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专利转化的模式、路径现状及相关问题研究*

2018-11-30 11:50申轶男
科技与创新 2018年22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专利

申轶男



基于高校专利转化的模式、路径现状及相关问题研究*

申轶男

(北京科技大学科学研究与发展部,北京 100083)

当前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成果转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央和教育部系列文件明确要求高校要发挥其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突出作用。高校是我国科技成果最为集中的地方,同时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如何将高校专利进行有效“盘活”,让高校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国家进一步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出了专利转化作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核心工作的内涵和意义,从专利转化形式及路径方面探讨了当前高校专利转化现状,着重分析了当前高校专利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探讨了提升我国高校专利转化工作的意见建议。

高校;专利转化;转化模式;转化路径

1 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1.1 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

当前,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2015年,为了适应新的科技发展需求和任务,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新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使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迎来了新的春天。2016年,国务院分别出台了《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法〉若干规定》与《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形成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部曲”,对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各部委也分别下发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相关文件和配套细则,旨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法律法规的落实完善以及机制体制的建立健全。

1.2 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作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受到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陆地区31个省、市、自治区,大部分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行动方案或行动计划。相关行动方案或行动计划基本结合了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资源实际情况,在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细化。此外,一些省市正着手拟定本地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在区域内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

1.3 各高校积极践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

高校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主战场和生力军。当前,我国各高校均积极践行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战略,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服务区域和国民经济。大部分高校都按照主管部门要求,由校领导主抓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旗帜鲜明地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大部分高校基本落实完善了相关创新政策和制度建设,在体制机制上打通阻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障碍;大部分高校均有专门的推动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大部分高校也都积极投入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中。

2 专利转化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核心

2.1 专利转化的内涵及意义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核心就是专利转让。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汇聚的主体,更是服务社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无论是产学研活动还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最终都会落脚到专利的转化应用,因此可以说专利转化是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核心。高校专利转化的能力和水平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科技研发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综合体现,更是提升区域行业产业创新升级、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促进政产学研金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通过专利转化落地已经成为拉动地区经济、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因此,高校专利转化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①在理论方面,高校专利转让具有特别的转让流程、过程特征和影响因素,厘清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对于我国专利转让理论研究、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并对于后续转化绩效及转化效果的考量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②在实践方面,基于高校的专利转让研究可以根据专利转化数据进行具体分析、数据挖掘、分析研究、实时监测、动态反馈,进而提升专利的质量,为专利转让提供支撑和基础,为专利转让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为推动专利转让的数量和质量提供可靠保障。最终增强高校利用其科技成果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校企、校地共赢,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

2.2 专利申请及授权现状

随着我国科研投入的持续增加,高校在专利方面的申请量和授权量也实现快速增长。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2016年年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高校申请专利总量达1 083 745件,授权专利总量达到561 294件,分别占全国专利申请总量的31.2%和专利授权总量的43.8%;发明专利申请总量为691 593件,授权总量为336 817件,分别占全国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37.6%,授权总量的46.7%.通过对比2016年数据及2006年数据可知,近10年,我国高校专利申请量从2006年的45 138件,增长到2016年的164 897件,授权量由2006年的13 649件,增长到2016年的61 962件,2016年申请量为2006年申请量的3.65倍,2016年授权量为2006年授权量的4.54倍。

而从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虽然我国高校申请及授权数量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存在专利本身质量不高、市场活跃度不高、技术先进性一般、权利稳定性较低、权利要求数较低、国外申请数量较少、维持年限偏低等问题。截至2016年,我国高校专利质量大部分集中在低和较低区间,市场活跃度处于较低水平,技术先进性集中在一般水平,权利稳定性集中在中低水平,权利要求数大部分集中在1~10项,国外申请数量不到国内申请数的1%,维持年限普遍为3~5年,上述这些均造成了高校专利的市场价值相对较低。

2.3 专利转化现状

2006—2016年,我国对于高校的科技研发投入逐年增长,其科技成果也随着科研经费的增加而大幅度涌现。但与之相对应的是,专利转化情况并没有随着科研投入及科技成果的大幅产出而大幅增加,反而与庞大的科研投入和成果产出形成了巨大反差。根据教育部科技发展报告,我国高校科研经费(R&D)从2006年的50.34亿元增加到了2016年的120.67亿元,而与之相对应的,我国高校专利转让情况却不容乐观。2006—2016年,我国高校10年间转让或许可专利共21 597项,累计合同金额为79.15亿元,实际到款总额为56.14亿元,10年累计专利转化收入也仅与2006年高校全部科研投入相当,由此可见在如此高的科研投入下,科技成果带来的收益是极低的。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校专利转化情况不容乐观,未与市场充分对接,也极少能以专利技术获得资金收益,体现出当前我国高校科研体系依然是政府主导,科技创新更多偏向自由探索,缺乏针对市场和行业的研究创新工作。各类调查研究也表明,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10%,专利转化后取得较大经济收益并带来较大社会效益的更是少之又少。

