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游戏的“思”与“变”

2018-11-30 11:51王向红
好家长 2018年1期
关键词:专用区域班级

文 王向红

幼儿园课程应该游戏化,充满游戏精神——自由、自主、创造和愉悦。幼儿园课程没有游戏观念的介入,就不会成为真正的幼儿园课程。为了让我们的课程更加“有趣一点,生动一点,实在一点,有效一点”,形成一种鼓励游戏、欣赏游戏、服务游戏、观察游戏和合理指导游戏的课程文化,我们努力以区域游戏活动为突破口,开展积极的“思变”行动。

一、重构区域格局,拓宽区域游戏的“既定”空间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这样的固定思维——认为在自己班级的地盘上设置的区域才称为“区域”,而班级以外的“专用室”“户外场地”等并不属于区域的范畴。在不断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逐步更新了认识。从面积来看,既有班级的“小区域游戏”,更有专用室的“大区域游戏”。从空间来分,既有室内的区域游戏,更有室外的区域游戏,它们相互补充,共同为幼儿的游戏需求服务。

我园教室的面积较大,但之前游戏时却只有两边得到了使用,很大一部分面积都空着。幼儿挤在狭小的空间内,不利于充分开展游戏活动。由此,我们做了以下调整:

(一)桌椅进区,大胆“侵略”集体教学阵地

针对区域游戏空间设置的问题,我们与老师共同梳理出“里面外面、四周中间、桌上地上、立面顶面”的设置策略,使区域游戏时教室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在教室内,我们主要设置了美工区、阅读区等较为安静的区域,为了方便孩子们游戏,我们把这些区域进行了调整,不仅利用了中间集体教学的区域,还将桌子挪进每个活动区中。

(二)巧用走廊,大胆“拓展”班级游戏地盘

教室外的走廊是一片较宽敞的空地,为了让孩子们能有更大的游戏空间,我们将较为吵闹的角色区搬至走廊,使“动静交替”的原则得到真正落实。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公共走廊,开辟了“管子大变身”“绳线一线牵”“小小建筑师”等区域。这样使游戏空间更大,内容更丰富,幼儿互动更多,游戏就更自如了。

(三)植根问题,大胆“调整”专用室游戏布局

专用活动室的活动内容应是班级区域中没有或不能开展的,随着对教室空间的调整,我们逐步发现了专用室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了调整。例如,调整后的布艺坊活动让幼儿更像是走进了“职业体验馆”,工作流程清晰,印染区——裁剪区——装饰区——缝纫区——包装区等,大家为共同的游戏任务进行分工合作,更强调体验与合作。

(四)分区设计,大胆“规划”户外游戏场地

我园原来户外活动有一张安排表,每周的活动内容是固定的,活动时会加上一些班级的自制玩具。我们依据幼儿园场地的格局和游戏的功能等对户外场地进行了分区设计,把户外场地分为攀爬区、跨跳区、骑行区、玩沙区、玩水区、玩球区、滑行区、油桶区、玩泥区、轮胎区、野餐区、野战区、战地医院、组合运动架这十四个区域。区域固定下来后我们责任到人,分区进行了材料的投放,购买货架和油布并进行定点放置。

在对空间的不断规划和调整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游戏时孩子们三三两两一组,明显安静多了,相互之间的干扰也少了,每个孩子都能专注于自己喜欢的游戏。同时我们把《环境评估要点》(摘自《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发到教师手中,让他们对照本班环境进行评估,从而进行再规划,再调整。

二、创设活动平台,充实区域游戏的“匮乏”内容

游戏是课程的内容,是课程实施的背景,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一个无视幼儿游戏的课程不可能是真正适合幼儿的课程。我园以前的区域游戏,经常是穿着新鞋走着老路,一个学期下来,游戏的次数少,游戏的形式少,游戏的内容更少。对孩子来说缺乏吸引力,谈何游戏精神的落实?通过实践,我们共同梳理出一些简单易操作的策略。

(一)多维度设置区域

在班级区域的设置上,我们确立了多个区域,关注幼儿核心经验的获得,包括分享阅读、空间建构、益智探究、美术创意、角色表演等。其中,我们还对每个区域的具体形式进行了讨论。例如,在美术创意区,我们就细分了玩色区、玩泥区、玩纸区、布艺区等,既满足了幼儿的需要,也方便了老师投放材料。同时在专用室内容的定位上,我们也充分考虑了与班级区域的互补,力求通过真工具、真材料,让幼儿获得真实的体验。

(二)多途径设计游戏

如何设计能够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游戏呢?我们也梳理了以下途径:围绕主题,根据季节、材料、兴趣,依据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设计等,不断生成游戏内容。在激发幼儿游戏兴趣的同时,这些策略也都成了老师的有力抓手。

