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丁 莉
定向运动又称“识图越野”,是指在详细精确的地图和指北针的帮助下,按顺序到访地图上所标的各个点标,完成相应任务后到达终点。从定向运动的定义不难看出,地图在整个定向运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地图是否适宜,直接影响到整个定向运动的成败。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符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经验、能力、需要的地图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我们渐渐摸索出幼儿定向运动中地图的设计方式。
定向运动开始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读图。因此,如何让幼儿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地图上的基本信息一目了然,并且不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就需要统一地图中的常用标记。地图中存在许多规范的通用标记,如:起点、终点、点标等。在幼儿初次接触地图时,教师就可以以集体活动的形式,组织幼儿对地图中的通用标记进行认识,如:起点标记为“△”、终点标记为“◎”等。这样一来,无论以后幼儿拿到哪一张定向地图,他都能立刻明白那些基本点标的意思。不会因为符号的改变而影响幼儿的读图,从而影响整个定向活动的顺利开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由此可见,我们应该从幼儿的发展及需要出发,来选定适宜的标记物,这样才能将成人化的地图向儿童化转变,使其符合3~6岁儿童发展的需要和年龄特点。通过实践调查,并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幼儿发展状况的评估”部分所提到的“在平时活动中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平时观察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是评估的重要依据”,我们总结出以下调查结果: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容易分散转移,在观察事物时往往仅能注意主要的、鲜明的部分,而忽视其余部分。同时,小班幼儿的思维正处于从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期,使得他们的思维还是带着很大的直觉行动性。因此,结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和幼儿进行了谈话,从幼儿的回答中我们总结到:小班幼儿常将某空间地域内最为突出的某个建筑物整体、某种植物(此处的植物指体积较大或面积较广的大片植物)、某种突出色彩(如不同颜色的教学楼)作为标记物。他们眼中的标记物是他们能看见的色彩鲜艳、位置突出且有变化的物体,有一些物体虽然也能代表事物实质,但却不显眼、不突出,没有比较细致的部分,或是没有精细到物体的某个特征。因此,在设计地图标记物时,一定要选择大而突出的物体。
中、大班幼儿能逐渐比较精确地观察事物,并且较小班幼儿而言,他们观察的目的更为明确,观察的持续性也更高。同时,他们渴望得到更多的挑战。因此,调查时我们发现中、大班幼儿在一开始所发现的标记物与小班幼儿相仿。但通过进一步追问观察内容,中、大班幼儿能进一步推进自己的观察,更加细化观察的点。因此,借鉴“儿童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我们对中、大班幼儿的标记物进行挖掘,并将其细化到某种物体的某一部分,甚至其某一特征、某一属性,这些并非一眼就可以直接得到对应结果的标记物更符合中、大班幼儿的需要。
小班幼儿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并把这些直观、形象的物体视为标记物。另外,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比较低,表现为:在图形认知方面,可以识别一些简单的图形;在颜色方面,能够说出具体的颜色名称;在空间方位认知方面,只能表达自己直观所见的方位。基于此,我们做了如下方案:
1.小班地图绘制范围
由于对小班幼儿直观、形象思维的现状的考虑,在绘制小班地图时,我们所选择的地域常为较小的空间,为幼儿一眼所及的区域。例如,班级活动室、校园操场等小范围的区域。
2.小班地图呈现形式
小班幼儿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认知有限,他们只相信自己看到的,无法进行进一步的推理、想象。因此,在地图的呈现上宜采用两种不同的形式:(1)色块点标地图,即事先在某个点标处插上相应的色块牌,然后根据所插色块牌绘制地图。(2)整张实物照片点标地图,即将某点标处的整体造型拍成照片作为点标绘制地图。
3.小班地图绘制路线形式
在日常与小班幼儿的接触中,我们不难发现,小班幼儿喜欢重复听一个故事,重复玩一个游戏,而且每次都很开心。在幼儿“重复”行为的背后,其实是其能动地再造的过程。因此,在路线的绘制上,小班幼儿更喜欢“中心单点式”的绘图方式。幼儿从同一起点出发,到点标处完成任务,然后回到起点(即终点)上交任务,接着再次返回点标进行任务,如此往复。到后期则可以发展为“中心点发散式”,即从同一起点出发,按顺序到四周的点标处完成任务,每完成一个任务必须到终点(即之前的起点)上交任务,方可进行下一个任务。此外,还可以采用“单向单线式”,即起点、点标、终点在一个平面上,依次顺延,幼儿只需按顺序完成任务即可。
