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陆 瑜
所谓“空柜游戏”,是在幼儿活动区域,教师将幼儿开展游戏所需要的柜子提前摆放好,但柜子是“空”的,幼儿可以根据游戏需求灵活取放游戏材料,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原来幼儿游戏的区域都是教师提前预设的,“空柜游戏”打破了原来活动区域固定设置的模式,教师只提供游戏材料和操作材料,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规划活动空间。开展“空柜游戏”,在空间上必须准备两个区域:游戏区和材料区。
材料是幼儿开展游戏的必需品,而“空柜游戏”的材料是按材料包的形式设置的。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将“娃娃家”“理发店”“点心店”等各个区域的材料分别放在相应的集装箱中,然后按区域贴上标志,集中放在材料区。在创设区域的过程中,和幼儿讨论游戏完成后的材料收归问题,幼儿提议将这个集装箱里的材料拍照做成一张材料目录,这样幼儿就可以看着目录整理摆放材料了。
在一日活动中,指挥多、控制多、抢跑现象比比皆是,这些情况的出现源于教师的理念和教育实践还没有接轨。教师在游戏中是参与者、观察者、引导者,也是幼儿的伙伴,教师要在观察的基础上适时地介入游戏中来,为幼儿及时提供一些必要的材料和经验支持,在游戏结束时及时帮助幼儿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
一是教师从自己转向儿童。过去关注自己教什么,现在关注儿童学什么。由原来的教师高控、教师包办代替,转变为一切活动材料、器具都由幼儿自己取放。教师由原来更多的教转变为更多的观察幼儿,并读懂幼儿的行为。教师们要理解教学与游戏的概念。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促进儿童学习、发展的过程,目的明确、流程清晰,教师对儿童在其中的学习与发展有针对性的期待。
二是教师从传递转向互动。教师要正确认识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与游戏之间的关系。幼儿在游戏中从事的活动一定是他们自己想要去学、去做、去尝试的,而不是由教师设定好的。幼儿的游戏不是为了实现教师的预设意图,不是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教师的创设条件只是为了给予幼儿更多可能发展的机会。在机会面前,幼儿想如何学习和发展,则应该由他们自主决定。这期间幼儿都在学习,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理解幼儿。
游戏教育是为幼儿终生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为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奠基的教育。“空柜游戏”的核心是儿童自主的游戏,通过充分利用廊道与活动室,将高结构材料与低结构材料有机结合,让幼儿的游戏环境充满着趣味与挑战,幼儿会模仿着玩、交往着玩、变着法子玩,会解决问题、调整难度、自我保护,更会相互合作,幼儿的游戏水平与游戏质量明显得到了提升。
一是强化了幼儿的主体功能。“空柜游戏”倡导的理念就是将游戏还给幼儿,让幼儿自由自主地选择、创设、组织游戏。今天,幼儿想扮演妈妈了,就可能会涉及选择喜欢的“家”,然后对它进行创设、装饰等方面的学习;明天,如果这个“妈妈”对另一个“家”有了兴致,那么她可以选择这个区角进行创设、游戏。在这个创设中,幼儿不仅体验到了游戏的自主快乐,而且在其中还得到了锻炼,学会了摆放、设计、收归自己的小环境。
二是提升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游戏是儿童对生活的虚拟反映,或者也可以说是其对生活非常幼稚的认识。例如,当幼儿要去“小医院”玩之前,我们只需向幼儿介绍“小医院”的材料有哪些,这些材料有哪些用途。然后,就应放手让幼儿自己去根据现有经验探索游戏。如果幼儿不会玩,说明他们还不具备相关经验。如果幼儿的游戏行为和成人的经验或者和生活常理不一致,这种不成熟的表现才是幼儿对生活的“真”体验,因为这只是“玩”。在这其中发展了幼儿解决矛盾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空柜游戏”将游戏的权利还给了儿童,允许幼儿在游戏中有自己独特的表现,让儿童自由、自主、自觉地开展游戏。幼儿园“空柜游戏”的尝试,让儿童成为游戏的主人,游戏成为儿童主导的活动。教师的角色则是幕后英雄,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进行调整,要对游戏进行适宜性改造,立足自身实际和当地资源,使之更加生活化、游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