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集体中,学生之间的摩擦在所难免,与任课老师的冲突也同样存在。作为班主任,在处理这些矛盾的时候,不能武断草率。
如笔者所在的班级中有些男生有“哥们”义气,无论是校内的集体活动,还是班级的卫生打扫,他们都是一个“小集体”,吵闹时更会抱成一团,为鸡毛蒜皮的事大动干戈,班里的同学们几乎都不敢得罪他们。对他们的引导,应该先澄清事情缘由,然后通过正面引导,集体教育,让他们学会尊重与宽容,懂得班级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化解矛盾,消除不良习气,增强班级凝聚力。对于后进生,“切”准其脉也尤为重要。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教师要秉承客观公正的原则,恰如其分地合理评价,从中寻找积极成分,点燃他们的希望之火。
班级中每位学生的日常表情、言行举止等都反映他们内心的感受,是思维和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在班集体中,班主任要学会“察言观色”,善于觉察和分析学生的一言一行,并及时从中获取各方面信息,切中要害,疏导问题,抓住要点,帮助学生。
如笔者所在班级中的赵某同学,有一天上课打不起精神,课后作业马乎、错误连篇,与平时判若两人。发现了这一变化,通过及时了解,方知他是因为父母在家里发生争吵,才导致情绪低落,心不在焉。于是,我及时走访家长,多次做了他父母的思想工作。后来,家庭矛盾得到化解,学生的情绪也稳定下来,学习生活恢复了常态。因此,悉心观察,改变教师先入为主的工作方法,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待任何一位学生,合理疏导,能让学生切实了解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从而增进师生感情交流,提升管理的效果,而“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帮助学生。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对初中生的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班主任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率先垂范,这是对学生行为规范无声的示范与点拨。
班主任看到教室角落的垃圾扫得不干净,自己扫一扫;看到地上有纸屑,主动捡一捡;要求学生准时到校,自己以身示范,这些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同时,班主任在落实规范时要“宽严”相济,把对学生的关爱渗透在管理之中,合理引导他们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对个别学生中出现的不良行为的反复现象,也应正确对待。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教师要注重教育的过程性。只要班主任引导得法、措施得当,坚持一贯,就能逐步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助推良好班风的形成。
班级的团队建设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教师要坚持正面引导,凝心聚力,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氛围,决不能空洞说教。班主任要,采取榜样示范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以激励学生、调动学生,更好地教育学生。
笔者每接一个班,就十分注意对学生榜样的发现与培养,始终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标准来综合衡量,坚持以德为先,并非眼睛只盯住学科成绩。不光要引导学生向全面发展的标杆看齐,还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每一个同学身上的长处,开展“寻找闪光点”的活动,树立各类典型,引导学生在相互的学习和激励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让学生置身于一个休戚相关的小组和班级团队,促发其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增强自制力,提高自我管理效能。
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都要有学生的响应及接受,才能使管理意愿及目标得以实施。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随时随地与学生“心理换位”,然后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有效实施和落实班级工作。
笔者所在班级中有几个学生,父母常年在外从事商业经营,平常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由此成了班级管理的“钉子户”。为了确保班纪班规的落实,我专门把这些学生请到办公室,向他们征求修订班级管理的意见,令我惊奇的是,这几个平日里令课任老师头疼的“调皮鬼”,同样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对于班级建设,他们都有一股强烈参与愿望。因此,笔者因势利导,通过目标激励和语言鞭策,充分激发其责任感和正能量,并在班规管理中委以重任,加以部署实施,取得不同凡响的管理效果。由此可见,班主任要落实教育的实效性,应切实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唤起共鸣,调动他们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