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道”入“技” 水到渠成
——浅谈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2018-11-30 02:26毛贵贤
名师在线 2018年26期
关键词:隐者李商隐古典

毛贵贤

(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高级中学,江苏张家港 215621)

引 言

笔者一直试图探索新的古典诗词教学路径,在教学实践中逐渐确立了先“道”后“技”的教学思路,即先侧重培养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感受能力、共情和共鸣能力,触摸诗词作者善感优美的心灵。在此基础上,再侧重学生诗歌鉴赏题目的训练。

在每一个阶段,都坚持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自主性,由学生自选文本、自备讲义、小组讨论,用诗词大会、诗词改编、纪录片荟萃等多样化形式展开课堂。在这样的理念和课堂模式下,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获得了长足进步。本文将对近几年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策略进行初步整理,分别从教学思路和课例两个层面展开论述。

一、教学思路——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三个阶段及操作方法

高中各级段的诗歌鉴赏教学要体现层次性,笔者把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高一和高二上学期,重激发兴趣,对各题材类型、各名家经典作品进行充分的接触,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古典诗词库,由学生取名,最终笔者教学班级的诗词库被命名为《最美的偶遇》。在诗歌教学上,由教师解读转向学生解读,由教师输出转向学生输出,由死抓试题转向兴趣培养,由学生被动接受转向能让学生建立成就感的自我发现、自我总结和自我积累。每周固定讲解两首诗词,诗词的选择由学生从诗词库中拣选,拣选推荐人就是课堂主讲人,其要提前进行资料准备、做PPT,并和学习小组的其他成员交流后确定一个“帮帮讲”成员,在讲解时给予帮助和补充。在讲解初期,笔者会从旁引导和补充,台下学生边聆听,边提问质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帮帮讲”的设置模仿综艺节目《我是歌手》,缓解了讲解人的紧张情绪;同时,精彩的互动使课堂动起来活起来,自然就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每月举办一次诗词大会,模仿并简化央视《诗词大会》的赛制。学生参与热情非常高,主持和评委的选定、题库的提供、奖项的设置全部由学生执行,在全员参与的热情中,学生既能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又能体会到自主成长带来的获得感。

精彩纷呈的诗词改编是刺激学生表达能力的又一手段,一首《氓》,经过学生改写后,获得了新鲜的生命。学生的改写分为期许、欢乐、哀痛、叹息、觉醒五部分:期许则无限憧憬、欢乐则载笑载言、哀痛则辗转反侧、叹息则凄凉悠长。他们对诗歌主人公情感的把握不借助讲解,就已经非常到位。在换用语言的推敲和琢磨中,情感逐渐深入内心,千载以前的那个弃妇,宛然复活,就立在面前。更令人惊喜的是,在“觉醒”部分,有学生能联系实际,男女平等、易卜生的戏剧名作《玩偶之家》等话题均被提及,眼界之宽阔,令人赞叹。

第二阶段是高二下半学期的《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此时教师的引导和把控作用要凸显。笔者搜集并阅读比较了教材经典诗词的鉴赏文章,对诗词有比较到位的把握。比如在学习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这首词时,笔者和学生探究了“小山”这个意象的内涵,共同研读了叶嘉莹的鉴赏文章,其中指出:“小山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指山屏,折叠的有点像山的形状的屏风[1]。” 这种解读摆脱了“小山眉”“山枕”的俗套,把置于床头的山屏和女子睡颜连接起来,使女子的整体形象更为混融恰切。

笔者还搜集了相关纪录片,如《宋之韵》《苏东坡》,推荐给学生观看。纪录片《苏东坡》的文案解说词语言优美、思想深刻,很多学生看后很受触动,主动做了笔记。在学校文学社举办的作文竞赛中,班级中有六名学生获得奖项,他们的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提及了苏东坡和他的诗词。这也意味着诗词鉴赏教学,是一种立体化的教学,学生从中获得滋养,从情感到表达情感,从思考到获得思想,从审美到创造审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第三个阶段是高三诗歌鉴赏教学,坚持一个原则: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为”这个字上,太多教师有经验;在“不为”上,教师要学会做减法,限制学生思维的不为、死板机械的套路不为。

