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荷蓉
无设计不生活,设计使生活艺术化,充满美感;同理,一堂好课、一堂高效的课、一堂焕发着生命活力的课,源于好的教学设计。我以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好设计,应当体现以下要素:教学内容设置精当,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环节安排合适,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形式匹配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实情,促进目标达成;教学活动设计可激发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教学内容的设置总体上可以提炼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具体因课文而异,也可因学生学情而异。这里,我想就整体设计,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宏观布局和角度选取的体会。
教学设计是教师预先布置好的课堂时间和行走路线。这个路线如果混乱交杂,学习者就会一头雾水。而语文阅读,字里行间都有意,教与学的内容常常是散落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布局,课堂更是杂乱不堪,由此,才会有风靡长久的“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但是语文阅读自身的丰富性,使得其教学不及理科那样容易操作“一课一得”。语文阅读教学可能是一课多得,或者多课一得。它的行进很难序列化,也不会像习得公式、应用公式般清晰推进。如果那样的话,语文课堂将是索然无味的。我以为,语文阅读课堂布局宜大,讲究开合承转,或一线贯之,或板块分明,设置留白,彰显节奏。这个设计就能“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
一线贯之,这个线可以是一个核心问题,也可以是一种主要情感。以核心问题统领课堂的所有问题,贯穿课堂的所有环节,师生的思维一直有一个聚焦点,这堂课似有充沛的气脉,顺畅而具有活力。如《济南的冬天》,核心问题可定为“作者怎样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这个问题能统领全篇,从开篇的对比手法运用效果,到文章依次展开写济南地形特点、济南人的感受、雪后山景城景、水的温清亮,几乎所有小节的内容全部囊括。抓住这个核心问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写法效果的体会都有了依托。如《最后一课》,学生初读课文,即可把握小说主题——爱国情。课堂设计以此情感贯穿全课——哪些人的爱国情?韩麦尔先生、小弗朗士、镇上的人们的爱国情都有怎样的表现?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是作者怎样的写作目的?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从课文的爱国情中获得了怎样的认识?这种主要情感将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情感变化、小说背景解读、小说意义解读、学生情感价值观渗透等教学内容聚合,强烈的爱国情一定会刻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板块组合设计可使教学环节清晰,并可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产生特别的效果。依据教学内容,我们可将课堂分成几个独立又有关联的板块,一般三个为宜,不能超过四个。如《孙权劝学》,设计四个板块:文言释义——借助工具书,小组合作完成;文义理解——围绕劝学,理解为何劝学,劝学效果等;形象演绎——朗读对话,增强体验;劝学延伸——补充勤学小故事,劝勉自己或同学好学勤学。通过板块设计,可形成任务与活动形式的变化。初中生的注意力可持续二十分钟左右,变化带来的新刺激将会有效锁定他们的注意力。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板块式的布局尤其适合文言文教学。学生讨论解决重点字、词、句义的活动形成习惯后,要学习文言文,他们就手持工具书,疏通字、词、句义会成为其自觉自动行为。
无论怎样的布局,都需要考虑课堂的节奏。这意味着教师要注重课堂结构具有完整性,注重导入和小结的艺术处理,注重教学重点的突出,关注学生课堂状态,及时理解和回应学生的发言。教师还需要在课中悄悄设计一个幽默环节,让学生做一个片刻的放松,不要担心浪费时间。就初中生的注意力特点而言,当课堂行进到二十分钟左右,让他们做一个情绪的放松和调整,接下来他们的注意力保持度会更高,思维会更加活跃。
无论怎样的布局,都需要考虑课堂的留白。留白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课的尾声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但不必解决,留给他们回味。如教学“人与环境”主题单元时,给学生留一个思考题:人要爱护动物。可是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我们的生存必然会剥夺了动物的生存空间乃至生命。对此,你有怎样的想法呢?另一种是让学生质疑。每篇课文教学完成后,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疑惑或者问题吗?有时在设计时不妨将某些内容拿出来,不作为教学环节呈现,有意留给学生质疑。如学生提不出问题,老师也可以予以补充提问。如我在教学《金色花》时,有意将“诗人为什么将孩子想象成金色花”这个问题没有设计到老师的提问中去。但在质疑环节中,就有学生提出来了。不仅如此,还因学生质疑“诗歌结尾为什么不写妈妈的回答”而生成了精彩的内容。记录如下:
生1:结尾为什么不写妈妈的回答呢?
