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需要,提高初中生物学课堂主体参与度

2018-11-30 03:35
生物学教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归属感课堂教学课堂

唐 微

(江苏省常熟市海虞中学 215519)

需要是“人的能动性的源泉和动力”,而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倾向性表现行为。可见人的需要与学生主体参与是密切相关的。目前,虽然很多教师都认识到学生主体参与的重要性,并通过设计多种课堂活动以求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丁朝蓬等学者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保证所有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机会还很不充分,促进所有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1]。这也正说明了如何提高课堂主体参与度是目前广大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的角度探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策略,以提高初中生物学课堂主体参与度。

1 营造课堂心理安全感

由于教师提问的随意性,以及对教学对象的习惯性漠视等教学陋习长期得不到纠正,教师权威虽日益凸显,但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与积极性却每况愈下。一言以蔽之,学生的安全需要没有得到真正满足。例如,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时,学生体验完巴斯德鹅颈瓶实验后,需要讨论问题: 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吗?课堂上学生讨论很热烈,但回答问题时,学生低着头、两眼不敢直视教师,根本没人举手回答,即使教师点名后,也很少有学生能回答上来。这样的冷场与刚才的热烈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1 原因分析 学生表现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反差,在小组讨论中发言与回答教师提问究竟有何差异?显而易见,两者最突出的差异是: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发言是自由的、主动的,每个人都可以就自己或小组感兴趣的问题陈述自己的意见、评价他人的看法并说明理由。而回答教师的提问却不是这样的自由、平等,面对提问学生出现集体沉默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一方面不主动回答问题可以避免被批评和被嘲笑,学生心理上会产生安全感。即使少数愿意回答的学生在这种沉默的氛围下,其畅快表达的愿望和积极性也会减弱。另一方面该案例中问题难度比较大(属于“怎么做”的问题),对于初涉“科学探究”的学生来说,一般是很难回答到位的。

1.2 具体策略 首先,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素质教育的课堂就是要摒弃被动服从的参与,提倡师生作为群体中平等的成员,课堂教学是整个群体的集体活动,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因此要努力给学生搭建一方张扬个性、展示才华的舞台;其次,教师要修炼教学语言艺术,提高课堂点评智慧。特别是课堂中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要有高度的宽容心,通过有艺术、有情感的语言让学生消除被批评的恐惧感,同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能保持学生对学习的关注,使他们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此外,当教师发现所提问题难度较大,学生难以做出回应时,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例如可以增加学生讨论的时间,或者及时给予一些启发,想办法将问题难度降到学生经过努力能回答的水平上,消除学生害怕回答的恐惧感。不妨提前给学生准备好相关实验材料和用具,把对问题的认识和讨论自然融入到材料的选择和方案的设计活动中,学生有了切入点能更快地融入到对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中。

2 培养学生对集体的爱和归属感

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爱和归属。合作学习式的课堂教学中更需要小组成员对所在集体的归属感,然而现实并非如愿。例如,笔者听过一节课“地面上的植物”,教师设计了学生分组活动“观察花的结构”,学生观察了蚕豆花、樱花、油菜花和萝卜花,教师让四个小组的代表分别上台介绍花的结构(每组选择四种花的一种,不能有雷同),比比哪组学生讲解得最到位。结果发现一个小组代表在介绍蚕豆花的结构时,讲清楚了蚕豆花的花瓣、萼片和雄蕊,不过没有提到花的雌蕊以及子房,教师提醒该组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却没有学生愿意主动站起来帮助自己的小组成员。

2.1 原因分析 课后通过跟那组学生的交流,了解到他们组里好多学生都知道小组代表少讲了雌蕊,但是他们没有很强的意识要去帮助小组代表,对于自己小组能不能在课堂活动中获得好成绩不是很关心。这主要是因为小组是上公开课一周前组建起来的,小组成员在情感上没有产生小组归属感,没能形成牢固的组内凝聚力。这种作秀式的课堂组织模式,学生既缺乏合作的心理基础,也缺乏合作的基本能力。所以无法激发起他们潜在的合作积极性,最后只能流于形式。

2.2 具体策略 首先,教师在课程实施开始就要对班级进行分组,并且小组人员每个学期要相对固定化,这样形成一个稳定的小团体,学生在多次的活动中逐渐培养出情感上对小组的归属感,学生能将团体的利益和自身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另外,教师在小组活动中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形成课堂活动的竞争氛围,激发出学生的小组归属感。例如,教师可以采用评分机制,将分数写在黑板上,增加课堂活动的竞争气氛。

3 满足学生自尊发展的需要

尊重需要的满足可以增强人的自信心,使个体自觉改造自己,实现向更高级需要的跨越。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只有少数学生的这一需要得到了较好的尊重,这应该引起教师的深刻反思。例如,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个普遍现象: 教师提简单问题时,会向一些学习中等或以下的学生发问;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时,则偏向学习优等的学生。还有在一些小组活动中,笔者观察到负责回答问题、上台展示的都是以善于表达或者学习优等的学生居多,而且小组代表常是同一位学生担任。这些会造成部分学生得到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形成良好的高自尊,但是另外一部分学生则会长期得不到这些内在体验,造成学生的低自尊。

3.1 原因分析 教师之所以在课堂上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首先教师仍然将传授知识放在第一位,为了避免课堂上的停顿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其次,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没有把握,担心一些学习中等或以下的学生的回答会偏离教师的预想,难以把握。另外,最严重的是很多教师不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偏重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述例子中教师就没有考虑到要让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去展示自己、体验成功,形成一个准确、积极的自我认知,以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的发展。

3.2 具体策略 中学生物学课程理念倡导面向全体学生,这个理念不应只停留在口号上。首先,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观念,课堂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多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关注。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考虑到所有学生的发展,在自尊需要发展方面,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在课上轮换角色,让更多的学生都有机会去尝试、去体验成功。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交谈或者做班级小调查,了解学生内心对自己的期待,学生自己想在课堂上做什么,这样教师在安排课堂活动时,尽量满足学生的想法,让学生体会到满足自我期待的成功感,有助于学生形成高自尊。更多自尊、自信的学生会让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高。

猜你喜欢
归属感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嘻游课堂
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