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产品思维的图书馆“伴读服务”理论探析

2018-11-29 09:06王瑜世
新世纪图书馆 2018年8期
关键词:深度阅读

王瑜世

摘 要 论文采取定性分析和功能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围绕如何将图书馆服务有效延伸到读者阅读过程中这一主题,结合当前社会阅读发展趋势和图书馆阅读服务现状,融入互联网产品的思维理念,提出符合国内图书馆现状的服务理论模型和实施步骤,并对预期效果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科学的推断和阐述。

关键词 图书馆阅读服务 伴读服务 深度阅读 阅读管理

分类号 G252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8.08.009

1 什么是图书馆伴读服务

图书馆伴读服务是指由图书馆作为主体,针对读者在阅读馆藏文献资料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需求而提供的辅助性阅读服务,是图书馆读者阅读服务管理体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伴读服务不仅仅是图书馆阅读服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延伸,它区别于图书馆传统的更加注重读者获得文献资料之前的引导式服务,贯穿读者从图书馆获取文献资料后,直至将其归还图书馆期间的整个阅读过程,有效填补了图书馆服务的“真空”地带,并且针对信息化社会环境下读者的新型需求,在理念和功能方面实现了突破。

理想中的图书馆伴读服务,建立在互联网产品架构中对于用户需求与功能需求①二者之间关系分析的基础之上,旨在解决读者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对于信息获取、提炼、保存、管理及分享等方面的实际需要,是图书馆阅读服务理念的一次转变和提升——即不满足于单纯地向读者推送优质文献资源,同时还要对读者阅读的效果负责。

2 图书馆为什么要开展伴读服务

图书馆伴读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基于读者的实际需求而产生。在全民阅读氛围愈发热烈,数字化阅读日益普及的当今,读者的阅读需求更加现实、具体和迫切,同时也呈现出诸多共性特征[1]。根据《2016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3亿,超过九成的数字阅读用户为年轻人,且用户的基本特征呈现出高学历、高收入趋势[2]。而伴随着阅读方式和用户特征的改变,诸多互联网阅读平台在提升阅读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同时,也更加重视新型阅读功能和模式的开发。例如“豆瓣读书”依托于中国最大的兴趣社交平台之一的豆瓣,主打阅读过程的分享与评论,并通过开启“图书馆合作”业务,在豆瓣的图书页面展示馆藏信息,为用户提供最便捷的图书借阅渠道;又如“网易蜗牛读书”,作为网易推出的一款全新的出版书深度阅读App,邀请专业领域的领读人为读者推荐好书、制作书单、发表书评,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一本书[3]。

在当前互联网阅读时代背景下,读者的核心需求不再满足于能否获取某一文献的阅读权限,而是上升到阅读综合服务能力的层面,图书馆服务的核心目标也应从方便快捷地向读者提供信息载体转向如何系统高效地协助读者获取信息本身[4]。图书馆伴读服务能够使服务主体(图书馆)、服务内容(馆藏文献资源)以及用户(读者)之间结合更加緊密,使图书馆能够更加及时掌握读者的阅读状态和服务需求,主动向读者推介优质文献资料,协助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读者阅读的效率和质量。这对于在全社会范围倡导深度阅读和广度阅读、提升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提高公民整体文化素养也将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图书馆推广具有高品质、权威性、专业化的伴读服务势在必行,其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打造完整的图书馆阅读生态链

阮冈纳赞在其著名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中的第五条中提到:“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这意味着图书馆是由馆藏文献、读者和馆员这三个生长着的有机部分构成的结合体。当三者之间的联系紧密且形成良性互动时,阅读服务的效果将显著提升,读者通过图书馆的服务进行文献阅读的效率和质量也将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5]。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读者在阅读馆藏文献资料时摆脱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读者既可以将文献借出图书馆,也可以通过电子设备在任何地点浏览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并且不受图书馆开放时间的影响。这同时也意味着图书馆阅读服务的职责范围不仅限于馆舍空间和工作时间之内。目前,绝大多数公共图书馆能够做到全年365天开馆,向读者提供“看得见”的服务,但在读者离开图书馆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却很少能享受图书馆“看不见”的服务,而这些服务对于读者阅读文献的帮助更为直接和必要。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以及更加积极主动的服务理念,能够使读者在需要阅读辅助时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通过人工或集成了各类辅助功能的阅读工具软件,不间断地享受图书馆所提供的专业性阅读服务。对于图书馆而言,开展伴读服务也是一次转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宣传服务理念的契机,能够在服务的过程中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学科馆员队伍,有助于更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增强全民阅读的效果。而从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料利用的角度来看,伴读服务的广泛开展有助于筛选、挖掘出更多具有高阅读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优秀文献,并辐射到与其相关的其它文献,促进图书馆流通文献数量和质量的整体提升,从而使图书馆文献资源成为更多读者的阅读首选。

