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承昊
(清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4)
近代以来,农民一直充当着中国革命主力军的角色,尤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农民是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者,获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是争取革命胜利的关键。河南自古以来就以农业为主,农民占据了河南人口的多数,并且由于河南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地理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注意到了在河南开展农民运动、争取广大农民参加并支持国民革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河南党团组织的发展和革命形势的高涨,中共先后派出王若飞、萧人鹄、戴培元、王克新、张海峰等一大批革命人士到河南各地发展农民运动。在中共的领导下,河南各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斗争,为北伐的顺利北上和革命思想传播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农民只要吃饱穿暖就会安分守己,顺服于统治者。农民进行革命必定是由于他们的生存生活失去了保障,回顾大革命前后河南的农民运动,其产生也存在着类似的缘由。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河南人民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全省总人口约三千万”,其中农民就占百分之八十以上[1](P1)。农民不仅人口占比较高,而且他们占有的耕地资源非常有限,基本生存难以保障。根据当时苏联派往河南的军事顾问阿·瓦勃拉戈达托夫在其《中国革命札记》中记录,“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四的下层农民拥有的土地总量,相当于占人口总数八分之一的上层农户的土地总量”[2](P459)。这些贫苦的农民终日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起早贪黑地劳作,收了自家庄稼以后还要去地主家里劳动以求得更多的食物养活家庭。所以当时河南人口中以贫苦农民居多,他们终日面对着基本温饱无法保障的困扰。
农业是农民生活来源的依靠,而旧中国农业技术落后,靠天吃饭,因此当遭遇大的自然灾难,农民就要面临生存的严峻考验。20世纪20年代,河南自然灾害严重。如“自去夏以来,雨贵如金,亢阳为虐……今春粮价腾贵,流民日多,麦苗、秋禾均已枯槁……刻下各处已成巨灾,民相聚抢粮……”[3]“林县西接太行山……逃荒灾民络绎不绝”[4];“直属长垣因黄河水涨,被淹十三村,水深三四尺,灾民奔逃极惨。”[5]水灾过后往往会有疫情暴发,旱灾之后通常会发生蝗灾。水旱致使土地荒芜,粮价飞涨,农民为了讨生而流离失所。在生存无法保证的情形下,相当一部分农民就因不能忍受饥寒交迫的生活而产生了一些不安分的念头。他们拉帮结派,或强行索要,或讹诈抢劫,以此来维持生计,自然灾害频发无疑是河南农民运动爆发的直接诱因之一。
20世纪20年代的河南频现军阀混战的局面,这对于广大贫苦农民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自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方大地就沦为北洋军阀的统治,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北洋军阀四分五裂,中原大地就此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
1924年底,直系军阀吴佩孚的势力直接控制着河南,以洛阳为大本营加紧策划和实施军事行动,为准备战争不惜扩大对河南人民的剥削,仅1920至1924年在洛阳军费开支就超过680万两白银之多。当时河南驻军有十万人之多,军费开支占全省年收入的四分之三还要多。河南处于军阀割据的各种军事势力汇集处,各路军阀为了争夺势力范围连年混战。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在河南爆发;同年,冯玉祥与赵倜的战争、1925年胡景翼与憨玉琨之战以及1926年国民党与吴佩孚的战争均爆发在河南。军阀混战时,军队所过之处,烧杀抢掠,索要草料,军阀剥削接踵而至。致使一般农民或妻离子散,或失去牲口、车辆等农具而破产,最为甚者,以“禹县屠城事件”为例,民众死亡竟达七千多人。由此激起广大农民强烈不满,迫使他们采取反抗斗争来保卫自己的利益。