3 高校专利转化的路径及现状

3.1 校企横向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是基于高校已有专利或合作过程中产生的专利,通常包括技术直接转让许可、通过技术开发或技术服务中连带专利转让。基本每个高校每年都会新增很多专利,逐年累月形成专利池,然后高校科研人员或知识产权运营人员会根据专利具体情况去寻找有相关技术需求的企业,通过挖掘对接企业需求信息,促进专利的转让。另一种情况是企业直接根据自身需求,寻找拥有相应专利技术的高校,并围绕专利技术进行洽谈和购买。这种模式的特点主要是供给方同需求方直接对接,信息没有迟滞且准确,更加容易合作成功,但是合作金额和规模都比较小。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每年高校专利转让的数量不及专利申请数的1%.目前该种模式是高校专利转让的主要路径,大部分高校都是通过该种模式将其专利进行转化。

3.2 专利作价入股模式

专利作价入股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模式之一,是指专利持有人和出资方经过友好协商或者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专利进行商业化评估后,将专利进行作价,按照作价价格联合出资方共同成立新的企业法人,或者以注资的形式将该技术注入已有公司。从理论角度来看,这种合作模式是最持久、最可靠、最能发挥专利价值和优势的一种模式,并且这种模式有利于充分实现校企双方合作共赢。但实际在高校专利转让中,专利作价入股模式运作比例或者是成功的案例并不多。从原因上分析基本有两点:①合作双方很难就专利实际产生的无形资产达成一致;②合作双方围绕核心知识产权还是存在不信任和不确定情况。此外,加上国资管理和审计问题,目前专利作价入股模式在大部分高校还处于探索阶段,作价入股案例主要集中在国内一些知名高校。

3.3 专利技术中试孵化模式

由于专利成果主要是基于实验室小试的成果,其技术成熟度还处于较低阶段,因此需要通过中试进行二次开发,进而形成真正具有商业化和市场化的科技成果。此外,专利技术在实现产业化的过程中,存在技术、市场、资金等一系列风险,需要通过中试孵化对技术进行放大、验证,以及解决工艺适应性和市场适应性等相关问题,为最终的产业化打通道路。目前,大部分高校都设立有科技园或者相应机构,通过建设中试基地,将相关优质专利技术进行培育孵化,待专利技术成熟后将其推向市场。

3.4 产学研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是高校与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合作、共同建设依托当地产业结构和行业需求的、具有固定合作内容的转化模式。相关固定模式可以包括长期合作协议、产学研合作平台、地方研究院等。该模式的特点就是针对以地方独特的技术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将双方优势结合,通过推进当地企业吸收转化科技成果,并且在政府的推动和指引下,可以使合作双方对接更加精准,转化更加高效,促进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很多高校都与地方建设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或者产学研共建的平台或者机构,共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4 高校专利转化存在的问题

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资源最为集中的地方,尤其是随着我国科研投入的大幅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高校也成为了科技成果产出的聚集地。从专利角度来看,无论是从申请数量还是授权数量,高校均是绝对的“大户”,截至2016-12,我国高校总的有效发明专利接近20万件,占全部有效发明专利的15.3%,仅次于企业位居第二。但在拥有众多的有效发明专利条件下,我国专利转化情况却极低,造成这一情况有如下原因。

4.1 成果质量普遍偏低

高校的一切科技成果均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科研项目也是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条件。然而大部分高校教师从事的科研项目偏向于基础研究,国家大部分的科研经费也都支持基础研究,老师在申请项目的时候不是基于市场导向和商业导向,而是以前沿热点和科研兴趣为第一出发点,这就造成了大部分高校科研人员申请的专利,并不适合于转化,或者说距离市场还有一段距离。而国家支持偏向于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的科研项目,通常也需要联合企业共同申报,基本上形成的专利多数归于企业。上述情况可以说明,高校可以用来转化的、成熟的、质量高的专利较少。

