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为抓手加快打造鲁西平原乡村振兴县域标杆

2018-11-29 02:05山东省发改委农经处鄄城县人民政府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乡贤农村建设

山东省发改委农经处 鄄城县人民政府

鄄城历史厚重,土地肥沃,自古以来便是文化圣地和天然粮仓,是全国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国青山羊和小尾寒羊育种基地、全国鲁西黄牛和中国斗鸡保种基地、中国鲁锦艺术之乡和山东旅游强县,被民政部命名为千年古县。近年来,鄄城县以打造鲁西平原乡村振兴县域标杆为己任,充分发挥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农业产业特色鲜明的优势,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探索出一条适合鲁西平原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清晰定位,坚定发展目标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和山东欠发达地区,将乡村振兴作为发展必经之路和历史必然要求,统筹组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全面创建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的乡村振兴县域标杆。

(一)强化顶层引领。县委、县政府较早意识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本县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统领全县职能部门、组织力量为乡村振兴厉兵秣马。出台《鄄城县乡村振兴三年工作意见(2018-2020年)》;成立以县发改局牵头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组,并聘请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三农”专家作为顾问启动规划编制工作;明确农业局、人社局、文体局、农办、组织部作为牵头部门,起草、论证“五个振兴”的工作方案,明确了全县乡村振兴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

(二)强化目标引领。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到2020年为近期目标,与示范县创建的要求时限高度契合。该目标期内,乡村振兴要取得重要进展,各方面要取得明显成果;2035年为中期目标,要求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2050年为远期目标,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三)强化模式引领。综合历史传统、资源优势和区位特点,拟定了政策助力、产业支撑、文化带动的全域乡村振兴模式。一是政府引导,市场支配。政府全面引导但不包办,打造优质公共产品,全面提高服务职能,创造良好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创精神,尊重农民意愿,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发挥市场对资源的支配作用,引导全社会力量投入到乡村振兴建设当中。二是优势突破,高瞻远瞩。充分发挥已有自然优势和产业长项,深度挖掘传统优势产能,整合不同产业带资源,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利用优势产业资源,辐射带动上下游全产业链发展。立足未来,有效布局和探索智慧农业、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产业接口,捕捉未来科技产业风口,为乡村振兴助力。三是城乡一体,融合共进。有效打破城乡资源界限和人才流动瓶颈,全面整合城乡资源,以城带村,以村促城。创造条件,突破障碍,促成土地、人力、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有序顺畅流动。探索城乡一体、融合共进的乡村振兴模式。

(四)强化体系引领。淡化城乡差别观念,将城市与乡村视作水乳交融的密切关联体,在宏观上把全县作为乡村振兴的统一主体,着力构建政策、产业、文化三大乡村振兴支撑体系。一是化政策为动能,充分发挥鲁西经济隆起带、中原经济区规划带、鲁西崛起重点核心带的叠加支持力,助力乡村振兴。二是化产业为支撑,充分放大传统产业优势,提升农村“新六产”发展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性物质基础和发展动力。三是化文化为内核,着力加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对丰富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从精神深层面为乡村振兴提供道德支持,也将带来文化供给、文化消费的繁荣,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

二、明确路径,坚定全域振兴

围绕“五大振兴”,立足自身实际,探索以产业为重点、以组织为保障、以人才为关键、以文化为内在推动力、以绿色生态为根本要求的现实路径。

(一)聚焦动能转换,加快乡村产业振兴。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水平,延伸整合产业链,开发提升价值链,优化融合供应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造“新六产”平台载体,建设好黄河滩区特色农业产业区;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发掘中草药、人发制品、农产品副业加工、良种畜禽养殖等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建设高科技、智慧农业,为乡村产业振兴开山引路。

(二)积极内育外引,加快乡村人才振兴。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鄄城“新农人”和“乡村之星”来发展乡村本土实用人才。实施乡村技能培训计划,持续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支持各类人才返乡,健全使用激励机制,破除人才城乡流动桎梏,吸引外来人才驻村留村。

(三)弘扬文明乡风,加快乡村文化振兴。实施铸魂强农工程,筑牢农村意识形态阵地,深化“三农”政策宣传,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农村文化广场,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农村题材文艺创作,实施新时代文明传习工程,推进“四德工程”建设,推进移风易俗,深化乡村文明行动,实施优秀文化弘扬工程,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培育新乡贤文化,快速实现文化振兴。

