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广超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15)
中唐诗人李端,两《唐书》无专传,其事迹散见《旧唐书·李虞仲传》《新唐书·卢纶传》等文献中。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始为其专传。傅璇琮先生在此基础上,撰《唐代诗人丛考·李端考》,后据以成《唐才子传校笺》(简称《校笺》)李端卷,对李氏生平做了较详细的考证。《唐才子传校笺·补正》(简称《补正》)就李端家世、交游、终官等对《校笺》作了订补。但因文献不足征,李端事迹中世系、籍贯、生年、初官和终官等方面尚存有疑点。近年多方与李端相关的墓志相继出土,为进一步廓清这些疑点提供了宝贵资料。故草此文,略陈拙见。
《校笺》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考证李端属赵郡李氏东祖房,并简要叙述了端祖、父的历官。[1](1-81)陈尚君先生在《补正》中据端子虞仲撰再从弟《唐故试秘书省秘书郎兼河中府宝鼎县令赵郡李府君(方乂)墓志铭》(简称《李方乂墓志铭》),补充了端祖暕以上的世次。[2](177-181)这些研究提供了李端家族谱系的大致轮廓。但世次中所涉关键人物生平模糊,还不足以据之考量影响李端成长的家庭因素。现将学人未曾论及的相关文献公布,并作简单分析。
李端九世祖式、八世祖宪。《新唐书》卷72《宰相世系表》2上“赵郡李氏东祖房”载端十世祖“顺字德正,四部尚书、高平宣王”,九世祖“奕字景世,后魏都官尚书、安平侯”,八世祖“庆业,馆陶令”。[3](2506-2534)然《李方乂墓志铭》载其世次为:“宣王生濮阳侯,濮阳侯生文静公。……文静公生豫州刺史讳希礼。”宣王下、豫州刺史上二世爵位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不合,必有一误。检《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顺子式为濮阳侯,式子宪为文静伯,爵位皆与《李方乂墓志铭》所言相合。且《魏故使持节侍中都督定冀相殷四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定州刺史尚书令仪同三司文静李公墓志铭》(简称《李宪墓志铭》)云:“君讳宪,字仲轨,赵国柏仁人也。……谥曰文静。……第五子希礼,字景节,征虏将军司空咨议修起居注。”[4](328-332)这证明《新唐书》载端祖希礼以上世次有误,端九世祖为式,八世祖为宪。
李端六世祖孝贞以下、高祖思谅以上的世次,《李方乂墓志铭》已有详细记载,名字皆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相合,历官略有不同。思谅子《唐故资州司仓参军李君墓志铭》云:“君讳节,字行满,赵郡平棘人也。……曾祖孝贞,字元操,北齐给事中、中书舍人、黄门侍郎、聘陈使,隋金州刺史、武安县开国子。文集廿卷,隋史有传。紬缃学府,翰墨词场。司诰紫宸,拜郎青琐。丽藻传于彩笔,高名著于彩编。祖来王,字归道,上开府仪同三司、员外散骑侍郎。言喻白珪,操符丹石。父思谅,唐通事舍人。频使吐蕃,戎虏悦服。累迁鸿胪寺丞、职方祠部员外郎、仓部郎中。……弱冠,解褐补洛州参军、偃师县丞、汴州司仓参军,敕授同州司户参军,又迁洛州司士参军。……永昌元年二月廿日,遘疾终于资州官舍,春秋五十有七。”[5](325)所载端家族历官更详细,可补《李方乂墓志铭》之缺。志主李节(633年-689年),字行满,官至洛州司士参军。然《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其名为“敬节”,误。