4.2 教师专利转化意识匮乏

当前,我国科研项目的结题模式主要考察的科技成果就是专利授权数量或申请数量,因此造成我国高校大部分教师申请专利的目的主要是基于结题,并没有考虑专利的市场价值以及如何能将专利应用转化的后续事宜,仅仅是盲目追求专利的数量。因此,纵观高校众多专利,具有实际经济价值、与市场需求链接紧密的高价值高质量的专利实际是十分匮乏的,加之高校教师为了尽快追求专利授权,对于专利要求数和范围较小,在进一步缩小专利保护范围的同时也使专利的使用大打折扣。

4.3 高校推动专利转化机制不足

当前,我国高校专利转化政策制订导向尚未形成,主要体现在重申请、轻维护、弱转化。具体来讲,高校还是以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为政策制定的导向,造成教师申请专利的时候并没有考虑专利成本和质量,只要能申请和授权,满足考核要求即可。此外,高校对于专利的维护制度并不健全,目前几乎所有高校对于专利维持的支持仅为3年,后续维护专利基本都要教师自己本人承担,而教师拿到专利授权满足考核后,并不考虑专利转化问题,进而造成每年高校大量专利失效。高校对于专利转化机构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因为专利转化机构对于专利转化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其支持也十分必要。但当前我国无论是在《科技成果转化法》,还是各级政策法规文件,均没有对专利转化机构给与具体的政策支持,仅有一些鼓励规定,并没有实际操作意义。

4.4 高校专利转化机构缺乏转化能力和转化动力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专利转化机构大部分属于管理职能部门,每天日常管理事务繁重,因此不太可能有大量时间来思考和学习与专利转化相关的各类知识和技巧,而这些专利的转让是需要耗时耗力的,涵盖了与专利技术相关的技术层面、市场层面、商务层面、谈判层面等多种因素,这些都是高质量专利转化应用的前提条件。因此需要专利转化机构为教师提供全方面复合型服务。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专利转化机构缺乏提供复合型服务的基础和条件,主要表现为:①高校专利转化机构大部分属于行政职能部门,其薪资水平是取决于岗位及职称评聘,在实际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并不能参与利益分配,因此其积极性并不高。②高校对其业务职能部门并无业绩考核指标,同样对专利转化部门也没有考核指标和相应激励机制,导致高校的专利转化工作基本都是业务工作。③相关专利转化机构还是行政思维,并没有贴近市场和商业角度,以一种经济行为看待专利转让,专利转化的商业化意识十分淡薄。

4.5 与专业第三方服务机构合作不够紧密

大多数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工作内容简单,主要负责制定政策、登记科研成果、管理专利申请和维持、登记与审核专利许可转让、管理专项基金等行政管理式的活动。在专利转化实施时主要采取简单中介和超市运作方式,每年召开成果交易会,简单陈列需要转化的技术,由高校或政府承担成果交易会的费用,很少提供专业化的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高校专利转化运营部门通常属于职能处室,仅在专利申请代理等业务与专利代理机构进行较为广泛和深入的合作。但是在专利运营方面,由于其工作性质的原因,大部分高校专利转化运营部门并没有与社会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有效的合作。

4.6 缺乏专业的专利转让管理人才

由于体制机制问题,当前大部分高校专利转让管理人员均为普通行政人员,并不熟悉专业的专利运营和市场化推广。但专业的专利转化人才必须具备复合型的知识储备和实操经验,即技术、经济、商业、法律等复合专业背景,以及谈判、规划、操作、落实等实际转化经验。目前,我国高校并没有相关专业设置,因为我国在高等教育中基本专业设置是十分细化的,文科、理科、工科基本都有自己的专业划分领域,然后这种复合型的专利运营转化人员需要长时间的工作和学习积累,基本上高校很难在学业阶段培养出来,再加上国际市场特别是跨国公司对这类专业人才也有着强烈需求,他们提供优厚的待遇争抢这类专业人才,造成知识产权管理专业人才在市场上极度短缺。

5 高校专利转化的相关建议

5.1 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改革

体制机制上的创新主要包括:①改革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以及考核评估体系,不能仅仅考核专利授权数量,要重点考核专利转化的情况及相关经济效益。②政府相关部门对于国家纵向项目支持的时候,要加大对于专利转化的考核,对于基础类研究和应用类研究设置合理的专利考核指标。③要切实调整专利管理和资助政策的导向,尤其是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以及相关专利的优惠政策方面。④高校要注重专利引导以及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使科研项目产生或产出具有高价值、可转化的专利成果。

