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实验小学 薛 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发展,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已经成为数学教师共同的奋斗目标。一直以来,课堂都是开展教学的主要场所,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为了能够促进小学生提高数学水平,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来对教学策略进行精心的设计。在本文中,笔者将针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话题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自身的数学学习经验并不丰富,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他们最强大的支撑力。所谓的高效数学课堂,就是要组织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开发无限的潜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怎样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答案是要从兴趣着手,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来设计课堂教学策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开展数学知识的教学。比如小学生们喜欢游戏活动,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游戏活动的形式来促进学生学习知识;若小学生喜欢趣味故事,那么我们就可以以故事为载体,渗透数学知识等等。
如在开展“统计与可能性”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我在课堂上利用课件来演示课外活动场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的内容是两个班要举行足球比赛,我问学生:谁先开球呢?大家有没有公平公正的办法?随后我组织学生一起讨论抛硬币的公平性,由此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利用足球比赛这种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来作为课堂教学的情境,不仅是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更能够初步渗透公平意识,让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中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学习。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又组织学生一起来完成抛硬币试验,从试验中引导学生探究新知,理解概率的概念。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难度较低,并且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数学学科的这一特点,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从实际生活着手,开展生活化的教学。生活化的教学课堂更加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上运用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来辅助教学,指导和点拨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够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此之外,从实际生活出发来开展教学,更加符合小学生们的认知规律以及学习特点。
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平行与相交》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在课堂上由桥面的画法引入相交。桥梁是学生在生活中基本都会见到的,我提问学生:是不是任意画两条直线就能表示桥面呢?随后,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个反例,这个反例是两条越来越接近的直线,点击课件,这两条直线开始无限延长,最后相交,我提出问题:看屏幕,想一想,用这样的两条直线表示桥面行吗?经过思考之后,大家都觉得不行,如果这样,桥面宽窄不一样,如果有两辆车从宽的地方进去,到窄的地方就容易撞车,会发生交通堵塞。无限延长以后,两条线连接起来,桥梁就会形成死角,车子就开不了了。由此,我引入理论:两条直线连(交叉)在一起,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相连(交叉)的这一点叫作交点。
高效的数学课堂自然少不了问题的引导。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总是在课堂上急于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方法并不能提高整体教学效率。只有学生自己动脑思考了,动笔操作了,才能够学会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设计出具有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帮助学生顺着明确的方向总结出数学规律。合理的问题引导不仅能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更能够激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时候,首先在课堂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马虎是一个粗心的孩子,有一次,他在计算12-4×2的时候,把结果算成了16,你知道他在计算时犯了什么错误吗?学生讨论之后回答:运算顺序是错误的,小马虎先算了减法,后算的乘法。随后我追问学生:对于这个算式,如果想要先算减法,有什么办法呢?由这个问题,我引出了括号的使用,并创设出了一个实际生活问题情境:妈妈给自己买了一件成人衣服,又给孩子买了三件同样的儿童衣服,一共花了207元。妈妈买的成人衣服一件120元,那么给孩子买的儿童衣服一件多少元呢?在这个实际情境当中,我先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步计算:207-120=87(元),87÷3=29(元)。随后追问学生:每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这道题先进行什么计算,再进行什么计算?最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并使用括号列出综合算式:(207-120)÷3。
综上所述,想要建立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就必须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当中,仍然有许多实效性强的教学策略等待我们探索和发现,我们还应继续努力,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