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自主学习有效性的再思考

2018-11-30 11:03虞卫华
初中生世界 2018年48期
关键词:孔乙己语文课程文本

■虞卫华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无论是学习方式,还是课程样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都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即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学习变成学生的发现之旅。可以说,当下的各种尝试都在致力于这种转变。但由于这种“发现”不够彻底,使得语文课堂呈现出“戴着镣铐跳舞”的教学样态。那么如何将“发现”进行到底呢?结合一线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由点到面的知识归纳与建构

课标提倡“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语文学习的目标是获得语文知识,但掌握知识并不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语文学习至少应该有两个方面的指向:一方面是知识的获得要以运用为目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以致用,这种情况下的知识才是活的,才会成为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是要掌握知识的内涵和规律,也就是说将知识的个体归纳为类型,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将其建构成系统和体系。这种情况下的知识就会成为一个连接点,学生可以由一个点联系到另一点,以及所有同一类型的知识,也就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康德说“人的教育不能只是简单地、机械地接受训练,最重要的是要使儿童学会思考”,这就是强调知识的学习要避免单一的、机械的记忆,而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和建构。

在文言文教学中,这种知识体系的建构尤为重要。可以说,教材中的每篇选文都是独立的,但教师不能将其当作孤立的文本来教,而是找到相关文本的连接点。选文中有很多词语都是在初中阶段反复出现的,例如虚词类的“盖”“之”“孰”“毕”等和实词类“闻”“以为”“欲”“为”等以及用法类的词性转换、名词作状语等。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些文本共有的特性作为文本之间的连接点,从而进行梳理和归类,建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才是整体性的,这样的学习才是彻底的。

二、由知识到方法的教学行为转变

对所学知识进行整体性的建构只是语文教学中知识目标的达成,但是教材的“例子”的功能还没有显现,这就需要处理好知识和方法之间的关系。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一般包括两种:一种是用方法来引导知识的获得;另一种是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总结提炼方法。如果一味纠结二者之间的先后关系,就会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思维陷阱。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忽略顺序上的主次,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

在日常教学中,一般采用两种顺序呈现学习过程。一种是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之前以温馨提示的方式在方法上进行引导;一种是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有代表性的学习方法。前者最典型的案例是著名特级教师王君执教的《木兰诗》。她以矛盾分析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具体的方法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人物形象的矛盾性。后者虽没有典型的课例,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亦被广泛运用,尤其是阅读课中对文本写法的探究都属于此种类型,即学生在分析文本的基础上,除了对文本进行多个角度的解读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探究文本的写法。

总之,知识和方法之间的关系虽难以辨别先后,但普遍的观点是由知识提炼出方法,再由方法引导知识的获得,如此反复,从而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辩证统一。

三、由结果到过程的评价方式转变

课标提倡“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多元、方法多样,但是任何评价都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到促进作用。以往的评价只看重结果,忽视过程,淡化了对学生主体性和互动性的关注,也就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所以,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强化“对学生知识发现过程的认识”。在学生发现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和阅读个性,并给予学生鼓励。

在《孔乙己》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理解孔乙己的迂腐,但还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孔乙己教小伙计“茴”字的写法以及给小朋友茴香豆吃等情节发现孔乙己的正面形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全面把握孔乙己人物形象的矛盾之处和悲剧性,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在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教师不能只看学生是否达到了这一目标,而应该关注学生是怎样实现这一目标的。教师关注过程,学生深入过程,将过程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断地发现。

“教学过程是双向激发的生命运动。”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将“发现”进行到底旨在打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束缚。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引导和促进,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使语文课程“开放而充满活力”。

猜你喜欢
孔乙己语文课程文本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孔乙己(下)
孔乙己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