5.2 设立专业的专利转化机构

高校要做强现有内部技术转移机构,加强技术转移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搭建专业化的技术转移平台,开展技术成果对接推广等活动。高校成立专业化专利转化机构的核心就是独立的人事及财务权利,要采用市场化的方式进行独立的专利运营模式,这个模式重点要采用技术经理人机制,其薪酬区别于高校行政管理教职工体系,由专利转化机构根据技术经理人的工作业绩及贡献的具体情况决定,并且专业机构最终要在财务上实现自收自支。专业的专利转化机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针对重点科研项目给予早期专利布局指导,为成果转化和科技奖励奠定基础;对已授权专利进行实施转化前景评估,及市场化推广运营;进行转化政策研究,针对当前政策上存在的障碍和不足,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关政策。

5.3 引入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参与转化全过程

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更加接近市场,可以针对企业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精准跟踪、识别、筛选和转化。高校与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合作,对已经形成的专利或成果开展评估并筛选出一批质量较高的可转化成果,同时对在研的或未形成专利的成果开展专利早期布局工作。每年重点筛选一些高价值成果,遴选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成果进行专利布局。此外根据实际情况,购买科技成果评估评价、知识产权、法律、股权设计、竞争谈判、人才、财务、经营管理等专业化服务,不断提升成果转化落地效率。

5.4 建立专利转化信息化服务平台(体系)

高校要适时建立专利转化信息管理平台和服务工具,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利用专业化网站、数据库、微信公众号等载体提高需求推广和对接效率;建立数据分析、实时监测和工作反馈的机制与系统,定期形成专利转化动态分析报告。专利转化信息化服务平台的设置包含从项目结题验收、专利成果录入、专利对接推广、技术需求信息、专利转化全过程的管理平台。并且该平台对校内老师完全开放,技术团队人员可随时跟进自己专利转化情况,提升专利转化的效率和精准度,使技术人员从事专利转化工作更加便捷高效。

5.5 引进和培养专业化的专利转化人才

高校从事专利转化的管理人才应能够提供专利增值服务,提高专利的质量,提升专利的商业价值,因此高质量、专业化的管理人才是高校推进专利转化工作的关键。高校要设置知识产权转化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各类高层次的培养和选拔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引进力度。在高校设置知识产权管理专业,招收已经获得理工科学位的本科生或硕士生,经培养授予知识产权管理硕士或博士学位。人才培养时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案例教学,强化英语、法律和管理知识。高校专利转化机构要通过外部招聘、内部选派等形式组建由技术、知识产权、商务、法务等专业人才组成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团队,为科研团队(人员)提供全流程服务。

[1]俞春利.高校科技成果转让中的价值分析与评估探究[J].产业观察,2013(20):5,19.

[2]徐帅,石隆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难的成因及解决之道[J].中国高校科技,2017(11):7-9.

[3]丁良喜,曹莉.从专利的角度看高校科研成果及其应用现状[J].中国高校科技,2017(11):37-39.

[4]金玉成.基于专利技术特征的高校专利转化模式选择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7(8):120-126.

[5]金鑫,刘国强,吴景平.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的创新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7(22):248-249.

[6]徐庆富,康旭东,杨中楷,等.基于专利权转让的我国省际技术转移特征研究[J].情报杂志,2017,36(7):66-72.

[7]谢虹霞,亢娅丽.中国专利运营状况实证研究[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7(7):18-22.

[8]张雅群,陈益君,陈会贤.专利视角下高校知识产权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以九校联盟为例[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7(5):64-68.

[9]叶惠玲.基于高校专利转化模式与机制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225-226.

[10]陈朝晖,刘亚杰,谢薇.价值链视角下专利运营问题研究[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7(11):8-12.

[11]林珏.高校专利实施率较低的原因及建议[J].中国国情国力,2017(7):60-61.

[12]杨风.基于技术转让视角的高校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13]杨蕾蕾.基于知识产权价值链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7.

[14]许海波,易琳.中国高校专利转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2):12-13.

[15]刘彦蕊,丁明磊,管孟忠.科研事业单位技术类无形资产入股问题探析[J].科学学研究,2015,33(6):876-880.

G311

A

10.15913/j.cnki.kjycx.2018.22.012

2095-6835(2018)22-0012-04

2016 年度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后补贴促进专项(编号:Z161101004414097)

申轶男(1984—),男,河北山海关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管理。

〔编辑:严丽琴〕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专利
王振义 放弃专利为患者
专利制度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探讨
喜报:我校10项科技成果获2020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
河南: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治保障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精准转化的“科创365”
IBM2016年获得超过7000项专利
提高科技成果持续供给能力
2007年上半年专利授权状况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