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常胜小学 景国琴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学好计算,对于提高学生运算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学好计算不是那么容易,因为计算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说,需要两步口算的题目,在计算第二步的时候记错第一步的得数;笔算的时候,学生容易把题目抄错,或者,在列竖式时数位没有对齐,有时进位、退位过程中会出现错误等。基于上述现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提出了以下对策: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具有用时少、容量大、速度快的特点,是训练思维敏捷的良好手段,在小学阶段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通常反映出这几个特点:正确率低、速度慢。其中,“20以内的加减法”和“多位数加减法”是每个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我们可以在比赛中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例如在每节上课前出10道口算,做完的小朋友就站起来,对前10名做完且做全对的小朋友进行物质奖励和语言表扬。而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游戏形式的口算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更能有助于训练学他们的口算能力。就以一年级中“20以内的加法”为例,学生可以在两块小正方体橡皮上分别写上“4-9”“3-8”,求抛出后落在桌面上正面朝上的两个数的和。这样寓教于乐,事半功倍。
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时,就强调了数位要对齐,一开始小朋友们可能不清楚为什么要数位对齐,其实在用小棒图和计数器拨珠子的方法中就体现了几个一要和几个一相加,即个位和个位对齐,几个十要和几个十相加,即十位和十位对齐,而这就是列竖式的第一个要求:数位对齐。第二个要求是要从个位算起,有些学生对这个要求不是很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呢?其实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时候就能体现了,如果先算十位,那么个位相加满10就要向十位进1,这时候就又要擦掉十位上的答案,重新算一遍,这样很容易出错,但是从个位算起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即满10向十位进1后,原来两个十位上的数相加再加上进过来的1就是十位最终的答案,这就是从个位算起的好处。类似的,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笔算同样按照上面的格式,不同的是个位不够减的时候,就要给十位上的数戴上一顶小圆帽,表示已经借走了1,在最后计算十位时,切记十位上的数已经比原来的数小1了。第三个要求,就是个位相加满10和个位不够减的时候都要做好标记,通过对列竖式规范格式,可以为以后学习乘除法的笔算减少错误。由此可见,格式的规范性对运算能力的提高很重要。
简便运算的关键是弄清算理,以理驭法。鼓励学生使用学过的运算定律,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小学生简便运算,虽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把复杂的转化为简单的。转换的方法有:改变运算的顺序、改变运算的种类、改变参与运算的数据(改变数据的目的仍是为了创造条件运用有关的运算性质)等。在小学里绝大部分是围绕“凑整”进行简算的,第一次接触“凑整”是在一年级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运用“凑十法”来进行简便运算。例如:9+5,先把5分成1和4,1和9凑成10,再和4合起来就是14。简便运算中的凑整法既可以为计算提速,也可以提高正确率,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101×27,先观察式子的特点,发现可以把101拆成100和1,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100+1)×27=100×27+1×27=2700+27=2727,同样对于99×43,学生通过观察得到99=100-1,然后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经常这样分析题目,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减少计算的盲目性,也能使学生的计算方法合理、灵活、简便。
估算并不能直接算出题目的答案,有些学生就会觉得估算形同虚设,其实不然,估算也是运算能力的组成部分,正确的估算可以省很多时间,而且很方便,因此估算是最快捷的检查计算正确与否的手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估算是计算结果的末尾数是几的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也就是计算加、减、乘法时,只要个位加、减或乘得到的结果,和笔算所得末尾数的结果进行比较来判断整个结果的正确性。例如:353-102时,有些学生就把减102看成减100以后再加2,这样算出来的结果就是255,这时候个位上的数就是5,而估算个位上的数应该是3-2=1,这样就与之前的答案不一样了。又如:计算234×12,只要估算,看积的末尾是不是4×2=8,否则结果就是错误的。
通过笔算把题目算一遍,不一定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这时通过验算就能检查答案是否正确。但验算的方法学生是不是真的掌握了呢?还是说他们只是照着书本上的检验方法去检验了呢?比如说,问学生加法怎么验算,只会说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问减法怎么验算,只会说差加减数,表达不清验算的方法。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表述验算的方法,这是能正确验算的前提,如加法的验算可以表述成: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看它们的和是不是相等。减法的验算方法可以表述成:差加减数,看他们的结果是不是等于被减数。在表述时后半句不能省略,前半句是说明算的方法,后半句是提出怎么验的,两者缺一不可。同时在验算的过程中,格式一定要规范,发现验算的结果和答案不同时要去比是哪一位不同,那么就是那一位出现了问题,找到错误原因后再订正。要让验算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为了验算而验算,这就是提高运算能力的保障。
总之,在教学中每个老师对运算能力的理解不同,教法的侧重点可能就会不同,但根本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教会学生运算的方法后,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前提下,就要开展科学有效的、长期的训练。运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而是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通过长期的共同的努力才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