“河南是战争者必争地盘,同时又是各方溃兵土匪的老家,又因为河南民性强悍,生产落后,所以土匪的数目,在全国为数众多。”[6]20世纪一二十年代,军阀争斗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助长了土匪的滋生,河南作为主要“角斗场”之一,每场战争都会产生大批败兵散卒。自古盛行兵匪一家之说,他们多数以抢劫老百姓的生活物资谋生。同时军阀混战时各军阀为了扩充军需而掠夺一部分农民的生活生产物资,所过之处,“菽粟布帛,鸡犬牛马为之一空,甚至树木伐尽,房屋拆毁。”[7]“至若战事发生,则拉夫拉车,要草要面,彼军既饱载以去,此军又照例苛求,层出不穷,循环无己甚至焚烧劫掠,屠杀奸淫,致使一般农民,或因遭罹炮弹而妻离子散,或因失去重要工具——如牲口车辆等——而破产失业,沦为乞丐,流为兵匪,以增加国内的战乱与纷扰,这都是我们一般农民的普遍现象。”[8]最终导致被掠夺农民破产,他们迫于生存纷纷拉帮入伙,沦为土匪。据估计,河南匪患最严重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各类土匪总计超过四十万人。
严重的匪患给当时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苦难。多数地方的农民为了保家护院,抵御兵匪纷纷组织起来筹集财务购置大刀、长矛、火枪等武器,组织青年习武自卫。“有田不能耕,有地不能种……万般无奈之下,不得不设法自卫,因之有红枪会组织。”[9]这样就致使红枪会、硬肚会、大刀会或民团等类似的农民武装自卫组织在河南大地普遍盛行。
自古以来北方就存在着封建迷信思想,除了为大众所知的佛教和道教外,在清朝末年还盛行白莲教、八卦教等秘密宗教,尤其在河南。由于河南相对交通闭塞,先进思想传入较晚;且教育落后,深受封建思想影响。“鸦片战争前后,在理学、考据学互相攻击、互争正统时,以能容纳一些新思想的今文经学崛起,其后西学东渐加剧。而河南学术界对此反应迟钝,笼罩在中州大地上占主导地位的仍是程朱理学。”[10](P7)当面对土匪流寇、军阀等的剥削和欺压时,广大农民既不能以洋枪洋炮与之抗衡,又不能以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所以,普通民众或者往往把自己的艰难处境归咎于“天命”,以此来求得精神的放松和心灵的慰藉;或者盲目崇信带有浓厚封建迷信色彩的枪会等组织,以求生存。
北洋政府统治时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当时的河南政府亦是如此。为了弥补财政赤字,1923年反动军阀们就开始征收1924和1925年的漕粮,“天赋经过‘废两改元’和提高漕粮折价,加收50%以上;如加上其他杂税,仅官府的搜刮就较晚清时期增加了三四倍。”[11]据调查仅1926年,河南官府和军队从老百姓那里搜刮的钱财总数在一亿元以上。再加上地主豪绅的压榨,农民的生活陷入了无以为继的境地,农民开始起来反抗,抗租抗捐。
“当饥饿超过枪杀的恐惧时,农民起义便发生了。”[12](P200)回顾中国近千年历史,农民暴动起义基本难逃这一“定律”。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混战的局面使得河南成为军阀必争之地。战胜者则招兵买马,征粮征草,剥削农民大众;战败者则军队溃散,残兵流寇祸害百姓。可以说,无论胜败,最终的受害者都是广大贫苦百姓。再加上水旱灾害连年、物价飞涨等使得多数农民无路可走,不得不结合起来以求得自卫,或投身作匪、或参加枪会、或抗捐抗税、或聚众抢粮吃大户,等等。
大革命时期“河南的农民运动,十之九是枪会运动”[13](P122)。他们“造反”的目的单纯,只为满足基本的衣食所需。枪会等民间农民组织不仅发展形势迅猛,受到军阀、土豪劣绅、国民革命等多方重视,而且由于受浓厚封建思想影响,表现也极为“特殊”。
首先,农民组织名目繁杂。据载于1926年第八十、八十一期合刊《政治生活》上李大钊的一篇名为《鲁豫陕等省的红枪会》的文章描述,当时河南仅枪会就有黄枪会、白枪会、绿枪会、红枪会等繁多名目,除这些枪会之外还有硬肚会、大刀会、庙道会、扇子会、真武会、无极会、忠孝团、六离会、天门会及早已不存在的义和团的名号也再次出现了。
其次,封建迷信思想浓厚。虽然辛亥革命后新思想开始广为传播,但中原腹地广大下层民众仍处于思想愚昧的状态。农民为了抵御地方土匪、流寇而组织起来的武装要谋求自卫,必须有武器,可是农民的武器不外乎是刀、剑、棍、棒等,很少有枪炮,这些是远不能震慑土匪流寇的。因此,他们便在精神上相信巫医符咒、阴阳卜筮、五行八卦等。以红枪会为例,他们相信“真主”,祈祷鬼神,寄希望于一个概念模糊的“真主”身上,他们多数人吞符念咒后便相信枪弹打不死他们,可以同军阀或土匪斗争。并且很重要的一项仪式便是传授法术,宣传刀枪不入的思想,以此使信徒相信,提高士气。在这种愚昧思想的影响下,农民起身武装自卫过程中,造成了很多无谓的伤亡损失。