李端曾祖李敬忠。《李方乂墓志铭》载其名为“敬中”,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名“敬忠”者不合。然《唐故朝议郎行大理寺丞李公墓志铭》(见下文)载其名为“敬忠”,与《宰相世系表》同,未知二者孰是。
李端父震,母王氏。其父震、母王氏墓志皆存,今摘录于下。端父《唐故朝议郎行大理寺丞李公墓志铭》载:“天宝十四载四月二日,大理寺丞李公终于京师长兴里之私第,春秋六十。呜呼呜呼!公讳震,赵郡人也。曾祖思谅,皇仓部郎中。祖敬忠,许王府参军。父暕,同州司马、都水使者。咸戴仁而行,抱义而处。示人嘉绩,以道不回。君子以为有国之望,其有后也。如何苍天降惠,不终公年。未弱冠,明经及第。解褐授魏郡参军事,□新平郡司仓、齐之亭山令、华阴郡司士,凡五历官。以及□□□□岁而殁。……以其载七月三日,窆于河南龙门之西原,祔先茔之侧,礼也。夫人王氏。有子五人,皆至性自天,执丧难继。”[5](70)端母《唐故大理丞赵郡府君夫人太原王氏合葬铭》载:“夫人王氏,余大嫂也。皇考昕,薛国公、先朝邢汝等州刺史、殿中监、大司农,天宝中冀州刺史弼之兄子也,归于我元昆大理丞李府君。夫人戚里豪贵,而我世遗清白。为生产田宅之业,以官为家。入门能顺,高亮远庆。从府君掾新平、宰齐之亭山、华州司士洎棘寺。……有男子女子九人,克传门风。艰孤之际,或在襁褓。及中原盗贼,士多以江海为安。而夫人第二息珉求禄乌程,东征之故,自此始也。……癸丑岁夏六月二日,惟夫人遘疾,终于扬子之官舍,飨年六十四。端等奉丧归先茔,十二月廿七日,窆于旧穴。始夫人配卅年而别,别廿年而合。存有全德,没而从礼,经世故而终始宜哉。岂所念者,珉会韶戎,婚宦未备,季女之行耶?兹余小子疚心夙夜,期于毕愿以报。”[5](77)据此,李震乃李暕长子,卒于天宝十四载(755年)四月二日,享年六十,则其生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曾明经及第,五历官,终大理丞。王氏卒于癸丑岁,即大历八年(773年),年六十四,当生于景云元年(710年)。李震凡五子,分别为端、珉、会、韶、戎。
李端叔父昂。陈尚君先生曾探讨过昂的生平,并以之为《戚夫人楚舞歌》的作者[2](30),所言甚确。此外,昂之仕历尚有可寻究之处。其兄震生于万岁通天元年,昂当生于此后数年间。《唐故处士贾公(季卿)墓志文并序》,署“前乡贡进士李昂撰铭”。[5](23)志主葬于开元十九年(731年)正月廿三日,知李昂开元十九年前已及第,则此李昂断非开元二年及第、开元九年制策登科、开元二十四年知贡举之李昂,当即李端叔父赵郡李昂,时年甫弱冠。天宝十四载其兄震去世,墓志有云“况昆弟二人,友恭为乐,少长有□,□足相依。一则在秦,一则居洛。官隔千里,情摇四时。凶闻忽临,灵车亦至。哀哀令弟,典兹丧事”,知时昂官于洛阳;大历三年,昂撰《唐故北海郡守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墓志铭》时署族子著作郎昂;[6](1766)大历四年,李昂撰《唐故通议大夫守濮州刺史上柱国元氏县开国男赐金鱼袋李府君(粲)墓志铭》时署从侄著作郎昂;[5](76)大历八年,李昂撰李震夫妇墓志时署检校仓部员外郎。可知其曾历著作郎、检校仓部员外郎二职。另有裴缜所撰《唐故亳州司兵参军赵郡李府君墓志铭》,载有关涉李昂者,云:“府君讳群,享年四十有九。……宝历二年,归闲于洛阳。以四月十七日,终于伊川之别墅。爰卜七月一日,归祔于先茔,礼也。曾祖暕,同州刺史;祖印,尚书仓部员外郎;考胄,尚书刑部郎中、兼侍御史知□。君即刑部之第二子也。”[7](875)志主李群,乃暕之曾孙。其祖父名《唐代墓志汇编续集》释读为“印”,且云“尚书仓部员外郎”,可知“印”当为“昂”之误,李群乃李昂之孙,则昂终官仓部员外郎。李昂之子,此志载有李胄,官刑部尚书。然《李方乂墓志铭》载:“公讳方乂,字安道,赵郡赞皇人也。……都水生仓部员外郎讳昂,即公之大父也。天宝中,以文章家法为世祖尚。员外生刑部郎中讳胃,公之烈考也。”[6](2003-2004)二志所载昂子官刑部尚书者名字形近而不同,《宰相世系表》所载昂子有名“胃”者。故“胄”、“胃”当有一误。考李昂另二子名为“翼”、“房”,皆以星宿命名,则作“胄”者误矣。墓志所载李昂孙群不见于《宰相世系表》,而方乂或即《宰相世系表》所载“乂”者。