2.2 减少不同读者获取文献信息的差异程度

信息公平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原则,公共图书馆作为实现信息公平的制度安排与组织保障,其公平服务为信息公平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方式。但与此同时,由于不同读者在教育背景、认知水平、领悟能力等诸多个人因素方面存在极大差异,因此即便在相同的时间内,采用相同的方式,阅读同一部文献,最终通过阅读所获取信息的多寡优劣也将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悖。不同的读者,表面上虽然通过图书馆获得了“无差别”的文献借阅服务,但由于缺少阅读过程中的必要辅助,最终导致了阅读效果差异巨大。而伴随阅读过程而持续进行的阅读辅助服务,无论是图书馆主动提供的,还是基于伴读服务框架下的读者间互动交流,对于提升实际阅读效果,缩小不同层次读者之间的信息差异均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同时更体现了全社会范围内的信息公平和人文主义关怀。

2.3 倡导深度阅读和广度阅读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新的数字阅读时代,以手机、电子阅读器及各类电子终端为主要载体的“碎片化阅读”和“浅阅读”成为数字阅读的主要形态之一。数字阅读在为读者获取信息创造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为培养读者阅读热情、营造全民阅读氛围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不得不注意,过度的“碎片化阅读”和“浅阅读”而导致的阅读不专注不连贯、难以深入思考、缺乏系统的阅读目标和规划等弊端也逐渐显现。针对这一现状,作为阅读服务推广主体的图书馆应主动发挥其引领作用,从阅读本身出发,将深度阅读和广度阅读有机结合,通过积极开展新型伴读服务,引导并鼓励读者拓宽阅读的领域,加强阅读过程中的思考,以提高读者将文献转化为知识的效率和质量。

3 图书馆伴读服务的主要功能设计

通过对现有图书馆阅读服务模式的研究以及互联网阅读产品的特点分析,图书馆伴读服务的主要功能应围绕读者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普遍需求而设计产生[6],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阅读过程中获取关联资料与信息的功能

随着当前流通中的文献总量的激增,文献与文献之间的关系愈发错综复杂,读者在阅读某一文献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对与阅读文献相关的其它文献资料的需求。如图1所示。

图1 读者阅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文献需求

当某一读者阅读某一文献资料时,或许不会同时产生上述所有需求,但当读者基数达到一定量级,原本差异化、个性化突出的细微需求也会累积成普遍性的需求。图书馆有必要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取相关文献资源的需求加以重视,并且在得到读者许可的前提下,主动向读者推送与其阅读相关的资源。这一做法相比单独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将对读者阅读的整体效果起到极大的提升作用。

举例来说,图书馆读者服务系统中显示某读者从图书馆借走一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的第三版《红楼梦》,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将有可能获取图书馆推送的其他相关文献资源信息:

馆藏《红楼梦》其他版本及可供借阅情况;

馆藏其它文种《红楼梦》 译本及其可供借阅情况;

作者曹雪芹的其他作品;

馆藏红学研究著作及论文情况;

国内外与《红楼梦》 文学地位类似的其他作品;

馆藏《红楼梦》 的其他作品表现形式,如电影、电视剧、连环画、戏曲、音乐等情况;

馆藏与《红楼梦》 相关学习资源,如在线讲座、MOOC资源等。

读者可根据自身阅读目标和实际需要,定制所需的文献资料推送服务,而图书馆则应继续加强馆藏文献资源的数据整合力度,有条件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关联馆藏以外的其它公益性文献资源数据库,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加多元、丰富的文献资源服务。