再次,农民武装运动立场不坚定且没有统一的领导体系。在中共领导河南农民运动之前,民团和枪会这些民间自卫武装组织分散在各地。他们在行动上没有协调统一的步伐。且容易被地主豪绅或军阀利用收买,忘记了原本起身反抗的缘由。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对军阀和官僚豪绅没有从根本上做出清醒深刻的认识,封建性思想较为严重。就拿农民运动的主体红枪会为例,由于其行动完全依赖头领的个人认识和能力,因此会出现因某次占卜迷信而对盟友发动攻击的荒谬行为。岳维峻和吴佩孚军阀斗争的胜败可以说是当时农民运动立场动摇的典型案例。岳维峻统治河南时,社会混乱的局势要比吴佩孚时好得多,但他苛捐杂税繁多,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所以后来红枪会帮助吴打岳。结果吴胜,他比岳在河南对农民的剥削更甚,因此红枪会又积极反抗吴佩孚了。参加助吴打岳的红枪会农民讲:“如果岳维峻取消了苛捐杂税,不压迫农民,他们便马上不反对岳。”[14](P141)可见,当时广大农民还没有从根本上认清军阀的本质,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没有认清反抗斗争的对象。而且此时的农民运动都是农民自发结合的,因此他们只有横向联系,彼此不相统属。
最后,大革命时期农民武装运动发展迅速。在生产力落后、思想愚昧、封建思想严重的广大农村,团结农民最有力的工具就是宗教思想。于是借助宗教的力量,名目众多的农民组织先后在广大农村出现。民国初年在豫东地区,出现了被称之为“硬肚会”和“铁布衫”的组织,可以说这是红枪会的前身。到20世纪20年代这种枪会组织在北方各省普遍兴起,发展异常迅猛。以1922年6月张廷献在豫西领导的“老洋人”起义为例,仅一年多时间队伍人数就发展过万之多。再如通许县娄伯寻创建的通许红枪会,从1923年创立到1924年仅仅一年的时间就发展到通许、杞县、陈留三县,人数达到30多万。当时枪会已经发展成为河南农民武装运动的主导组成部分。河南农民运动发展速度如此之快、人数如此之多,是当时特殊社会背景的反映。
在五卅运动后期,中共才开始领导河南农民运动。受五卅运动的影响,全国的革命形势发展高涨,河南亦是如此。同时随着中共河南党、团组织的恢复与发展,1925年秋河南的中共党组织开始着手领导河南农民运动。为协助北伐顺利北进、瓦解军阀统治基础、扩大国民革命的影响,在中共的领导下,河南的农民运动得到了较快发展,广大农民阶级不仅在行动上有力地打击了敌人,而且在思想上也有了很大进步,开始接受并逐渐运用先进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中共在建党最初,较少关注农民运动工作的开展。在中共党内最早开始农民运动的是澎湃领导的广东海丰县地区的农民运动,并成立了海丰县总农会,也是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发展最好的地区。伴随北伐战争的推进和全国各地农民暴动声势的不断高涨,中共党内部分领导人也逐渐认识到动员农民参加革命的重要性。1923年7月,陈独秀发表《中国农民问题》一文,专门分析中国农民状况及农民的革命性。毛泽东在中共三大召开时提出,“任何革命,农民问题都是最重要的。中国历代的造反和革命,每次都是以农民暴动为主力。中国国民党在广东有基础,无非是有些农民组成的军队,如果中共也注重农民运动,把农民发动起来,也不难形成像广东这类的局面。”[15](294)并且中共三大也讨论通过了毛泽东和谭平山起草的《农民问题决议案》,尽管当时中共三大面临的急切问题是如何推进国共合作,对于农民运动问题并未真正付诸具体组织实施。邓中夏早在1923年就提出:“中国不革命则已,欲革命我们不教育、不煽动领导这占人口大多数之农民积极参加,哪有希望”[16]( P32)。1924年1月,邓中夏进一步在《中国青年》上发表《中国农民状况及我们运动的方针》,介绍了广东海丰和湖南衡山白果两处农运的情况,并认为当时中国农民运动的发展已经到了敢于反抗压迫阶级和需要组织农民协会统一领导的地步了。
但是,当时农民运动的官方组织领导工作主要是在国民党的旗帜下进行的,尽管中共中央也成立了农民部。在1926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二大上,通过了《农民运动决议案》,指出中国革命是农民的革命,解放和发展农民是巩固国民革命的基础。但是,面对势力强大的北洋各系军阀,为了瓦解军阀统治基础,协助北伐的顺利推进,以取得国民革命的胜利,发动各地尤其是北伐沿线的农民群众参与国民革命运动,就成为当时发展农民运动的核心。因此,除广东地区外,北伐路线贯穿的“湘、鄂、赣、豫四省”就成为中共开展农民运动工作的首选地区。
1.改组区委,恢复中共党组织
反奉战争失败后,吴佩孚重新占领河南,然后对农民运动进行了血腥的镇压,下令取消一切群众组织及活动,并大力搜捕和杀害共产党员,致使北方的革命形势一度转为低潮。中共豫陕区委、郑州和开封等地地委以及京汉铁路总工会等组织被迫转移,机构陷入瘫痪状态,甚至一些地方的党组织被迫转移到农村。在此局面之下,许多中共党员与组织失去了联系。
