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题中成长

2018-11-30 17:43江苏南京市江宁区麒麟中心小学陈兆基王荣梅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文本课文

江苏南京市江宁区麒麟中心小学 陈兆基 王荣梅

听、评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但是也有不少教师在这方面重视得不够。主要表现为给予学生提问机会较少、问题不够精练、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有待提高。

一、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较少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字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可能性、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古人说过:“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

教师要能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我校张老师在教学《少年王勃》一课时,就从课文最后的“奇才!真是奇才!”一句入手,让学生自己引出一个中心问题:“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王勃是个奇才呢?”紧紧围绕这一问题,师生共同学习《滕王阁序》里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结合上下文反复品读,欣赏精美图片,领略滕王阁外江上美景,从而赞叹佳句的精彩之处。

同样教学这一课的百家湖小学的钟老师则是从预习课文入手,让学生提出一连串问题。老师问:“你在预习时,遇到什么问题?”学生关于词语、句子的问题都标出来了。有的说:“都督是什么意思?”有的说:“滕王阁现在还在吗?”还有的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到生字时,教师就相机教学生字词;提到句子时,教师就暂时摆一边,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时说:“等我们精读课文时,我们一起来理解。”这些问题的提出就为学习文本做好了铺垫。

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时,从头到尾都没有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例如魏老师教学《放小鸟》一课,一直都是老师唱主角,学生被动回答。这样学生就成不了学习的主人,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了主动思考的能力,更没有创新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多通过游戏或生动的情境为学生创设轻松的环境,让学生多提出富有个性化的问题。

二、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够精练

要想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有设疑的能力。课堂上,教师毕竟是引导者,学生在更多时候都是在教师的调控引导下,进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提出的问题。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出适切的问题场景,诱发学生去质疑,对于质疑得不够合理、不够准确的地方,教师切不可大意。例如:我校张老师在执教《小露珠》一课时,学习第2~5自然段,教师的问题意识就不强,问题太多、过细,没有抓住重点。一会儿问:小动物是怎么出场的?一会儿问:见到小露珠的心情怎样?还问了“圆润”描写了什么?……其实这些问题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小动物为什么喜欢小露珠?课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写出了小露珠的可爱?如果围绕这一问题读课文,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同样李老师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课时,也是在理解“姐姐缠足的痛苦”时,和学生对话的问题很琐碎。有:怎么缠足的?哪句话写得具体?妈妈说了什么?怎么心疼的?孙中山怎么生气的?说了什么?……其实这些都是围绕缠足给姐姐带来的痛苦来说的,教师完全可以设计一个大的核心问题:缠足给姐姐带来哪些伤害?你是通过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这样既理解了文章的中心,又紧紧扣住了文本内容,充分引导学生读课文,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

三、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课堂上,我们发现不少学生不爱发言,不爱动脑。这除了上面提到的原因造成外,还有就是教师给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太少。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怕浪费时间,就直接自己讲解答案;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太短,流于形式,只让部分好学生讲出答案;还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标准答案,不让学生有其他奇思妙想,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周老师在执教《做一片美丽的叶子》一文时,讲到课文最后一句“做一片美丽的叶子”的意思时,就没有让学生思考,直接把答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抄写。这样就没有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内化语言的过程。这一题可以结合上下文进行思考:让学生多想想生活中哪些人是美丽的?他们为社会做了什么贡献?再来理解上面一句话,学生就明白了,最起码给了学生思考的过程。

翠屏山小学的郑老师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就比较好。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字的意思,给了学生自己体验的过程。教学《石榴》一文,先让学生看石榴,尝石榴,再来读石榴、说石榴,在一步步问题的精心设计和巧妙引导中,学生理解了“甚至”“急切”“喜讯”“甜津津”等词语的意思。

四、建议

鉴于以上的问题,接下来我们给教师课堂提问的设计及课堂处理提出如下四点建议:

1.教师的提问要直接明了。语文新标准在教学建议的第五点中明确指出:“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生的语言发展是有阶段性特征的,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采取有效提问。鉴于小学生思维方式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还比较浅显,很多仍停留于字面意思的理解,所以问题表述不能抽象,不能太深,更不可能烦琐、复杂。

2.教师的提问要切入重点。教师在确定每一篇课文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就要明确其中的教学重点,要把解决教学重点作为教学的主体任务。所以,教师的提问应该直接围绕重点进行。

如《雪儿》一文,情感目标就是:感悟“我”对雪儿的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和可爱形象。围绕这一目标,阅读课文的重点就应该放在体验“我”的情感变化上。

要由一个主问题,答案多元,由表及里,深入中心,一步步紧扣重点,深度解读了文本,达到学生不断自我内化的过程。

3.教师的提问要训练语言。从语文课程的性质来看,语文教学重在进行语言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掌握情况也是衡量课堂实效性的重要标准。如果课堂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不是围绕语言训练进行的,那么就本末倒置了。我们所用的文本,对学生学习语言及进行语言训练有很高的利用价值,里面有许多值得关注和发掘的地方。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关键词句和可以补充文本的空白处设计问题,这样既打开了学生们想象的翅膀,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发展了语言,在阅读文本时有了自己“个性化的体验”。

仍以《雪儿》一文为例。这篇的课后作业第五题是:默读第四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述“我”和雪儿告别的情景。

4.教师要长期在课堂上重视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逐步克服学生的惰性习惯和依赖思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解决问题。

实践证明,问题设计和解决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片面追求热闹,提问过多;也不能随意提问,目标不明;更不能流于形式,不顾学生思维发展。应该要自我严格要求,树立自己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大胆质疑,培养自己和学生一起多提出开放性、层次性、概括性的问题,并真正做到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文本课文
“画图”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面对面沟通交流 实打实解决问题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