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宋洲洋
民间游戏最初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在课程实施之初,为了收集与“跳房子”相关的课程资源,我们充分发挥教师与家长的作用。首先,教师通过自身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领会到区域游戏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价值,并结合主题发动周围力量有针对性地收集游戏资源。其次,大部分家长对民间游戏都有独特的回忆,因此,我们设计了“跳房子”主题课程的调查表,鼓励家长将儿时跳房子的玩法、材料、创新形式、延伸活动等记录下来,并利用晨间、放学时间段与个别家长进行深入交流,挖掘游戏资源。此外,我们还组织孩子发现、收集可用于游戏的材料,在资源收集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让幼儿了解、熟悉“跳房子”游戏的玩法。
与“跳房子”主题相关的游戏资源主要有:“跳房子”的规则与玩法、各种拼搭材料的发现、探索与运用、房屋造型的搭建、格子元素、相关的童谣、绘本等。遵循儿童游戏趣味性、安全性、发展性、适宜性的原则,我们对收集来的课程资源进行了筛选与改进。如“跳房子”游戏的玩法,原本的规则要求孩子单脚跳过每个格子,但是这个单脚跳的技能对小班孩子来说颇有难度,为激发孩子积极主动参与的愿望,我们对玩法进行了改进:孩子可以戴着头饰,伴随音乐先尝试双脚跳房子,在慢慢掌握双脚跳的基础上逐渐增加难度,改为双脚分开、并拢跳和单脚、双脚交替跳,这样既提升了游戏乐趣又激发了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最初设计区域游戏时,我们也产生了一些困惑:区域活动的目标该如何制定?如何创设一个能提高幼儿参与性的环境?在持续观察了幼儿的游戏情况后,结合《指南》中的相关目标,我们梳理了小班孩子各区域的关键经验,根据孩子现有水平和关键经验,确定各区域目标。至于游戏环境,我们将主题内容渗透到各个区域,例如,在教室地面上张贴跳房子的图样,让孩子在空余时间跳一跳;在阅读区中投放一些有关跳房子的书籍;在美工区中投放一些空白的房屋造型及美工材料,供幼儿自由操作;在建构区中投放大量的建构材料与房屋图纸。适宜的材料既能让孩子主动参与到区域活动中,又能让孩子时刻能感受到主题氛围。
区域游戏材料是需要根据主题的推进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我们在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时,时刻关注幼儿游戏材料的使用情况。如在美工区中,我们提供了一些空白的泡沫底板与丰富的拼搭材料,孩子可以自由拼搭房屋或建筑造型。在游戏观察中,我们发现能力强的孩子可以用到两种以上材料进行房屋造型拼搭,而能力弱一些的孩子摆弄一会儿材料就没兴趣了,但两者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更喜欢将材料(如火柴棒)垂直插入泡沫板而不是平面摆放。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我们进行了审议与反思:材料投放时没有考虑到不同孩子之间的水平差异。于是,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发展差异性,我们新增了有图样的底板和较厚的泡沫板,一部分孩子可以先进行模仿拼搭,然后将材料插入泡沫板进行立体的造型。
观察游戏是教师指导游戏的前提,教师只有通过细致、持续的观察,才能了解孩子的游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游戏的材料、场地,适时介入幼儿的游戏,并做出适宜的指导,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为了能达到持续观察的效果,我们采取了定区观察的策略,即一个区域至少观察四周以上,以达到全面了解幼儿情况的目的。小班孩子年龄小,常常会为了满足个人需要与他人发生争抢玩具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建构区中尤为突出。伴随着“跳房子”主题活动的开展,孩子们搭建技能越发熟练,孩子们将房子搭得越来越高,相应的,需要的积木也越来越多,不可避免地就会发生争抢积木或者缺少某一种特定形状的积木的情况。针对孩子游戏的实际情况,我们增添了容易缺少的积木,结合园内的收集日活动,引导孩子从收集来的废旧物品中挑选可用于搭建的物品,如毛纱桶子、小盒子等,实现旧物利用。
整个“跳房子”主题课程的推进不仅延伸出了许多适宜小班孩子操作游戏的区域活动,还将主题渗透进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等待、过渡的时间念一念童谣,跳一跳格子,有利于巩固班级常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以民间游戏为主题开展课程活动,既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贴合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我们将继续挖掘更多的民间游戏课程资源,让更多优秀的民间游戏得到充分利用,来丰富幼儿的游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