由于各地的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中共区委无法对各地党组织进行具体的指导和整顿。于是“中共豫陕区委于1926年4月20日发出两个通告,一是解释环境的状况及区委所规定工作的原则;二是征求各地工作报告大纲。同时,加强对开封群众组织的整顿和指导……”[17](P99)以此争取和发展群众,壮大和巩固组织,恢复发展革命力量,积极联络群众,进而推动各地革命运动的发展。中共中央调王若飞到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对中共豫陕区委的领导进行调动改组,同时派王荷波负责改组中共豫陕区委。为了更有效地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协助北伐顺利推进,中共豫陕区委成立了农民运动委员会,由萧人鹄负责领导。中共豫陕区委的改组及各地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使得日后河南尤其是豫东广大地区的农民运动更加条理化,目标也更加清晰,促进了农民运动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
2.选派先进人士到河南各地发展农运
最早在河南开展农民运动的是中共党员萧人鹄,作为黄埔一期学员,毕业后他以农运特派员的身份被派往河南开展工作,随后担任中共豫陕区委委员,深入郑州郊区及荥阳县组织农民运动。不久,戴培元、刘墨精、唐士奎、罗思危、霍云甫等也先后来到荥阳,共同加入农运工作。他们深入乡村,联络群众,宣传革命思想,并争取到了具有进步思想意识的县知事韩之木的支持,通过创办农民夜校、组织农民宣传队等途径广泛开展农民思想教育活动,力争使那些有革命倾向,但革命意识还比较模糊的农民群众从军阀、官僚、土豪、劣绅的精神束缚下挣脱出来。贾峪区农民协会还建立了农民自卫军队,开展反对苛捐杂税、土豪劣绅、讼棍、外国传教士的斗争,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为了进一步加强河南农运发动工作以迎接北伐,李大钊将刚从苏联回国的胡伦也派到了荥阳。很快中共在荥阳成立了党组织,胡伦担任负责人,自此荥阳地区的农民运动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截至1925年12月荥阳县农民协会成立,全县已有两千多户农民加入了农民协会,先后建立了六个区农民协会。
在荥阳地区农运工作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省内其他地区的农民运动工作也在蓬勃发展之中。如王克新、周叙伦、周兴育等在信阳柳林镇、董柏村、当峪村等地积极开展农民运动组织动员工作,创办平民夜校等,并在1926年1月成立了信阳县农民协会。豫东杞县的农民运动也于1925年秋开始发展起来。五卅运动后期,共产党员张海峰到杞县傅集小学教书,同时做农民运动的工作。1925年11月14日,郑州城厢的水康、人和、三乐成立农民协会,李震瀛、黄平万(均系中共北方区委派来的)在成立大会上讲话,号召农民组织起来,打倒军阀、反对列强,打倒劣绅、讼棍。同时,王中秀(中共北方区委委派)也在洛阳、张廷琮(中共北方区委委派)在豫北开展农民运动工作。
河南农民运动虽比广东农民运动开展较晚,但是在这些优秀共产人士的带领和发展下,从“1925年夏秋到1925年10月,河南有10个县开展了农民运动工作,建立了15个村农民协会,发展会员4000多人。”[18](P12)到1926年3月,河南省已有15个县开展了农民运动,建立了4个县农民协会,即荥阳、杞县、信阳、许昌,全省已有32个区农民协会,238个村农民协会,会员有20万之多。当李大钊同志看到河南农民运动发展得如此迅速时,赞许地说:“最近河南的农民运动亦颇著成效。”[19](P834)
3.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提高农民阶级革命能力
革命的基础就是拥有有组织的民众,中国农民人口众多,农民问题得不到解决,国民革命就很难取得成功。因而,为了满足革命的需要,培养一大批农民运动的实际工作者,即“养成农民运动人材,使之担负各处地方实际的农民运动工作”,[20]就成为中共务必开展的一项迫切工作。