三、立足自主需求,破除区域游戏的“限制”做法

互动发展理论认为:“自主的活动选择,是幼儿建构、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由此,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着重做了以下的尝试与改变:

(一)角色游戏,“改”出新面貌

1.材料分类,自由选取

在走廊的角色区,我们只摆放了清空材料和标记的桌子、椅子、橱柜等,没有标明区域的名称。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把选择游戏场地、游戏内容、游戏伙伴、游戏材料的权利还给幼儿。我们还将角色区的游戏材料集中存放到一旁的柜子中,并分为实物类、装扮类、工具类、玩具类、其他类等,幼儿可以根据游戏的需要自主选取。

2.权力下放,自主规划

我们一直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帮幼儿安排了许多事情。你们看,在走廊的角色区,老师布置了医院的场景,而且细分了挂号、看病、配药、诊疗等小区域,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你们看幼儿的动作和表情,显然这样的游戏是老师通过环境已经限定好的,并不是自主、愉悦的。当我们从游戏精神出发,你会发现幼儿其实比我们会想、会玩得多。早上,他们都在为计划自己的游戏忙碌:先插好区角游戏牌,再邀请同伴一起游戏,随后在“我的游戏计划”上用绘画的形式自己确定今天游戏的内容,构思游戏的情节等。

(二)专用室游戏,“走”出新天地

我园目前有7个专用活动室,我们还利用公共走廊增设了3个专用游戏区。为了让专用室活动更加体现自由、自主,我们尝试开展了“走班”活动。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知识经验基础,我园的“走班”主要在中、大班进行,每周每班有两次活动时间,班上幼儿分两批分别参加专用室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可充分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专用室,且不限制他们进入各活动室的活动次数。同时,实行专任教师制,每位老师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一个专用室执教,既减少了工作量,又能让老师术业有专攻。

在“走班”的过程中,孩子通过面对不同的老师、课程和同伴来锻炼适应能力、发展交往能力。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尝试,面对不同的幼儿,挑战自己在应对不同幼儿时的教学智慧。

(三)户外游戏,“调”出新格局

在对户外游戏场地重新分区并进行规划调整以后,原本闲置的沙水区成了孩子们喜欢的地方,户外游戏活动的场地更加充分利用起来了。目前,我园的户外游戏既丰富了游戏材料、增加了游戏内容,还增强了游戏趣味。每天户外游戏活动时间,攀爬区、沙水区、骑行区、野炊野战区,到处都是孩子们忙碌的身影,他们都在为游戏布置场景,玩着富有挑战和趣味性的各种游戏。到处充满着孩子们的笑声,孩子们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四)观察记录,“看”出新视角

观察为更好地给幼儿创设学习与发展的机会提供依据,但是如何对幼儿进行观察,如何对观察记录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等却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为此,除了组织教师开展学习之外,我们也尝试通过以下方式提高教师观察的针对性,以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的进程。

1.捧起手机,开展影像记录

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老师们常常是放不下心,管不住嘴,收不了手,忙碌地穿梭于各区域之间,却忘记了观察的重要性。于是,我们让老师捧起手机,透过镜头逐渐发现孩子们更多令人惊叹的游戏表现,进而促进他们用更多的影像来记录孩子的发展。

2.借助《指南》,开展行为分析

我们重新设计了观察记录表,要求教师对某一幼儿或某一区域内幼儿进行连续观察,或对提供某一材料后的幼儿使用情况进行连续观察,并借助《指南》来指导教师分析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状况。同时引导教师在材料提供、师幼互动等方面思考有效支持幼儿学习的策略。

3.相互分享,开展对话交流

为更好地帮助教师认识儿童、解读童心,我们还多次组织学习故事分享会。通过视频播放、行为解读、讨论策略支持的方式,让教师们发现材料对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意义,在感性与理性的碰撞间看准儿童的立场。

在实施“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课程游戏化就是让幼儿园课程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贴近幼儿的生活及兴趣、需要。而我们前期做的改造,只是课程中的一小部分,虽然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确实在不断地改变着我园教师的理念和行为。为了让游戏精神充斥于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让幼儿置身于课程的中央,我们将沿着从局部改造到全面改造、从积极创新到整体建构的思路,增强思辨力,提高行动力,不断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的进程并提高质量。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原晋霞,汪丽.试论幼儿园课程资源室建设[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11).

[3]孙继亮.资料室工作概论[M].济南:山东石油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专用区域班级
沁人心脾的“香”
班级“无课日”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分割区域
德里女性专用车厢受青睐
区域发展篇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数学达人专用时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