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例题选讲的几个“度”

2018-11-30 04:49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薛钰萍
数学大世界 2018年31期
关键词:两地例题题目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 薛钰萍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要体现数学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更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这表明,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特别是例题设计和讲解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紧扣课程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关注四个度作为小学数学例题选讲的策略,谈一下个人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选取例题的立意要有高度

一道数学例题的立意要有高度,就是指这道例题要有典型性。所谓典型性是指例题的选择要有代表性、针对性或灵活性。一个典型例题能代表同一种类型的数学问题,解答这个例题,要让学生掌握一种常见的方法去解决一批相同类型的问题,能起到示范引路、方法指导、触类旁通的作用,这就是例题的代表性。例题选择要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感觉题目是“跳一跳可以摘桃子”的难度,这就是例题的针对性。例题灵活性是指题目可以采取多种思路解答,既可以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解决相遇问题时,可以举如下例子: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芳每分钟走6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学生可以画图整理,也可以列表整理。根据整理的结果,可以先算每人4分钟走的路程,再加起来,也可以先算两人1分钟共走的路程,再乘4分钟。

本题灵活地运用了多种常见的思考方法,例题选择的立意有了一定的高度,学生可以掌握不同解答方法,不仅落实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还能把知识形成体系,能解决相同类型的一批题目,发挥出例题的更大效能。正满足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二、例题的设计难度要有梯度

一道综合性很强的数学题目,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分散且多,同时计算量又比较大,直接给学生讲解,即使基础较扎实的同学,有时也会茫然,不甚理解。一套复杂的操,体育老师经常采用的方法是:示范分解动作,化整为零,把所有的分解动作学完,连贯起来就是一整套操。一道综合数学问题就好比一套复杂的操,老师可以把解题思路精心设计成一系列小题目来引导学生,为学生解答问题提供有梯度的台阶,完成这些设置的辅助练习,也就完成了这道综合问题解答。

例如:给教室地面贴地砖,如果用面积为40平方分米的长方形地砖,需要90块。如果改用边长是6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需要多少块?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设计了如下辅助练习:给教室地面贴地砖,如果用面积为40平方分米的长方形地砖,需要90块。如果改用面积为36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需要多少块?

通过这个辅助练习,学生参与到解题过程中,避免了老师课堂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由于有了台阶式的铺垫,可以降低题目难度,消除了恐惧心理,克服学生畏难的情绪,产生跃跃欲试的心情,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加了自信心,例题的设置关注到了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符合《标准》提出的“感受成功的快乐,体验独自克服困难、解决数学的过程,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具备学好数学的信心”的教学目标。

三、例题讲解,让学生探究问题要有力度

这里的力度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有效探究课堂例题,不断地深入思考数学问题的本质。首先需要数学老师平时善于积累数学问题,做到心中有题;其次善于改编例题,做到借题发挥;最后在课堂上,老师通过精心设计的例题,指引学生对问题本质进行探究,从中寻找内在联系,寻找普遍适用的规律,使学生在剖析题目的思维过程中,激活自身思维潜力,简化思维过程,构造适当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明确职责定位。进驻之初,与4家派驻单位见面会上,集团纪委书记向纪检组及派驻单位明确了纪检组工作“受集团纪委委派,对集团纪委负责”。年初集团纪委下发《派驻纪检组工作管理相关规定(试行)》和《派驻纪检组工作考核办法(试行)》,进一步向各单位明确纪检组职责、权限。

1.同一知识点,多题讲解,层层递进

一个数学知识点的探究不能浅尝辄止,也不能就题论题。可以围绕这个知识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设计一些例题,这样才能达到题目讲解到位、分析彻底、挖掘深刻的要求。

为了讲清找规律中的组合问题,不妨设置如下例题:1.四个球队打球,每两个球队都要比一次,一共要比赛几场?2.他们3人每两人通一次电话,一共通了多少次?3.如果他们互相寄一张节日贺卡,一共寄了多少张?

课堂上,随着这三个问题先后抛出,对于比较抽象的组合问题,通过逐级渗透、逐步提高的方法,一方面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求知欲;另一方面,学生对组合问题有了实质性的理解。老师利用精心设计的例题,可以发挥“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主导地位, 学生积极思考,也达到“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学习主体地位。组合问题这一知识点,不仅从内涵上得到延伸,也从外延上拓展到了一定深度和宽度。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数学能力,尝试班级分层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解答不同等级的数学问题,实施新课标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堂教学新理念。

2.一题多法,讲透通法,强化优法

一道题目可以尝试用多种方法解答,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要强调通用的方法,让学生“通一片”。更要提炼出最优化的方法,特殊条件的题目运用特殊的方法更简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例如: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5千米,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4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1】先求两辆汽车各行驶了多少千米,再求两辆汽车行驶路程的和,即得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法1】一辆汽车行驶了多少千米?55×5=275(千米);

另一辆汽车行驶了多少千米?45×5=225(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275+225=500(千米)。

综合算式: 55×5+45×5=275+225=500(千米)。

【分析2】先求出两辆汽车每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再乘以相遇时间,即得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法2】两车每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55+45=100(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100×5=500(千米);

综合算式: (55+45)×5=100×5=500(千米)。

此外,还可引导学生分析,获得另外两种解法:

【分析 3】甲、乙两地的距离除以相遇时间,就等于两辆汽车的速度和。由此可列出方程,求出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4】甲、乙两地距离减去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就等于另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由此列方程解答。

解法单一难以吸引学生的听课兴趣,教师有选择性地介绍几种典型解法,并尽可能地展示新颖的正确解法,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考虑问题,抓住问题的关键,优化解题过程,使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得到培养,创新能力得到彰显。

3.多题一法,讲解一题,再备一题

相同类型的题目用到同种方法,在备课时老师预计到部分学生解答有困难,所以再准备一道相同类型的问题,让自己的课堂有“包袱”,让学生再练习,从而牢固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学生课堂探究“温度”不断上升。当老师解答完毕,学生正听得津津有味,有一种心理上的需求,此刻老师再抛出一题,正是恰到好处,正合胃口!

(1)张同学和李同学在学校操场跑道上跑步,两人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而行。两人速度分别是张同学每秒跑5米,李同学每秒跑8米,经过40秒两人相遇。跑道长多少米?

(2)两个工程队要共同完成一条隧道的开挖工程,两队商定分别从隧道的一端向中间同时开凿。A队每天开凿12米,B队每天开凿15米,经过8天正好凿通。这条隧道长多少米?

四、例题总结,让学生的思维发展更有深度、宽度和广度

例题的总结是例题教学中必备的环节,是对例题内涵的升华,是例题教学的收官之作。有效的例题小结不是对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为了让学生准确、完整、牢固地掌握概念和基础知识;让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有效掌握;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及时、正确的小结对于帮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理清思路、活跃思维、发展兴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王超和李明同时从两地沿一条公路相对走来。王超每分钟走68米,李明每分钟走65米,经过6分钟后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解答完毕,本题可以总结如下:

(1)还有其他解法吗?

(2)这是一道相遇问题,你能归纳一下解答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吗?本题的解答运用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通过这一小题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思维不断扩散。特别是有更好的方法来解答时,更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最后与学生一起归纳出解答本题的两种常用方法并选出最优方法。与学生一起提炼出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可以考虑画图和列表整理这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猜你喜欢
两地例题题目
轨交项目连中标,东南两地传喜报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追根求源
由一道课本例题变出的中考题
一道课本例题的变式拓展
例说复习课中例题的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