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肖 慧
我国传统节日较多,笔者挖掘了部分有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蕴含教育价值、贴近幼儿生活且富有地方特色的节日。通过教师研讨、家长问卷调查、幼儿访谈、民间调查等形式,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为切入点,从节日的内涵、起源、传说、习俗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和系统学习,生成传统佳节的一系列主题活动。教师在活动开展前,做好详尽的知识储备及活动设计准备,做到对活动的开展胸有成竹。
传统民俗也要注重与时俱进,对一些消失或者已经淡化的民俗活动进行大胆创新和改革,使之赋予新的生命,再加以弘扬、推广。例如,由于环境污染,春节放鞭炮的活动逐渐被取缔,教师播放放烟花的视频,幼儿制作长长的“鞭炮”,感受噼噼啪啪的热闹喜庆氛围。再如,将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改编成以长木板为道具的“三人两足”游戏,让幼儿感受齐心协力的合作精神。巧妙变化游戏形式,可以让民俗更贴近幼儿生活。
幼儿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方向和水平。传统节日教育所特有的娱乐性、生活性、情境性,可以促使幼儿在愉快、宽松的氛围中主动学习,自我建构知识经验。例如,在端午节讲述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的来历;在新年学习朗诵新年童谣,感受民间童谣的韵味。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适应的材料,能激发幼儿的活动欲望。所以,要利用好传统节日启蒙教育的实践性,在区角中投入适宜的操作材料。例如,在端午节,幼儿练习包粽子;在中秋节,幼儿用油泥尝试做月饼;在元宵节,幼儿用面粉搓汤圆;在清明节,幼儿亲手制作小白花……通过搓、捏、包、撕、贴等动作,既锻炼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愉悦了他们的身心,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
传统节日蕴藏着许多民间体育游戏的瑰宝,充分挖掘其价值,不仅能激发幼儿运动锻炼的积极性,还进一步深化了对民间游戏的传承。例如,元宵节活动中,组织幼儿踩高跷、舞龙灯、挑花篮,丰富幼儿的快乐体验;中秋节活动中,组织幼儿“滚月亮”(滚铁环);端午节活动中,组织幼儿扔“粽子”(沙包)比赛……
中国传统佳节中,许多节日的内涵都渗透着情感教育。在组织传统节日活动中,应该充分挖掘这些爱的教育功能,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和发扬。例如,春节制作祝福卡片,幼儿用稚嫩的爱心图案表达对家人的感谢与喜爱;中秋节邀请父母来园做月饼,感受合家团圆的温暖;清明节组织幼儿祭扫烈士墓,寄托对先烈的崇敬与哀思……
充分调动社区、家庭、学校三者合力,建构三者互助共享的教育形式,形成支持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的有利环境,共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例如,端午节组织幼儿参观菜场,观看现场制作粽子,尝试自己买粽子,增加幼儿的生活体验;重阳节走进敬老院,为老人们表演节目,送去欢乐;中秋节参观超市的月饼柜台,欣赏各类月饼的花纹、形状,感受包装的艺术性和创意性……
传统节日推动着家园的合作与联系,是亲子互动的有效抓手。家长是强大的资源库,为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支持与帮助。例如,活动开展前,发动家长与幼儿共同搜集民俗资料;活动开展中,邀请家长来园参与活动;活动开展后,引导家长和幼儿用照片、文字记录下快乐的节日瞬间……家长的倾力相助推动了主题活动的进一步深入,拓展了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传统节日作为一种特殊又宝贵的教育资源,有着独特的教育意义。在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又能不断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以活动为载体,全面促进幼儿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