尤其随着北伐不断向北发展,中共中央意识到培养北伐沿线各省农运人才的必要性。于是中央政治会议决定,将原定的湘、鄂、赣三省农民运动讲习所改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除原计划收取湘、鄂、赣三省的六百名学员外,再从河南、安徽、江浙等省收取二百名学员,并对他们进行严格训练和要求。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结束时,19个省的毕业学员318人中,有29人为河南学员,占毕业学员比例为9.1%。对学员的培养不仅有理论课,还有实习课,“亲入革命的农民群众中,考察其组织,而目击其生活,影响学生做农民运动之决心极大。”[20]并且还针对各省农民运动状况不同的情况,同一省份的学员结合在一起就本省农运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研究,以培养学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举办,为河南农民运动发展培养了许多优秀农运人才,促进了河南农运的发展。
4.改编红枪会,壮大农运力量
红枪会在河南兴起的时候正值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国内大革命时期,力量迅猛发展的红枪会引起了中共的高度关注。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提到红枪会时指出:“这一批人很能勇敢奋斗,但有破坏性,如引导得法,可以变成一种革命力量”。[21](P9)瞿秋白1926年撰文指出红枪会、大刀会等“这种农民运动如果纳入农民协会的轨道,有相当的农民政纲,立刻便可以成为极伟大的革命力量。”[22](P284)同时,中共的一些领导人对红枪会进行改编的可能性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陈独秀在其《红枪会与中国的农民运动》一文中明确指出,红枪会是农民对北洋政府苛捐杂税、军阀压迫、地主劣绅和贪官污吏剥削等展开斗争的自发组织,“在北洋军阀统治蹂躏下之北方十余省农民,想他们不反抗和暴动,这是客观上不可能的事。”[23]
中共河南党组织也对其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1926年,中共豫陕区委的领导成员张霁帆就深入红枪会内部,对其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并撰写《介绍河南的红枪会》一文,对红枪在河南地区的形成、仪式和戒律、组织及战斗方法,甚至红枪会与农村地区的政治和经济斗争等都做了详细的说明。
通过中共中央和河南党组织对红枪会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和客观评价后,中共中央和中共豫陕区委决定改编红枪会,并使之与中共领导的农民运动有效结合起来成为中共领导河南农民运动的工作重点。随之,豫陕区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派遣农运人员到各地红枪会中开展工作,促进红枪会之间的联合。1926年5月,中共豫陕区委在杞县、睢县、信阳、许昌、通许等红枪会基础较好的地区,进一步加大对红枪会的宣传动员工作,并增派农运工作人员。1926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三次中共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通过了《对于红枪会运动决议案》,在总结了前一段时间工作的经验和不足的同时,对河南等北方省份如何开展以红枪会为核心的农民运动做出了具体部署。同年九月中旬,中共豫陕区委决定召开河南各地红枪会代表会议,参会的代表除了有来自信阳、郾城、许昌、杞县、睢县、长葛、洛阳和会后赶到的虞城代表外,还有江苏、山东等省外红枪会代表,足见中共对红枪会进行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会议将红枪会发展作为中心议题,决定成立河南省农民自卫团总部。同时,会议还对红枪会的活动章程和共同纲领做出了规定;敦促各地代表会后尽快把会议精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加快各地区红枪会间的联合。在中共组织发展下,河南农民自卫团总部的成立是全省农民各种武装自卫联合的雏形,标志着河南各地农运工作的初步统一。
在中共中央和中共豫陕区委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将红枪会改编为农民协会,并成立了农民自卫团,有力地提升了河南农民运动的革命力量,为北伐顺利北上河南奠定了群众基础。
5.支援北伐,进一步发展农运