李端弟戎。据李端父母墓志,端诸弟凡四。其中珉、韶、戎,与《宰相世系表》相合。而“会”之名不见《宰相世系表》,与其排行相应者为“爽”,又名“奭”,当为墓志所言“会”之别名。另《校笺》考证李端有弟名方,亦当为其某弟之别名或字号。李戎,今其夫妇墓志出土。《唐故太常寺协律郎赵郡李公墓志铭》云:“公名戎,字公敏,全赵赞黄人也。厥初盛德大业,史不绝书。先伯父震,玄宗朝大理丞。公即丞之季子。……大府交辟,择木而动。泽潞节制相国李公抱真知之,礼为幕宾,实为谋主。荐校郎,更协律。名骥方骋,主君即世。拂衣高蹈,与诸公游于洛下。都邑君子,倾而慕之。见匏瓜之悬,恶旧井之废。无何,北州同僚甘言善诱,再客河溯,复佐使车。底金璧于泥途,碎珪璋为瓦砾。亦犹鸿鹄下于污池,鸾凤栖于蓬渚,不得已也。郁郁失志,革疾日臻。以贞元十四年九月二日,卒于磁州之官舍,享年五十四。以明年十月廿七日,归葬于□门西山,列先府君之茔次。……夫人范阳卢氏,右族强家,抚孤成礼。男子三人,曰殷正、周师、秦佐。”[8](291-292)李虞仲撰戎妻《唐故昭义军节度巡官试太常寺协律郎赵郡李府君故夫人范阳卢氏墓志》载:“虞仲从父母范阳卢氏,燕国之冠族也。故滑州录事参军漪之孙,故洺州临洺县丞濯之女。……夫人年十六,归于我从父。时辟司空府,因家于磁邢间。孤甥孤侄洎姻族不能自立者,多归焉。……迨贞元十五年从父弃世,二孤在提挈中。我宗无强近之亲,生人之至艰也。夫人昼哭之余,率家僮理余俸,奉丧归于龙门先府君之茔,闻者感叹。……以元和十二年九月寝疾,弃二子四女之养。越翌月,长子殷正、季子友仲,泣血忍死,护夫人輤车归于洛阳。”[8](328-329)二方墓志所载李戎卒年不同,当以撰写时间在前的李戎墓志所载为确。即,李戎卒于贞元十四年(798),享年五十四,生于天宝四年(745年)。其妻卢氏卒于元和十二年(817年)。戎有三子,名殷正,周师、秦佐。除殷正外,卢氏墓志尚载“友仲”,《宰相世系表》尚载“范”。“友仲”、“范”或即另二子之别称。
据以上所引墓志,李端家族中外祖曾官刺史,父李震明经及第,叔父李昂进士及第,乃仕宦之家。此为李端创造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缘。特别是其叔父李昂,“天宝中,以文章家法为世祖尚”,必定对李端的文学创作产生过积极影响。
李端的籍贯,文献记载各殊。《魏书》卷36《李顺传》之传主即端十世祖,传记言“赵郡平棘人”,[9](829)端八世祖宪墓志言“赵国柏仁人”,李端父震墓志言“赵郡人”,端弟戎墓志言“全赵赞黄人”。《元和郡县图志》卷17河北道赵州平棘县载:“赵郡李氏旧宅,在县西南二十里,即后汉、魏以来山东旧族也,亦谓之‘三巷李家’,云东祖居巷之东,南祖居巷之南,西祖居巷之西。亦曰‘三祖宅巷’也。”[10](490)据《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李端八世祖《李宪墓志铭》同治庚午、辛未(1870年-1871年)间出土于赵县,赵县即赵郡平棘县。[11](156)且志文载:“出为使持节都督兖州诸军事左将军兖州刺史,……虽复赐地城傍,陪陵有托,思乡动梦,归本成礼。”据此,宪卒时仍葬于祖茔赵郡平棘。端祖上确曾居于此。赵郡赞皇,也是赵郡李氏居地。《元和郡县图志》卷17河北道赵州赞皇县即载:“百陵冈,在县东十里,即赵郡李氏之别业于此冈下也。冈上亦有李氏茔冢甚多。”[10](493)李端弟戎墓志所说“赞黄人”当为涉此而言。至于赵郡柏仁,赵郡李氏南祖慎敦曾居于此,但与东祖无涉。[3](2474)
