学生了解蛋白质的空间分布。教师追问:“知道了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空间分布,生物膜结构模型是不是已经完美了呢?”学生阅读课文,教师补充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等动画资料,引发学生对静态模型质疑。教师点拨:“这个模型的缺陷能不能进一步改善呢?”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流动镶嵌模型的知识。
设问式过渡将整个科学史环环相扣地串联了起来,通过教师接二连三的追问,学生的思维不断被打开,向前推进,一气呵成。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仅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快乐,而且经历了思维训练上的层层推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当两个教学内容之间相似或相异时,就可以采用比较异同式过渡,通过两个或多个相似或相异知识点间的比较和迁移,自然地实现过渡。这不仅有利于加强知识点间的横向联系,而且有利于学生深刻记忆所学内容。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为了导入噬菌体结构的介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豌豆天然的特性,促成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雄性不育株的发现,袁隆平创立了杂交水稻。白眼果蝇的出现,摩尔根发现了伴性遗传。材料选对了,就等于实验成功了一半。可见,材料的选择对科学研究的成功非常重要,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个重要的实验材料——噬菌体。”
教师通过一系列的类比,强调了实验材料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引起了学生对噬菌体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使他们更加重视噬菌体结构特点的学习,同时巩固了旧知识。
这类过渡语是教师对上环节(或以前所学)知识的优劣、利弊进行精要的简评,从而提出新授知识点的一种过渡方式。这类过渡方式不仅使学生温习了旧知识的特点,暗示了下环节内容学习的方法,而且在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在学习艾弗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后,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过渡语:“在格里菲斯的实验基础上,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上,单独的、直接的去观察它们的作用,发现只有加入了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提出DNA就是遗传物质。由于艾弗里实验中提取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因此,仍有人对实验的结论表示质疑。所以就有了下面这个更有说服力的实验。”这种评价式的过渡方式不仅总结了艾弗里实验的要点,而且使前后实验有机的联系了起来,在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的同时,提示了将要学习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过渡语是教师的语言艺术。艺术性的语言不仅能增添课堂的美感,而且能提高教学效率,增进师生感情。不同的教学过渡方式有不同的优点,教师可以根据授课的内容、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自身的特长灵活运用教学中的过渡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