3.2 阅读过程中对于信息的提炼、保存、管理功能

图书馆馆藏文献,无论纸质文献还是电子资源,都属于公共文化资源,能够为读者节省大量的阅读成本,但其代价是有限的使用时间和一系列的使用限制。通俗来讲,即读者在获得某一文献的阅读权限后,只能在一定的期限内,在保证不改变文献原有状态及不影响其他读者再次使用的前提下阅览文献中的信息。这在一定意义上与深度阅读的需求存在出入,有限的阅读时间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细致化的精读、研读和重读,而公共资源属性则要求读者不可以在文献上标注记录自己的阅读体验,而且当文献被归还之后,与文献相关的信息也无法随时再次呈现。由此造成了通过借阅图书馆文献资料而获取到的信息在提炼、保存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这也是不少读者舍弃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料,转而自己花钱买书或使用其它阅读产品的原因之一。

针对这一情况,图书馆可在现有数字阅读服务平台的基础之上,增加阅读笔记管理工具,或与第三方专业的笔记类应用产品达成战略合作,满足用户阅读文献时标注心得和体验的需求。阅读笔记功能可以通过嵌入式插件或独立软件的形式提供服务,在不违反著作权法的前提下,采取包括文字和语音录入、OCR识别、生成思维导图等多种形式,实现阅读过程中兴趣点和思考结果的实时记录,并在阅读完成后自动生成与文献资料对应的阅读成果,方便读者日后通过阅读记录随时调取,最终协助读者建立基于图书馆服务平台的个人知识库。阅读笔记功能不仅限于数字文献,还可以覆盖包括纸本、数据库、音视频等不同载体形式的绝大多数馆藏资源类型,甚至也适用于缩微文献和古籍善本等文献资料。

3.3 阅读过程中通过互动分享加深阅读理解的功能

当前的公众阅读,特别是数字阅读,愈发呈现出社交化属性。阅读可以单独进行,但阅读行为的主体和内容都带有天然的社会化属性。阅读从本质而言,就是一种传播知识、分享思想的社交化行为。尽管有读者依然喜欢独自阅读所带来的宁静感和仪式感,但不可否认具有社交化属性的新型阅读方式也为年轻一代的读者带来了更多阅读的乐趣和全新的体验。信息化社会中,人们对于信息和知识的需求更加迫切和直接,而传统个人阅读存在的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信息分享和传播速度较慢,阅读的结果具有片面性等缺点逐渐暴露。社交化阅读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便捷高效的信息传播分享,其本质是群体智慧在阅读层面的一种表现,可以对阅读本身產生促进作用。因此,图书馆需要考虑通过自身服务系统、应用软件或借助微信等社交平台,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提供具有互动和分享功能的社交化阅读服务,以此提升特定群体,尤其是青年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成就感,进而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增进阅读效果。

3.4 有待研发的其它阅读辅助功能

随着图书馆伴读服务的开展和读者对该服务理念的认可及关注,除了上述核心功能之外,还可以不断尝试加入更多具有创新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的阅读辅助功能[7]。例如整合在线实时翻译软件的外文文献阅读翻译功能,帮助更多读者阅读没有中译本的国外文献或原版著作;与互联网音乐产品合作,以便在读者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或哲学类文献时,以适合的配乐为阅读营造更好的氛围和仪式感。针对特定的阅读困难群体,如残疾人、儿童、心理疾病患者等的辅助阅读服务,图书馆也应该给予更多关注。

4 图书馆如何具体开展伴读服务

图书馆伴读服务,从提出理论模型,到具体的论证、实施并推广,每个环节都面临诸多可预见的困难,需要社会舆论的推动、图书馆业界的参与以及广大读者的支持,具體有以下几方面问题有待思考和解决。

4.1 进行阅读市场、读者需求及产品调研

图书馆伴读服务基于互联网产品思维,因此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也应该遵循现有互联网市场发展的规律,以期实现最大的社会公益价值。由于互联网市场的快速发展,相关文化产品的迭代也是日新月异,因此,必须持续关注阅读市场的最新动态、读者新需求和变化以及相关产品的优缺点,不断调整完善图书馆伴读服务的理论模型。