表面看来,李端之籍贯似乎已成定论,不存在任何问题。然古人的籍贯问题颇为复杂,特别在唐代,普遍重视原籍,虽若干世前已离原籍,仍以其先人之籍为己籍,说自己是某郡某县人。《唐故资州司仓参军李君墓志铭》载:“君讳节,字行满,赵郡平棘人也。……以久视元年十一月八日,归祔于洛州合宫县龙门山之旧茔,礼也。”李节是端从祖,其卒时葬于洛阳龙门,称其地为“旧茔”。且李端父母、端弟戎等墓志也均以洛阳龙门为祖茔。则李端祖茔从平棘改为洛阳龙门已有年矣。李端家族已久不在赵郡居住了,端“赵郡人”之说是指祖居,属郡望而已。李端祖茔在洛阳,其诗中也屡指洛阳为故乡。其《逢王泌自东京至》云:“逢君自乡至,雪涕问田园。几处生乔木,谁家在旧村。”[12](卷3 4020)这显是以洛阳为故乡者的口吻。其《胡腾歌》云:“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12](卷1 3976)其中“洛下词人”当是端自指。
李端父《唐故朝议郎行大理寺丞李公墓志铭》载:“天宝十四载四月二日,大理寺丞李公终于京师长兴里之私第,春秋六十。”据《唐两京城坊考》卷2,万年县所领朱雀门街东第二街街东从北第三坊即长兴坊,则李端父有私第在长安长兴坊,李端曾占籍于此。
李端生年,史籍并无确载。闻一多《唐诗大系》定其生于天宝二载(743年),傅璇琮《李端考》以为“743年不知何据”,然并未提出自己的看法。[13](515-525)据前引李端母王氏墓志,则知其卒于大历八年,生于景云元年。且志文云“始夫人配卅年而别,别廿年而合”,知李端父李震在婚后三十年左右去世。又据李震墓志,震卒于天宝十四载(755年),则可知李震和王氏在开元十四年(726年)左右结婚。李震凡五子四女,端为诸子之长,则其生年当在开元十四年后数年间。且李端五弟李戎生于天宝四载(745年),可以推知,李端之生年当不迟于开元二十九年(741)。闻一多对李端生年的推断不确。
李端诗《卧病寄阎寀》中有句“纵忆同年友,无人可寄书”,[12]卷1(4004-4005)可知李端与阎寀年龄相仿。阎寀生平,详见董侹所撰《阎贞范先生碑》。[14]卷684(3103)然其文多夸张之辞,从中仅能确知阎寀卒于贞元七年(791年)十一月,无可得知阎寀享年几何。除此之外,有关阎寀生平,可参照者仅有韦应物《送阎寀赴东川辟》一诗,曰:“何如结发友,不得携手欢”。[15](249)据此,阎寀亦与韦应物年龄相近。韦应物之生年,宋人姚宽据其诗《京师叛乱寄诸弟》中“弱冠遭世难,二纪犹未平”句,考得应物天宝十五载年二十。[16](117)卷下则其生年当在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今韦应物夫妇及其子韦庆复夫妇墓志均已出土。陶敏据以定韦应物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生。[17](136-138)由此可推测,李端的生年也在开元二十三年前后。
《唐才子传》载李端初官,云“大历五年李抟榜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校笺》肯定了这一说法,云:“秘书省校书郎当为大历五年登第后所授。”然前引大历八年李端母《唐故大理丞赵郡府君夫人太原王氏合葬铭》述及诸子仕历,有不同的记载,云:“及中原盗贼,士多以江海为安。而夫人第二息珉求禄乌程。东征之故,自此始也。后长息端吏弋阳,次息韶吏扬子,珉又淮阴长。南浮北流,滞淹星岁。日余小子遭寇难,往谪来蹇,食贫用拙。两地空匮,而千里为恨。”知李端时已官弋阳。唐代进士及第者一般要守选三年始能参加冬集并授官,若欲较快步入仕途,只能在守选期通过或献书,或制举,或吏部科目选等办法来实现。[18](51-54)李端大历八年守选三年期满,是年冬参加冬集,大历九年(774年)始有机会授官。这与王氏卒于大历八年,时李端吏弋阳时间不合。且文献未见端献书和参与制举、吏部科目选的记载,则李端吏弋阳属此三种情况的可能性较小。除此之外,进士及第后取得官职的可能途径只有一条,即以前进士身份入节度使或州郡幕府任幕僚从事。李端吏弋阳当属此种情况。