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华
(江苏省海门市海门中学,江苏海门 226100)
计算思维是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中的核心。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教学内容的渗透,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将计算机思维作为切入点,以逐步提升高中生计算机的创新能力和计算机知识应用能力。但是部分对信息技术课程认识的误区和教学模式的传统单一制约了教师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笔者就如何改变现状进行分析。
很多人包括部分教师、学生、家长,甚至信息技术教师都对计算思维认识不清,他们普遍地都把计算思维等同于计算机技术,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掌握几个具体技术,对信息技术课的作用存在认识误区[1]。这些教师依然把教学重点放在技术的讲解上,课堂上满足于学生能用软件做出多少令人刮目相看的作品;这些学生因为掌握了一些技术而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的能力已经足够了;有些家长和学校则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能考试过关就可以了,开设多了就会分散学生的学习精力、浪费学校有限的课时,就是“不务正业”。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信息技术课的课时能砍则砍,有些学校甚至把信息技术课程直接从课表上去掉。这都是造成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低、发展前景尴尬的原因。
这种把计算思维等同于计算能力或者计算技术、认为能熟练运用技术把问题解决就可以的认知,关注的只是结果,而真正的计算思维更关注的是求解的过程。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围绕问题仔细分析、细化任务、抽象问题模型、对比问题模型的异同,针对问题异同探求不一样的求解途径或者归并求解方法。在这一求解过程中学生或自主呈现、或被训练培养出来的思维能力就是计算思维。由此可见,计算思维与学生的阅读、写作、算数等能力一样,并不是某些特殊人群,如科学家、程序员才需具备的,而是每个人都可以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应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高中学生计算思维的有效途径,给高中生的信息技术课程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并加以合理的考核与监督,督促信息技术课程的正常开展。
快速发展的社会,每天都会有新的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的解决显然无法只依靠教师的教授,学生对解决问题也不能停留在机械模仿的水平[2]。学生要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所需,更需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发挥计算思维并加以思维创新,找到新的思维方法加以求解。因此,教师要观察生活,课堂上以生活为教学切入点,模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创设生动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探究、分析、讨论,并鼓励他们多创新不同的解决办法。这个过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信息技术课堂还给学生,翻转了传统的教与学的地位,更有助于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例如,Word自选图形制作一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绘制图形,实际教学中,笔者在引入阶段,根据上学、放学等人流高峰时段校门口历来已久的堵车现象提出了如何引导司机有序停车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现象危害、讨论问题解决的方法;对比各种方法后引出利用图形设计制作标志的任务。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技能,开展小组合作,归并创意、设计标志,自主把技术运用到了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学生不仅绘制了解决停车问题的标志,还创新出诸如“禁止吸烟”“小心台阶”等很多标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图形绘制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对问题的发现和思考,是他们探求问题解决方法的自主意识,这才是信息技术课真正应该传授给学生的内容。
另外,计算思维归根结底还是人的思维,而每个人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自身性格的差异、不同的生活环境与习惯、个人受教育程度水平的高低,这些因素之间的千差万别形成了每个人所与众不同的思维特点。教师在课堂上还应该注重思维的分享,让学生在分享中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从而使自身的计算思维得以丰富、创新和提升。
如上文所说,不同的学生其思维方式、思维特点是不同的,教师在组织学生分享这些不同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间这种差异性所带来的学习能力的不同;不能让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消磨了这种思维上的差异,进而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施行教学活动,教师应该积极去了解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了解他们各自的知识能力水平;然后再改进教学措施,采用分层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充分尊重每位高中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根据了解到的能力水平,可以把学生科学地分为多个单位小组。组内的成员综合水平接近,组与组之间的差异就比较明显,那么教师就可以就小组间的差异,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规划合理的内容,采取更加有效、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比如教师在布置图像软件加工任务时,可以把班上的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分为三组。第一组为成绩优异小组,该小组的学习综合能力较强,很快便能掌握课堂教学内容;那么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就应该减少基础知识作业量,更多的是难度较大具有拔高作用的难题,促进这部分学生对知识应用的创新,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第二组为成绩中等组,该小组的能力居中,与第三小组相比,他们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更强,而与第一小组相比,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又有所欠缺;那么教师在布置课后练习作业时,应该合理设置基础知识题与拔高题的比重,保证既能加强该小组的基础能力,又能有适当的提升。第三组为综合成绩较差组,该小组是班级的“后进生”,其智力、能力、学习习惯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使得该小组的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不能及时消化和掌握课堂的教学内容;那么教师在布置课后练习作业时,就应该重点训练学生的基础知识,从而保证该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这样将任务合理分层、难度分级布置给相应学生,尊重了学生间的差异性,从而使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过程更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因此,根据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对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思维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它对于班级学生整体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要想达到理想的分层教学,不仅仅是将学生的学习任务加以分层就可以,还需掌控整个教学活动,将分层意识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
总之,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社会对高中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就要求高中学生需要全面发展,既要掌握文化课程的知识,还要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积极发展计算思维,积极创新思维方法和知识应用,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