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珊珊
吉林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研究*
杨珊珊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 吉林 132101)
吉林市已将“生态宜居城市”列为新的城市发展目标。吉林市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道路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吉林市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通过对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与发展要点的理解,从吉林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现状着手,分析吉林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所具有的的优势条件,针对吉林市发展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问题,从综合处理好水污染、空气污染、垃圾等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问题、城市规划、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更好地建设吉林市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议。
吉林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人居环境
生态宜居城市是“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两者的结合。生态城市主要是指一定区域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居住区,强调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宜居城市是指人居环境良好,居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较好地满足,居住满意度较高的城市[1]。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既包括有效的经济体系支撑,还包括良好的生态体系以及适宜的人居环境,同时还需要经济、环境、社会与人文的协调发展。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发展水平进入高标准、高品质阶段的一条必由之路。
一个优秀的宜居城市主要表现在环境优美整洁,社会安全和谐、文明进步,居民素质高雅,居住的环境舒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包括生态环境建设和人居环境建设。发展的核心都是以人为本,实现城市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生态环境具体包括居住环境的绿化情况、水资源的利用情况、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等。居住环境主要包括居住环境的卫生条件、生活垃圾等污染的治理、基础设施的建设、社区的整体风貌等。生态宜居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从规划、建设、管理,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缺一不可[2]。
“生态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水平进入高质量阶段的一种必然。“十三五”期间,吉林市确定了“旅游文化名城、新兴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定位,《吉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中提出,将吉林市建设成为旅游文化名城、新型产业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市。吉林市已将“生态宜居城市”列为新的城市发展目标,对于加速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竞争力、改善人居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的根本。吉林市生态环境优越,具有独特的山水资源,可构筑成“一江三湖多山脉”的整体山水格局。吉林市四面环山,三面环水,松花江如玉带呈“S”形从市区穿过,沿江而走,依江而展,呈现出山水城市特有的魅力。
吉林市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悠久、历史遗存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具有雾凇之都、中国北方特色的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书法城等美誉,丰厚的城市文化底蕴是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传承。吉林市城市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突出,山水城市特色突出,融合了历史与现代文化,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奠定了基础。
吉林市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过程中具有很多优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①环境污染问题亟待改善,空气污染问题日渐严重。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近年来,吉林市及周边城市的冬季出现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是工业污染及生活污染,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排放、冬季集中供暖所产生的燃煤污染及建筑扬尘等都是产生雾霾的原因。哈达湾工业集中区内污染处理设施不健全,企业污染超标排放严重。城市污水处理水平落后。吉林市的主导产业为石油、电力、化工、采矿等行业,其工业污水排放量相比其他城市较大。市区内排水设施不健全,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雨污合流现象频发,松花江部分支流污染还相对较重。处理工业垃圾及生活垃圾的方法不当造成环境污染。垃圾没有进行分类,各类废弃物和垃圾混装投放于垃圾收集点,所有垃圾被统一填埋处理,原本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也被填埋,增加了垃圾填埋的压力,有害垃圾的掩埋也容易造成地下水污染。②城市规划不完善。居住区和工业区规划不合理。有些住宅区离工业区较近,良好的生态优势没有充分利用。③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不完善。绿色建筑、绿道、空中花园、城市园林、景观、乡土植被等绿色基础设施不完善。绿带、绿道、园林、生态网络等城市绿地建设的延伸不足。
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全方位推进改善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是吉林市面对的重要问题。
减少城市空气污染,逐步减少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严格控制工业废气未经处理净化的排放,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清洁能源,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发展的“绿色动力”。
加强污染治理和减排,进行城市地下管网改造,着力完善配套污水管网建设,同步配套收集管网,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提高污水处理覆盖率,推进“雨污分流”及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让更多城市河道水变成流动水、干净水、景观水,增强城市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弹性。
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模式,改变传统废品收购站为“定点、定时、定车”新型移动再生资源回收站点,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可回收利用资源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最大限度地变废为宝,达到发展再生资源可循环利用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生态环境的优美度。
把城市其他功能系统与绿化系统进行有效的整合。强调建筑与环境整合的原则,制订中心城区的街区详细规划。改善城区居民居住环境,改善城市总体规划,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
绿色基础设施是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要素。2018年,吉林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领先于很多城市,发展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领先优势。优化城市山体公园,培育人工林、利用山体地表径流加建湿地湖泊景观。加大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力度,提高现有绿地的绿地覆盖率,重点对老工业区、主要街道、公园、广场等进行绿地建设。充分利用城中的山体、水体组织城市绿地,结合吉林市的自然地理特征,规划绿地建设。
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人们在城市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构建城市大环境生态绿化框架,创建“生态型园林城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结合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突出体现“山、水、城”浑然一体的城市特色[4]。重点保护历史文化古迹,强化对城市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利用。把握好传承历史文脉与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城市精神,加强城市遗产保护的全过程管理,提升城市软实力。注重城市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传承城市优秀传统,体现城市文化底蕴。
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整体保护吉林市传统空间格局和自然山水特色,全面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在保护的前提下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吉林市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具有很多优势,充分突显吉林市作为滨江山水城市、历史文化城市、著名工业城市的城市特色。同时,对于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改善,提高吉林市人民整体的生态环境及人居环境,将吉林市建设成生态、宜居、幸福的城市。
[1]刘亚文.浅谈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和发展规律[J].经济研究导刊,2016(8):114.
[2]作者不详.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绿色底蕴[N].中国城市报,2016-08-08(02).
[3]顾介康.南通建设国内一流生态宜居城市研究(下)[J].北京规划建设,2017(1):106-109.
[4]陈宝成.关于现代生态宜居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思考[J].民营科技,2017(5):232.
TU984
A
10.15913/j.cnki.kjycx.2018.22.096
2095-6835(2018)22-0096-02
2017年吉林省市社科联项目(项目编号:市联17066)
杨珊珊(1988—),女,助教,主要从事工程造价专业相关教学及科研工作。
〔编辑:辛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