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癌农杆菌Ti质粒简介

2018-11-30 03:35王裕鹏
生物学教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复合物质粒基因组

王裕鹏

(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洋浦中学 578000)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选修3中提到,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中采用最多的是农杆菌转化法,其中根癌农杆菌细胞中的Ti质粒在整个转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就Ti质粒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1 Ti质粒的分类和结构

1.1 Ti质粒的分类 农杆菌是一类能侵染植物受损伤部位,进而引起植物细胞产生冠瘿碱和毛状根的革兰氏阴性土壤杆菌。它包括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两类。而致瘤质粒(tumor-inducing plasmid,简称为Ti质粒)是根癌农杆菌细胞拟核区外分离到的一种能自主复制的双链环状DNA分子,长度约为200~250Kb。Ti质粒可以诱导植物细胞产生不同种类的冠瘿碱,根据产生冠瘿碱的类型,Ti质粒可以分为4类: 章鱼碱型、胭脂碱型、农杆碱型和琥珀碱型[1]。

1.2 Ti质粒的结构 从结构上看,Ti质粒包括T-DNA区、毒性区、接合转移区和复制起始区4部分。其中,T-DNA区和毒性区参与了外源基因的转移整合,其结构特点如下: ①T-DNA区。该区是根癌农杆菌侵染植物细胞时,Ti质粒在相关蛋白的作用下被切割下来整合至植物基因组的一段DNA分子。该区段分布一些与激素合成相关的基因,其表达产物能引起植物细胞激素紊乱,进而导致肿瘤的形成。由于Ti质粒类型不同,T-DNA长度也有所不同,总体介于12~24Kb之间。其最重要的区域是分别位于左右两端边界处25bp的重复序列,两者在T-DNA转移外源基因整合至植物基因组中发挥功能,其中右边界序列的作用更为重要。②毒性区(Vir区)。该区是位于T-DNA以外的一段DNA分子,长度介于30~40Kb之间。不同类型的Ti质粒Vir区结构也有所不同,以胭脂碱型Ti质粒为例,其Vir区有7个操纵子,共22个基因,分别为VirA,VirB1-VirB11,VirC1,VirC2,VirD1-D4,VirE1,VirE2,VirG,Virtzs。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在T-DNA转移整合中起辅助作用,其本身不会与植物基因组整合[2]。

2 Ti质粒的转化机理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关于根癌农杆菌转化植物细胞的分子机制得到了广泛研究。目前,人们普遍认同Ti质粒转化过程可分为8个相互关联的阶段[3],分别为: ①当植物受到创伤后,会分泌酚类化合物,吸引农杆菌移向植物细胞,然后与植物细胞相关受体蛋白特异性结合;②VirA蛋白是位于细菌细胞膜上能识别植物酚类化合物的受体蛋白,两者结合后引发VirG蛋白的磷酸化;③由于VirG蛋白磷酸化,使其从非活性状态转变至活性状态,并作为激活因子结合至其他Vir基因的启动子上,开启Vir基因表达;④VirD1和VirD2蛋白作用于T-DNA的底链上,将其切割形成单链T-DNA分子(即T-strand);同时VirD2蛋白以共价方式连接在T-strand的5′端,形成一个不成熟T链复合物;⑤VirD4和VirB类蛋白结合形成具有转运功能的通道,协助不成熟T链复合物和一些Vir蛋白进入植物细胞中;⑥在转运途中,VirE2蛋白包被在不成熟T链复合物上,构成成熟T链复合物;⑦成熟T链复合物和一些植物细胞蛋白(Ran、 VIP1等)进一步识别结合,协助T链复合物经核孔到达细胞核;⑧在VirD2、 VirE2和植物细胞相关蛋白的协助下,T-strand与植物细胞基因组完成整合。

3 Ti质粒在实际应用中的改造

高中生物学教材提到用于基因工程的载体分子量并不大: 如TA克隆用到的pMD19质粒长度仅有2692bp,原核表达蛋白质常用质粒pET-28a长度也只有5369bp。而Ti质粒长度约200Kb左右,片段过大,不易操作。所以野生型Ti质粒需改造才能应用于植物基因工程。

关于Ti质粒的改造方法中最常见的是双元载体系统[1]。前面提到Vir区对T-DNA的转移至关重要,但它并没有和T-DNA区连在一起。基于此,可以把这两个区段分别改造到两个质粒上。通常是将含T-DNA的质粒称之为微型Ti质粒,它缺失Vir基因,但含有复制起点、标记基因和多克隆位点,能整合外源基因。由于该质粒在大肠杆菌和农杆菌中均可以复制保存,也称之为大肠杆菌-农杆菌穿梭质粒。将含一整套Vir区基因但缺失T-DNA区的质粒称之为辅助Ti质粒。两种质粒构建完成后,采用一定的方法将它们转入同一株农杆菌中,构成双元载体系统,就能使T-DNA整合至植物基因组中。此外,人们还建立了共整合载体、超级双元载体等系统。

4 Ti质粒在基因工程中的适用范围

早期研究发现,农杆菌转化法主要适用于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因为像玉米、水稻和小麦等多种单子叶植物对农杆菌的感染持抗拒态度。但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该项技术得到了优化,使其逐步成为转化单子叶植物的常规手段。其优化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添加表面活性剂增强农杆菌和植物细胞间的吸附能力;②人为提高酚类化合物的含量,更加高效地激活Vir基因表达;③采用超声波处理植物,使植物组织形成微伤口,增加农杆菌的感染几率;④添加抗氧化剂去除植物细胞由于农杆菌感染形成的过氧化物,减少植物组织培养中愈伤组织的褐化,提高转化效率[4]。

目前,农杆菌转化法的适用范围已超出了植物界,并延伸至芽殖酵母、裂殖酵母和多种丝状真菌等生物中。由于简单有效,该基因传递系统同样成为了真菌遗传改良中极为有效的工具之一[5]。更为重要的是,有人发现根癌农杆菌可以转化实验室中培养的HeLa细胞,这为研究该方法能否适用于人类细胞奠定了基础[6]。

猜你喜欢
复合物质粒基因组
农杆菌转化法中的“Ti质粒转化载体系统”的简介
——一道江苏高考题的奥秘解读和拓展
“植物界大熊猫”完整基因组图谱首次发布
全基因组测序后质粒的组装与鉴定研究进展*
碳量子点黄芩素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的研究
基于图嵌入和布谷鸟搜索的二步蛋白质复合物预测方法❋
我国小麦基因组编辑抗病育种取得突破
三氧化二砷三元复合物纳米递送系统的构建及评价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的结构与装配路径
第一代基因组设计的杂交马铃薯问世
牛参考基因组中发现被忽视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