中班幼儿对事物充满好奇,认知能力迅速提高,认知范围也逐渐扩大,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抽象思维也开始萌芽。他们的意志力逐渐加强,行动有了初步的目的性、组织性。此外,中班是幼儿“表征”行为的鼎盛期,能将真实的情景迁移到假想的情景中。符号、外形相似物的替代、以局部代替整体都是中班幼儿表征行为的常态表现。所以,在中班定向活动地图的设计上,我们总结出了如下经验:
1.中班地图绘制范围
中班幼儿的动作能力有了明显发展,活动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需要更为丰富、充足的活动空间。特别是中班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断拓展游戏空间。他们不但爱玩而且会玩,他们能够自己选择和制定游戏的主题,寻找不同的玩法,他们的游戏能力和游戏积极性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因此,在设计定向地图时,必须进一步拓展定向空间的范围,如:整个校园或者附近的幼儿熟悉的小区、幼儿熟悉的社区配套小公园、幼儿熟悉的大公园的某片区域等。
2.中班地图呈现形式
中班幼儿的认知面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较小班有了显著提高。《指南》中也提到:“中班幼儿能感知物体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并能简单描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方向。”因此,我们在设计地图时,可以考虑采用以下两种呈现形式:(1)多张典型图连线而成的点标地图,即老师将某一点标分解成多张照片(可以是选取某地的代表性物体、特有标记、局部特征等),然后设计地图,让幼儿利用自己的经验再次进行深入思考,寻找出点标,完成定向活动。(2)幼儿自行设计路线方位地图,即提供给幼儿某一区域的地形图,让幼儿自行规划自己认为最合理的行进路线,然后根据自己设计的路线完成定向任务。
3.中班地图绘制路线形式
中班幼儿兴趣的持续性更长了,运动的量和强度也较小班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中班是幼儿运动能力飞速提高的时期。同时,中班幼儿也有了邀请同伴共同游戏的意识。因此,在运动路线的绘制上,我们可以采用多点环线路形式,即起点就是终点,在环形上设置多个点标进行定向活动。当然,之前小班采用的“中心点发散式”与“单向单线式”,也可将增加点标的方式运用于中班幼儿的定向活动中。
1.大班地图绘制范围
大班幼儿在各方面的发展都比较充分了,对于他们熟悉的环境,他们已经能独立地寻找到指定位置。因此,大班幼儿地图的绘制范围可以扩大到幼儿熟悉的一切区域,当然,这些区域必须保证幼儿游戏时的安全,确保定向活动时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来保障活动。
2.大班地图呈现形式
大班幼儿在数策略、数符号表征、空间概念、主观能动性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他们迫切地想要成为“小主人”,想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因此,与小、中班幼儿相比,大班幼儿已有可能在行动之前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一个大致的计划,他们的行为少了些盲目性,多了些目的性和计划性。当然,这种目的性、计划性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有赖于教师的引导。因此,针对幼儿“想做主”的需要,我们着重于尝试让幼儿使用他们的自绘地图,即在教师指导下联系幼儿对实景环境对应的经验,引导幼儿绘制参照物,如:小桥、小河和树木等,来完善地图内容,确定地图上点标的位置。同时,通过一些简单的小游戏,如语言游戏:幼儿在地图上标出点标的位置,然后说说自己标出的点标位置的环境;互动游戏:同伴互相埋点标,然后分别标出自己所埋点标在地图上的位置,交给同伴进行寻找,以此来提高幼儿的设计能力。
3.大班地图绘制路线形式
由于大班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大幅提升,因此大班地图的绘制路线形式,可以在中班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提升。当然,仅仅保持原有形式不变还是不够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大班幼儿的识图能力、方向感、合作能力、交往能力等各方面能力,我们特别设计了“交叉式”路线,即点标分布在区域的各处,需要幼儿用循环、迂回、往返等方式到达指定点标处完成任务。这就能更好地提升幼儿的读图、分析、运动、合作等能力。
总之,地图的设计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这样才能确保幼儿定向活动的顺利开展,才能帮助幼儿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我园开展定向运动的研究也仅仅才一年,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和调整。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以幼儿为本,以发展为目标,就一定会将我园的定向运动做得更好。
[1]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