二、教学课例

以高三诗歌鉴赏复习中的一堂课为例,呈现课堂教学常态。课题:《阐释阅读,读活诗中人物形象》

(一)导学案

分别写出对诗中隐者形象和作者李商隐形象的理解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二)课堂流程

开始上课,请学生拿出导学案分组讨论第一首诗歌,小组成员之间分享对诗歌人物的解读。讨论结束后,第三组代表A同学上台讲解诗歌。

A同学:诗中的隐者让我们想起庄子、林逋等古代著名隐者,他们大概是一类人。关于李商隐,学习《锦瑟》时有同学专门讲过其生平,他陷于党争,抑郁不得志。第一句讲的是隐者刻意避俗世,不经过城郭等繁华的地方,认识他的人也很少。第二句承接隐者居处,指出居处环境——哀猿啼,就是深山老林,住处的门是柴门,非常简朴。

师:我留意到,不少同学解读“哀猿啼”时模式化,认为此处环境凄厉凄凉,而你们组却没有陷入惯性思维,我想知道原因。

A同学:我们讨论时发现,第一、二句联系紧密,都在讲隐者居处,这个居处特点,联系隐者身份,应更强调偏僻幽静,而不是凄凉孤单。隐者自愿选择避世,就不太会因外物“猿啼”而感到凄凉。

师:讲得到位,给我们一个启发,诗歌意象内涵不是固定不变的,读懂诗,最好的做法是把它作为一个精妙、有机的整体来读,避免生搬硬套。还要继续吗?

A同学:还是请其他组来,下面两句理解难度大,我们想听听B组观点。

B同学上台。

B同学:“沧江白石渔樵路”,李商隐没有寻到隐者,就猜测隐者离家外出,说明隐者寄情山水,与渔夫樵夫常常相遇。

师:你们提到了隐者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活动场景,部分同学认为隐者不但偶遇渔夫樵夫,他自己也打鱼砍柴为生,你们组有类似看法吗?

B同学:我们刚才讨论后否定该看法,苏轼《赤壁赋》写道“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是寄情山水的诗意说法。我继续讲第四句,从“日暮”可读出隐者出门一整天,“雨满衣”看出隐者对于突然的天气变化不以为意,恬淡洒脱。

师:这个细节让我们想起来谁的一首词?

生:苏轼《定风波》。

师:背一句。

生:一蓑烟雨任平生。

C组同学代表:三、四句的主角可否是李商隐呢?他寻隐士直到日暮,且冒雨而归,这凸显了他的执着和诚意。

B同学反驳:从题目和前两句来看,讲完隐者居处后不应该断开,突然来说作者。

课堂氛围热烈,生鼓掌。

师:两组同学的观点都有价值。让我们根据讲解,总结出隐者的形象:隐者是一位脱俗避世、居于深山、住所简陋、日常与渔樵为伍、恬淡洒脱的人物形象。陷入党争抑郁不得志的李商隐,对隐逸生活情趣产生了由衷的欣羡和向往,他寻访隐者,日暮方沾雨而归,显示出执着之心。

结 语

笔者认为高中古典诗词鉴赏教学,既要重解题能力“技”的培养,更要重审美情趣“道”的熏陶。由“道”入“技”的教学模式试图突破常规,“先技后道”的进阶方式,反其道而行之,经过前期的兴趣引导,略窥丰神,潜移默化,切实提高学生读懂诗歌的能力,后期的解题技巧养成便能水到渠成了。

猜你喜欢
隐者李商隐古典
寻隐者不遇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石榴
《寻隐者不遇》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录唐?李商隐《无题》诗(草书)
史识与史胆——李商隐《梦泽》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怎样读古典诗词?
我与唐诗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