据两《唐书·地理志》,有唐一代两地有弋阳之称:一是淮南道之光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弋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光州;[19]卷40(1577-1578)一是原江南西道饶州之属县,乾元元年割归江南东道之信州。[3](1070)李端大历五年始进士及第,其任职之弋阳只能是信州之属县。信州属江西节度使。《旧唐书》卷122《路嗣恭传》载:“大历六年七月,为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使。”[19](3500)常衮《授路嗣恭洪州观察使制》云:“银青光禄大夫、检校户部尚书知省事、上柱国、陈留县开国公路嗣恭,以仁义成准,以清公致用。练法修制,可以宣明纪纲;好谋全节,可以协议危难。素精吏事,连辟宰府,历位忠恪,始终秉彝。……可使持节都督洪州刺史、充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检校户部尚书及散官、勋封如故。”[14]卷413(1872)据此,则端吏弋阳当为路嗣恭所征辟。其始吏弋阳之时间也有线索可寻。李端有《送路司谏侍从叔(叔字据《全唐诗》本补)赴洪州》诗云:“郄超本绝伦,得意在芳春。勋业耿家盛,风流荀氏均。声名金作赋,白皙玉为身。敛笏辞天子,乘龟从丈人。度关行且猎,鞍马何躞蹀。猿啸暮应愁,湖流春好涉。浔阳水分送,于越山相接。梅雨细如丝,蒲帆轻似叶。逢风燕不定,值石波先迭。楼见远公庐,船经徐穉业。邑人多秉笔,州吏亦负笈。村女解收鱼,津童能用楫。唯我有荆扉,无成未得归。见君兄弟出,今日自沾衣。”[12]卷1(3958)其中从叔即为路嗣恭。据“梅雨细如丝”句,知诗作于大历六年(772年)七月。时李端尚“唯我有荆扉,无成未得归。见君兄弟出,今日自沾衣”,未能入仕。而至大历八年六月,李端母去世,端已“奉丧归先茔”。则李端吏弋阳当为送诗与路嗣恭从侄后,始得为路嗣恭所知而征辟为属官。至于他在弋阳的具体职责,当为主簿或县尉。弋阳为上县,诸州上县主簿正九品下,尉从九品上。李端其时即暂摄正九品下或从九品上阶的官。大历八年六月二日,李端母去世,他当守制二十五个月,也就是大历十年(775)七月,李端始服阙。若本年端参加冬集,大历十一年(776年)才能授官。且唐代丁忧服阙者不一定就能立即授官,则端授秘书省校书郎的时间最早在大历十一年。故李端进士及第后受江西节度使征辟,吏弋阳,至大历十一年后始能官秘书省校书郎。李端初官和任校书郎时间的大致推定,有助于考见端友人苗发、钱起的部分诗歌的系年。
《旧唐书·李虞仲传》《新唐书·卢纶传》等均载李端秘书省校书郎之后任杭州司马,并以之为端之终官。《校笺》赞同此说,且推断任职时间约为大历十四年(779年)代宗葬礼后不久。《补正》中陶敏先生以李端建中三、四年(783年)尚在秦中,质疑端之任职时间。且以秘书省校书郎为正九品上阶,而上州司马为从五品下阶,相差十三阶,断定李端无自校书郎授杭州司马之可能,进一步推断任职杭州司马者或为另一曾官比部员外郎的李端。二者所言均不可谓无据。然因文献不足,终无确论。今有李端孙女、李虞仲之女《大唐郑氏故赵郡东祖李氏夫人墓志铭》载:“夫人宗系,庆门华胄,出在谱谍,不复叙言。夫人曾祖讳震,皇大理寺丞,累赠尚书礼部郎中。祖妣太原王氏,赠太原县太君。祖讳端,皇杭州司兵参军,累赠尚书兵部侍郎。祖妣太原王氏,赠太原县太君。父讳虞仲,皇尚书吏部侍郎、赠吏部尚书。先妣太原郭氏,封渤海郡君。”[8](407-408)此志乃志主丈夫郑枢所撰,所言当可信。据此,李端终官是“杭州司兵参军”。上州司兵参军为从七品下阶,与秘书省校书郎相差五阶,李端也不会骤迁此官。《校笺》考证李端在秘书省校书郎后曾有东川之行,或另有较高品阶的授官也未可知。故端有授“杭州司兵参军”的可能。李端终官“杭州司马”为“杭州司兵参军”之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