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西陂大洋小学 易锦泉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思想和思维模式,将数学思想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展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找次品”是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相关内容,就是让学生在外观、合格品相同的天平上找到质量存在差别的次品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在课程开始时,拿出2个球,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次品,之后拿出3个球,让学生思考在3个球中怎样找出次品。从3个物品中寻找次品是基本模型。实际教学可以利用乒乓球等道具来模仿秤,这样可以更加形象化这个问题,从而降低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难度,保证学生能够初步完成推理。学生经过操作,会得到相关思考:在3个球中寻找次品,3个都称一次,可能会在左、右、外天平中存在次品;每次称一次,都可以将物体分成3部分,这种思考方式属于“三分法”。
本文实验只是让学生从3个物品中寻找次品,没有让学生继续在4、5、6、7个物品中进行次品寻找,这是因为不管是几个物品,不管将它们平均分成两份或是三份,称的次数都是相同的,这样也无法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三分法”的优势,所以,实际教学可以让学生从8个物品中进行次品寻找。
对于优化问题来说,多样性是探讨问题的关键。为了保证学生探索问题的多样性,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经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会形成不同的实验模式,从而得到多样性实验结果,这也是进行优化问题的关键。学生在以往的实践操作中,多是认为平均分成两份的操作比较简单,但是经过操作,学生会发现平均分成两份这种方法得到的次数不够,从这个操作中也让学生认识到实践出真知,从而加强学生对该问题的印象。
在找次品的二次优化中,需要让学生了解,不管分成几份,在天平上找次品,其实都是将物品分成三份。比如:分成8(2,2,2,2),在天平左右两端各1分,外侧两份可以作为1份进行观察,实际上就是8(2,2,4),天平的结构也决定采取“三份”分成方法是最优方式。但是同样是进行三份分成的物体,有的秤次数多,有的却次数少,老师可以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让学生进行探索。
让学生从9个物品中寻找次品,再进行优化次品问题研究。在之前的实验中,学生已经建立了“分三份”的思维意识,所以,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分法:9(2,2,5)、9(1,1,7,)、9(3,3,3,)、9(4,4,1)等。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寻找平均分成三份的最优方法,同时让学生考虑为什么这样分是最好的方法?这个问题可能需要概率的相关知识进行解答,可能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但是,教师还是要学生被动理解。
在寻找次品过程中,每称一次都是在缩小次品寻找范围。在第一次称完后,需要将多个正品排除,只有用到的次数越少,才有可能找到答案。这时学生可能得到相关结论:只有将物品平均分成三份,称的次数才能不断减少。另外,关于“无法分成三份的数量如何解决?”这个也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解决。从8个物品中寻找最优解决次品的方法,可分为8(3,3,2),这样使用的次数就会不断减少,之后接近平均分。经过这种对比学生会发现,在天平上寻找次品,首先要将物品平均分成三份;其次,尽量都是平均,无法平均的只需要少一分差值就行,这样才能得到找次品问题的最优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上面寻找的次品问题进行分析,从物品数量3、8、9中寻找次品的方法,就是尽量将物品平均分三份,之后探讨最优化的方法,经过这样的尝试,让学生获取相应的规律,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之后再让学生从26、27、37、80个物品中寻找次品,作为学生对前面学的知识的巩固练习,从而让学生获得正确的猜想。
在找次品这个数学问题中,通过让学生自主探讨、自主交流、观察、猜测和实验,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优化方式的解题,这样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这种教学方式是比较有挑战意义的,同时体现了创新,有一定的现实性,对促进学生学习有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