(四)建设美丽乡村,加快乡村生态振兴。实施农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坚”、农村道路“户户通”、农村改厕、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改造农村危房、“空心村”环境整治、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农村冬季清洁供暖和村内路灯建设和维护9大行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水林田湖草系治理,进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整县开展畜禽养殖场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改土”、村庄绿化行动,严守生态环保红线,推动乡村绿色发展。规划引领,抓好美丽乡村扩面提升,开展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建设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行动,发展乡村旅游,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助力生态振兴实现。

(五)构建善治体系,加快乡村组织振兴。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和工作信息化水平,建立农村优秀后备人才递进培养机制,提高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能力,壮大集体经济。提升村民自治水平,建设法治乡村,培育乡村德治,加强对农村宗教活动的引导,深化平安乡村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面构建有组织保障的乡村善治体系。

(六)坚守为民初心,加快建设美好生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聚焦黄河滩区,聚焦特困群体,聚焦措施精准,深化“一村一品”产业扶贫和“一户一案”精准扶贫,有效利用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加强现有扶贫项目的运营管理,防止资金闲置和损失浪费。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

三、科学分解,坚定创建步伐

根据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整体目标规划,统筹设计阶段任务,一步一个脚印推进示范县创建工程,确保月月有进展、年年见成效。

——2018年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完成,各乡镇、村完成乡村振兴战略宣贯,各级政府、机构完成乡村振兴战略力量的调配和机构设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制定的部分配套实施项目、工程开始启动。

——2019年底,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领域,各项工作均已进入常态化,配套项目全面推进,部分完成,重点领域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对其他领域有效推进,各项工作向好发展。

——2020年底,乡村五大振兴工作,稳步发展,协调推进,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初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果,改变部分乡村颓势,乡村人文、社会、生活呈现繁荣趋势。初步探索出适合本地振兴发展的模式,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建设经验。

四、精准保障,坚定落实到位

紧紧围绕破解组织、土地、资金、制度等要素制约,细化措施,强化执行,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夯实责任链条。健全完善领导体制机制,县乡村三级书记齐抓乡村振兴,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领导考核内容。建立主要领导参与的协调机制,强化统一领导和部门协作,建立起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建立督导机制,建立和完善各级人民政府乡村振兴绩效评价体系和考核奖惩制度。

(二)确保用地规模。全县优先保障乡村振兴项目用地指标,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跨区域土地指标调剂政策,多方筹措乡村振兴用地指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充分利用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县相关政策,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具体试点办法,有效整合、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释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红利,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支持乡村振兴建设。

(三)拓展资金来源。一是加大县乡两级财政保障力度,优先扶持乡村振兴领域事项。二是积极利用政策叠加优势,努力争取省以上财政资金,重点向乡村振兴倾斜。三是统筹安排政府土地出让收益、涉农资金等相关渠道资金,用于乡村振兴。提高土地出让纯收益用于乡村振兴的比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有偿调剂使用所获土地增值收益,以及村庄整治增加耕地获得的占补平衡指标收益,确保全部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工程。四是发挥金融市场作用,充分利用PPP模式、基金、债券、贷款等多种方式,多方筹措资金,尤其是项目建设中长期贷款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利用市场力量,吸引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振兴领域。

(四)健全刚性制度。细化乡村振兴的各项配套制度,把乡村振兴保障措施规范化、法制化、程序化,用制度保障乡村振兴政策的稳定、持久,减少波动因素带来的干扰。

相关链接:

省外乡村振兴典型样板

浙江

云和县:“乡贤+”模式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新样板

“乡贤既是一种情怀,又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种文化。”2017年以来,云和县以乡情乡愁为纽带,推行“乡贤+美丽环境”“乡贤+美丽产业”“乡贤+美好乡风”等模式,引导乡贤反哺家乡,助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新样板。

一、“乡贤+美丽环境”,打造乡村生态宜居“加速器”

一是积极推广乡贤河长。在村级换届中,积极引导并鼓励农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以及大学生村官等年轻优秀分子参加村(社)组织换届选举,通过合法程序进入村(社)组织班子。让更多乡贤融入河长队伍,参与巡河活动。

二是成立乡土能人库。为了把乡村建设得更“接地气”、更有乡村味,成立“乡土能人库”,吸收了园林专家、项目工程师、木匠、泥水匠等各类乡土能人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中。据统计,目前已有本土专家50余人,本土技能人才500余人。

三是建立乡贤帮忙团。积极推广各乡镇(街道)建立“乡贤帮忙团”,结合党员固定活动日、乡贤固定活动日,协助乡贤会、辅助(乡镇)街道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六边三化三美”、全域洁净、“五水共治”等,进一步提升村民环保意识。