4.2 开发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阅读产品

互联网产品理念下的图书馆伴读服务,既包括现有软硬件条件下可以直接开展的传统内容,也包括需要通过科技手段和产品软件才能实现的新型服务。而由于大部分图书馆早已实现了读者信息管理、资源检索、文献流通等环节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因此基于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端的、整合了多项阅读服务功能的、可以随时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的产品和软件将成为伴读服务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图书馆应重视新型阅读产品在读者信息服务中所发挥的作用,可结合自身技术和资金情况,独立或合作开发适合本馆馆情和读者实际需求的阅读产品,整合馆藏资源与服务项目,最终形成完整的读者阅读综合管理体系。

4.3 加强面向读者的宣传推广

能否被服务对象接受并认可是检验服务理论和模型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图书馆想要顺利开展伴读服务,需要在推广服务模式的初期,利用自身宣传渠道并借助中国图书馆年会、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等国内文化领域和图书馆业界的大型活动,加强面向读者和全社会的宣传工作,使读者了解伴读服务的目标与伴读产品具体功能,并通过读者对于服务体验的分享,进一步推广伴读服务。

4.4 重视馆员培训、志愿者招募及社会力量参与

任何领域的优质服务,除了需要制度层面的完善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依托于人来实现。服务者的素质、意识以及专业能力是决定服务水平高低的最终因素。由于伴读服务相比传统图书馆服务更为专业、细致,且包含多种形式,覆盖多个领域,因此为了更加顺利地开展伴读服务,需要组织一支高素质的服务团队和技术团队。考虑到当前大多数图书馆在人员编制及业务经费方面的现实情况,可以考虑在以馆员为核心的前提下面向全社会广泛招纳志愿者,吸收社会公益团体的加入,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组建起在规模和能力上满足要求的服务者队伍,并在后期持续完善组织、培训和考评等方面的工作。

4.5 注重经典文献资源建设,打造优质服务品牌

图书馆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热门文献,通过长期举办线上线下联动的主题性阅读活动,打造优质服务品牌,同时在实践中检验伴读服务对于阅读效果的促进作用。例如图书馆可以凭借自身在阅读领域的影响力和权威性,聘请著者和专家作为“领读人”,借助数字图书馆阅读平台并融入MOOC元素,以书为课,在合理高效的读者组织和进度管理下,通过著者、专家的精确导读,启发读者带着问题思考,并鼓励读者间的相互交流,从而开展一种集公益性、集体性、互动性于一体,且能够充分发挥图书馆服务优势的新型阅读模式。这一新型的阅读模式更关注知识内容本身而非知识载体,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和效果,强调读者要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中思索,就自己的疑惑和体会进行互动与分享,提高阅读效率,培养阅读兴趣,收获更多感悟。

4.6 强化法律意识,倡导健康阅读

图书馆在开展伴读服务的过程中,还应强化法律意识,遵循相关政策法规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的相关法规,从根本上保障著作方、图书馆自身以及读者的权益不受侵害。随着《公共图书馆法》的实施,还需考虑到伴读服务在制度层面的合法性,以及服务过程中涉及主题和内容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图书馆可考虑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对服务涉及的资源和内容进行审核。此外,还应对被选中的文献进行必要的分级,保障未成年人健康阅读。

5 结语

史蒂文·罗杰·费希尔在《阅读的历史》一书中提到:“阅读其实已经接近思考本身。”[8]因此,阅读并非一件简单轻松的事,而是一个不断判定、琢磨、求证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所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无可替代。图书馆作为联系读者和文献资料的纽带,不仅仅是简单的发挥中介性作用,更要随着社会和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在服务的过程中体现出知识推广、文化引导、思想传播的作用,衍生出新的服务特色,并不断发展完善,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文化传承。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
以微课促进初中语文的“深度阅读”的研究
以微课促进初中语文的“深度阅读”的研究
中学语文 “深度阅读”指导浅谈
逐“层”深入,跋涉文本之旅
戴着镣铐起舞
多元化引导促学生深度阅读的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编辑的价值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