师:很有趣的问题哦!如果结尾还要续一续,你认为写什么好呢?能写妈妈的追问吗?
生2:不能,那样这个妈妈就不美了,成了烦人的妈妈了。
生3:我觉得要写妈妈接下来讲什么故事。
师:写讲故事的内容吗?你把结尾说说看。
(生3为难,不知道讲什么故事)
生4:我来讲!就接在课文的结尾后面——孩子,来吧!妈妈给你讲个故事。妈妈温柔地笑着,轻轻地把孩子搂在怀里。
这段精彩的生成来自于学生的质疑。留有空间让学生质疑,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开发他们的创造力。留白,开放了空间,突出了学生主体。
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提出好问题、设计好活动。教学目标相同,但问题不同,活动不同,效果也许会大相径庭。选一个好角度,就会有醒目而入骨的好设计。
好设计要走心。阅读教学的文本皆有情思,尤其是散文,均有真切的情感。教学设计选择走作者之心,走文本之情,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角度。如经典散文《背影》,作者表达了对父爱的理解与感动。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设计了两个问题:结合背景深入说一说父亲对“我”好在哪里?父亲的爱“我”一直都懂吗?走心的设计要走学生之心。学生的兴奋点、疑惑点就是设计的好角度。如《我的老师》,曾在教学时有学生嘀咕,“蔡老师偏爱我”。我发现这是学生情感的敏感处。在本节课与学生深究了这个问题后,此后教学这篇课文,我就设计了“蔡老师偏爱我吗”这样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并更深地感受到蔡老师的人格魅力和“我”对蔡老师的爱。
对叙事性强的文本,选取角色代入的方法也很有意思。让学生把自己放进故事里去,扮演一个角色,去感受人物的处境,去读人物的话,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沉浸其中,情感共振,思想焕新。曾听过一节《窗》的教学,教者要求学生把自己摆进去,提出问题:“假如你就是远窗的病人,住在狭小压抑的病房里,听着近窗病人讲着窗外的美好。一天半夜,近窗病人病危,你会去按响那个电铃吗?请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问题虽然提得有点长,但在场的每个人——学生以及听课的老师内心都掀起了狂澜。我们通过这个问题看到了复杂的人性。从角色代入角度生出的设计,可引导学生在体验式阅读中感受作品的情境和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读出自我的情感体验来。
选择一个点突破,从这个角度可以巧妙地辐射全篇,有豁然开朗之奇效。经典的作品常有神来之笔。这样的文句有时很醒目,但更多地藏在看似寻常的表述中。教者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不妨多一点对平淡之处的留意。如《父母的心》选文结尾写道:“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初读无奇,似乎就是交代一个结局。仔细回味一下,副词“终于”别有意味。由“终于”突破,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用“终于”一词?说明那一家六口团聚不容易,其中过程曲折艰难。追问:“过程是怎样的曲折艰难?”以此梳理父母送子、换子的过程,体会其艰难心路。继续追问:“‘终于’一词的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的态度?”学生会发现作者以及读者期盼的是一家的团聚,为他们的团聚而庆幸。据此追问:“既然最大的愿望是一家的团聚,为什么要让父母送出孩子和两次三番地换回孩子?”这会引发好几处深刻的理解:1.送孩子是出于爱孩子,希望孩子能够在富人家有更好的生活,希望以此换得的钱能够改善其他孩子的生活;2.把大儿子换回来,还体现着家族的责任感;3.把次子换回来,包含着对长辈的孝心;4.要回女儿,可以看出无论男女,都是父母的心头肉。这样学生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正是这送与换,体现了父母对孩子永远都割舍不了的亲情。作品风格也可成为突破点。如教学《松树金龟子》,我就抓住法布尔《昆虫记》的风格,通过“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进行突破,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章诗意的表达,从语言准确性和严谨态度方面感受科学性。由此,这篇说明文的教学就变得饶有趣味,并且使学生对阅读《昆虫记》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比较是最好操作,也很容易出效果的方法。如果备一篇课文时,我们多从比较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考,像类文比较、行文思路转换比较、语言删改比较、手法运用比较等,用比较把学生的认知关联起来,那么就会促进学生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运用比较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提升学生的领悟力。现行的统编教材,单元里设置自读课文,一篇课文后面常有若干课外阅读延伸,这使得比较阅读成为阅读教学设计时需要着重培养的能力点,同时也使比较阅读有了更好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