二、“乡贤+美丽产业”,打造乡村产业兴旺“牵引器”

一是发展生态农业。出台政策、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乡贤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发展田园综合体、家庭农场等生态产业。如曾在异乡创业的吴士和,放弃了在外发展的大好机会,去年回乡参选紧水滩镇莲塘村的村干部。成功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的他,积极带领党员群众,引项目跑资金,发挥产业带动作用,以股份制的方式流转土地200余亩,开发建设种植高山水果、油茶、花苗类等农作物为主的农场综合体项目,为村集体经济增收拓宽了渠道。

二是发展乡村旅游业。依托旅游生态资源优势,引导乡贤返乡创业,利用空闲农房、闲置土地大力发展以农家乐民宿为主乡村旅游业。如2017年5月,张旻瑛夫妇放下杭州的生意,来到安溪畲族乡黄处村,租赁两幢空闲农房,开办“浮生半日”民宿,成了“新安溪人”和新乡贤。截至目前,共培育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38个、农家乐民宿309家、床位4425张,2018年上半年农家乐、民宿共接待游客数150.12万人次,综合营业收入8655.4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3%和31%。

三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继续实行《云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鼓励乡贤发展电子商务产业支撑服务项目和平台建设,推动农产品网上销售,帮助农户解决“卖难”问题。今年以来,云和县农村电子商务总额约8.5亿元,同比增长20%左右,其中农特产品网上销售额6.1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有网店1500余家,从业人数4000人。

三、“乡贤+美好乡风”,打造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器”

一是建立乡贤讲习小分队,提升乡民知识。成立了五支乡贤讲习小分队,在各乡镇(街道)设展位,提供惠民利民措施、农业种植养殖技术等特色讲习服务“菜单”,各行政村书记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单下单。讲习师根据点单深入群众基层,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给村民们指点迷津。自创办以来,已累计举办各类讲习活动12场,服务800余人次。

二是建立乡贤调解组,化解乡里矛盾。依托乡贤地缘、人缘、亲缘优势,组建“乡贤调解员”队伍,将目前担任村双委主职干部的乡贤列为调解员,在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以及部分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中,帮助化解矛盾纠纷。截至目前,云和县赤石、紧水滩、崇头分别建立乡贤联络站、乡贤调解组,帮助调解矛盾纠纷、信访案件52个。同时,将全县划分为28个跨村联调片区,从各村(社区)中推选出157名热心调解工作能手,建立分片跨村联调资源库,实行指定调解或点员调解,提高了调解的公信力和成功率。

三是建立乡贤文化阵地,培育乡贤文化。为歌颂乡贤美德,弘扬乡贤文化,云和县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进乡贤文化阵地建设,已建成安溪畲族乡乡贤馆、赤石村级乡贤馆等5个乡贤馆,4个乡贤联络站。结合统战之窗推进乡贤廊、乡贤墙、乡贤窗建设,目前,全县已实现各乡镇(街道)统战之窗全覆盖,建成16个乡贤墙廊。大力开展乡贤好故事宣传评比活动,加大对乡贤事迹的报道,营造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浓厚工作氛围。

江苏徐州市

马庄: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样本

徐州市东北郊,一个从煤窑废墟上摸爬滚打起来的小乡村,聚焦着来自全国的炙热目光。

2018年江苏省将徐州马庄经验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希望借此探索乡村善治之路,开创江苏的“新乡土时代”。

在“新乡土时代”这篇大文章里,既有精神富足,也有善治有序。

乡村振兴,新乡土时代要文化先行

中国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就是要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通过文化建设,实现乡村的和谐和有序发展,因此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

马庄村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文化立村、文化兴村、文化育民”。在那个充满朝气的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走了贫困,也吹乱了不少人的头脑。马庄村党支部(现已升格为党委)认识到精神贫乏比物质贫穷更可怕。在当年注重经济的大环境下,马庄提出“文化立村”的理念,可谓独树一帜。

1988年10月,马庄村拿出3.7万元购买西洋乐器,组织20多位村民成立了苏北第一个农民铜管乐团——马庄农民乐团。乐团自打成立,“过江进京,漂洋过海”,一路凯歌。乐团不仅会“吹”,还会说会演。他们自编自演身边事,占领了村里的“文化阵地”。

用文化搭台子,利用农民乐团团员为骨干,可不仅仅是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农民乐团“拢”的是人心,“聚”的是新时代农民的精气神!