1926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国民党农民运动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了大力开展农民运动、支援北伐战争的提案,强调“目前各省的农民运动,应以全力注意将来革命军北伐时经过之区域,如赣、鄂、直、鲁、豫诸省案。”[24](P47)不久,战区农民委员会就发表了通告河南民众的电文,明确表示支持农民运动的发展,“发展农民组织,解除农民痛苦,并建立国民革命军与农民之亲密合作……本委员会至深悼切,愿竭其精诚,与豫中农民共同努力,扫除一切□□农民之不法势力,乡村政权归之农民。”[25]并且还派遣组织科带领二十多名政治工作人员前往指导民众运动。因此在北伐军北上进入河南时,红枪会、绿枪会、黄枪会、扇子门以及民团等各种农民组织,共计约十万余人前往战区支援北伐战争。他们送茶送饭,救护受伤将士,帮助运送弹药军需,甚至担任向导和侦探工作,并扰乱敌人后方。据1927年汉口《民国日报》报道,“(总政治部战时通讯云)(三)农民当我军作战时,均担茶水、面条、大饼、稀饭,阵前慰劳官兵,每次辄数百人。(四)我军伤亡士兵,完全由农民三人扛一人,送往后方医院;酬之以钱,皆不肯受。”[26]在帮助北伐军胜利北上的同时,也使农民武装组织得到了锻炼,战斗技能和思想觉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最为重要的是农民组织更进一步得以发展和成熟。
北伐军政治部特举办农运训练班,培养农运人才,进一步发展了农运组织和成员。“训练班结束时,还发了毕业证件”,[27] (P438-439)学员们多数回家乡发展农运,如“崔国范回到家乡,在村里担任组长,办理农民协会,并吸收党员……在郾境太子墓吕村成立了农民协会,发展的党员有:吕恒乐、吕国栋、吕来正、吕进川等。在西平县境岗张村成立农民协会,发展党员有安怀西,”[27](P438-439)等等。北伐军的到来不仅为农民运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革命环境,使其得到锻炼,而且还从思想上、组织、干部培养等方面促进农运的发展。
大革命时期,中共开展这些农民运动工作多是以国民政府名义组织领导的,同时武汉国民政府也为加入中共领导成立的农民协会的红枪会等农民武装提供枪支等物资支援。通过中共河南党组织的不懈努力,最终领导农民武装在豫东等地区成功发动了影响较大的武装暴动,动摇了军阀在河南地区的统治,并沉重打击了土豪劣绅,维护和保障了广大农民群众基本生存权益。虽然北伐战争未实现最终目标,但中共领导下的河南农民运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协助北伐战争的目的与效果。中共深入开展领导农民运动工作的经验累积,为日后革命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动荡不安,军阀混战殃及百姓,民不聊生。广大河南农民为了生存被迫以传统方式结合而成农民自卫组织,反映出河南农民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伟大精神。中共中央及河南党组织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及时认识到了广大农民的伟大之处,予以组织发动和领导,促进了河南革命事业的巨大发展,并为以后的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奠定了群众基础。农民运动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展现出农民阶级蕴含的巨大力量,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中共勇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精神和实践精神。当然,此时中共对于红枪会等农民运动组织的工作也有不到位的地方,比如,联合改造不彻底、思想教育不深刻、过分注重对枪会组织首领等关键人物的思想动员而忽视了普通成员,等等。这些致使红枪会等农民运动组织在北伐战争结束后迅速分化,四分五裂。然而中共对于红枪会等农民运动组织所做出的工作和努力,为中共日后领导和开展农民运动积累了经验,也为中共在大革命失败后由城市转移到乡村,开展土地革命做出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
大革命时期中共开展农民运动的这段革命历程在河南现代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让我们认识到只有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团结占人数绝大比例的广大农民阶级,并切实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思想宣传与教育,给予正确的策略指引,保护他们的利益,才能引导农民走向正确的革命道路,促进中国革命的发展。回顾中共革命历程,就是中共与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与农民阶级紧密结合的历程,也是中共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并切实维护和代表广大百姓利益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