马庄人用了30年,走出一条“文化立村、文化强村”的新路子,提供了一份独具特色的“马庄样本”。

实现乡村振兴,脱贫是重要的前提,文化是稳固的基因。从现实来看,许多农村地区之所以贫穷落后,有地缘方面的原因,有历史方面的原因,有人才方面的原因,更有文化方面的原因。

马庄之所以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样板,就是因为马庄过去所面临的问题在现在不少农村里依然普遍存在,而其在提振精神风貌上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对于其他农村同样具有很强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乡村和谐,用文化润泽乡民

文化最重要的功能,在于“以文化人”。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效措施,也恰恰是目前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软肋和短板。

在这个新时代下,新型乡村文化,不能依赖自然演进,而必须挖掘农村传统美德,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相融合,进行重构和传播。

马庄村从农民群众思想实际出发,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每月1日组织升国旗、唱国歌仪式,全体村民参加,村党委书记进行国旗下讲话。村广播“金马之声”、村报“金马周刊”及时准确、生动深入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充分利用公益广告、村务公开栏、文化墙等宣传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道德规范、文明礼仪等融入道德讲堂、村规民约、家规家训中,润物无声地提高村民精神境界、道德素养。

正是抓住了文化这个“牛鼻子”,马庄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村民社会生活、日常生活、个人生活和精神生活。不仅注重村民富“口袋”,更注重富“脑袋”。用文化润泽乡民,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实现物质、精神“双富有”,焕发乡村文明和谐新图景。

乡村善治,立良规、育乡风

新时代下,培育文明乡风,以期达到乡村善治,重在立良规。

马庄村用规章制度促进农村社会治理,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相统一。

经过民主讨论、民主决策,马庄村先后制定了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家庭档案管理办法等21项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用“马庄规矩”引导村民遵德守礼、崇德向善。

每10户选出1名村民代表参加村民代表大会,村里所有重大决策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村民通过民主理财小组、志愿者协会、禁赌禁毒协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

把精神文明建设情况与村民小组年终目标考核和每户的家庭档案积分挂钩,对先进村组和家庭予以奖励,对落后者和违规行为给予相应惩戒。

“制定和落实乡规民约,关键在人,特别是牵头人。”马庄村特别注重发挥基层组织在乡规民约建设中的牵头作用,村委会、党员干部挑起了文明建设的大梁。

马庄村党委将党建与精神文明创建有机结合,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真情关爱群众、真诚服务群众,用过硬作风示范带动群众、引领乡风民风。

乡规民约要与时俱进。为了与我们这个时代接轨,乡规民约不能总是一成不变,而是要为其输入“新鲜血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真正融入到乡规民约之中。

马庄村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确定每月25日为党员活动日,组织全体党员进行理论学习。

开展“挂牌亮户先锋行”行动,党员家的大门旁挂上“共产党员户”信息公示牌,方便群众联系,接受群众监督。

全体党员常态化参与设施维护、河道管护、绿化养护、垃圾收运等义务劳动,身体健康的党员坚持30年参加每天夜间轮流治安巡防。

组织开展“干部立家规、党员正家风”活动,村两委班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实行“党员联系户”制度,党员向联系户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时调解民事纠纷,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实施党员干部积分制管理,以群众评价为主要依据,每年评选表彰“十佳优秀党员”和优秀村干部,做到“带头人引领一班人、一班人影响一群人、一群人带动全村人”。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风是社会文明的根基,家风相汇成民风,民风相融成国风,家风好则世风正。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离不开良好家风传承。

马庄村自1986年起,对全村农户实行“家庭档案”管理,村民组长对每个家庭遵守村规民约、完成集体任务、参与村内事务和公益活动等方面情况进行打分并记录在档,每月一公布、年底亮总分,作为评选“五好家庭”依据。

2004年起,组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每年表彰“十佳婆婆”,颁发证书、给予奖励。每年评选“好媳妇、好妯娌”,乐团敲锣打鼓把奖状和大红花送到获奖人的娘家去。

每年重阳节,村里集中给70岁以上的老人送蛋糕、办寿宴,举行“晒”幸福活动,看谁家老人被子最干净、最暖和。开展“您养我长大,我陪您变老”活动,将儿女给老人的爱心物品在村“贤孝榜”公布。

组织“最美家庭讲好家风好家训”活动,形成户户争当文明户、人人看齐光荣榜的生动局面。

脱胎于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马庄村的乡规民约,通过制度抑或公约的形式,促使乡民达成共识,逐步树立文明的乡风。垒实的是乡村精神文明的基石,筑起的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厦。

国外乡村振兴经验借鉴

英国

英国乡村地区特色建筑、风土人情能够得到完整保存和延续,得益于该国政府强化乡村地区规划管理,实行城乡一体规划管理模式,严格控制乡村开发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颁布第一个农业法,大力发展种植业,强化对农业耕地的保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乡村居民点规划分类引导。英国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实施“村镇发展规划”,后又转向“结构规划”。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大城市出现拥挤和蔓延现象,居民开始向往回归乡村,“逆城市化”的出现对乡村生活产生很大影响,优美宁静的环境受到了威胁。为此,英国加大对自然景观地区的保护力度,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颁布实施《英格兰和威尔士乡村保护法》,明确通航时间和通航范围,支持公众加入乡村地区建设,建设乡村公园,划定乡村公共通道。

2000年,英国加强乡村发展规划和建设,出台“英格兰乡村发展计划”,加强对土地、水、空气和土壤环境问题的监督管理。2007年,英国执行欧盟《2007-2013乡村发展7年规划》,加强乡村环境保护,大力扶持乡村企业发展,创建有活力和特色的乡村社区。2011年,英国进行机构改革,设立乡村政策办公室,在发展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拥有较宽松的自主决策权。英国以保持乡村活力与可持续性为目标,重视乡村规划和建设,鼓励乡村采取多样化的特色发展模式。

日本

近些年,让乡村重新充满生机和活力,成为日本乡村建设新的内容。目前日本乡村建设主要有以下做法:

一是各地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夯实农业的基础,使农作物生产更有效率,农产品销售得到强化。如为保护耕地和促进生产,采取耕地集约化管理和共同管理;强化本地土特产品的开发、生产和加工;进行销售改革,如开设直销店,提倡本地土特产本地销,推广高速路服务区销售、会员制和邮购等。

二是招揽区外人士来本地旅游、体验生活和定居。如整合本地自然环境、历史遗产、文化遗存、特色饮食和风土人情资源,发展旅游业,吸引游客;灵活开展旅游事业,引导初高中学生来乡村进行修学旅行、合宿,学习和体验农村、农业生活;开展小初中学生到山村和离岛学校“留学”活动;促请从乡村去都市和境外的本地老年退休人士回村养老,招请热爱农业的年轻人和具有农业技能的农业支援者来村定居。

三是加强与医疗、福利、教育等非农事业的合作。在日本农村,“增强乡村活力”等于“增强地区活力”,因此农业与医疗、福利、青少年教育、人才培养的联系得到加强,与这些领域展开合作的在“农”以外发挥作用的农业组织和企业在增加。如农户女性教育;面向青少年的饮食教育;面向年轻父母的烹饪学习;食材和膳食的送货上门;老年人护理服务;地方农协、渔协与消费合作社(生活协同组合)的合作等。

四是引进和灵活运用先进农业科技。如蔬菜等工厂化生产,建立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智能管理和销售终端管理;引进机器人、无人机;灵活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等。

五是有效利用和充分发挥女性的力量。近年日本农村出现了一个新词“农业女子”,与以往相比,在农村和农业领域活跃的女性增加了(农协等社员仍以男性为主)。如女性办企业和获得“农业士”等专业资格的都有增加;政府启动了“女子农业开发项目”“女性农业经营者培养事业”等。

韩国

上世纪60年代,韩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悬殊,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到70年代,韩国为促进乡村发展,掀起了以农村开发为核心的全国发展战略,类似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韩国“新农村建设”的第一阶段,政府设计规划多种工程,用以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生活环境。比如建设乡村公路、桥梁、新农村会馆以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韩国政府为项目实施免费提供钢筋和水泥。先建设哪些项目,也是由当地农民根据当地生产生活情况自己决定。

韩国“新农村建设”的第二阶段,政府实行分类指导的方针。政府首先对乡村进行分类,对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村庄,重点培养人们的“自立”精神,并继续支持村庄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对于农业发展潜力大的村庄,倡导“自助”意识,重点是疏通河道、改良土壤,提高农业生产的基本装备水平,同时合理布局村庄,促进多种经营发展;对于发展基础比较好的村庄,重点是协助其产业发展,比如,农副业、种植业、畜牧业发展等,政府鼓励并支持农民采用机械化等先进生产技术手段,组织集体耕作,以及修建更加完善的生活福利设施。

韩国“新农村建设”的第三阶段,从时间上看已经进入21世纪。其“新农村建设”由初期的政府主导、具有“官办”性质的乡村运动,发展成为完全由民众参与的民间社会运动。在这一阶段,人们开始致力于促进民主法制建设、社会道德建设、集体意识教育等方面。

猜你喜欢
乡贤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南安乡贤再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