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文丽
农产品价格的稳定运行事关改革发展大局,价格波动直接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山东是农业大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产品价格体制改革和价格调控取得巨大成就,顺利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形成了以市场为主导、调控为辅的农产品价格机制,并在保障产品供给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实现了农产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是以农补工、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为尽快发展工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封闭式统购统销机制下,农产品价格长期稳定并偏低。改革开放后,随着价格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产品价格涨幅加快。1978到2017年,山东农产品价格累计上涨9.4倍,年均上涨5.9%。
四十年来,山东农产品价格经历了几次较大波动,分别发生在 1979~1980年 、1987~1990年、1993年~1996年以及2009~2011年,年际最高涨幅分别为29.1%、25.8%、48.7%和 18.8%。受1997年金融危机影响,1997~2000年农产品价格经历了最严重的下滑,价格同比分别下降8.6%、9.2%、13.0%、9.2%,2000年农产品价格比1996年下跌34.4%,之后直到2007年才恢复到1997年的水平。
以2002年为分界点,前后两个阶段价格波动呈现不同特征。从价格波动幅度看,2002年以后的波动幅度明显小于2002年以前。2002年之前,年均波动幅度为9.9%,2002年之后,年均波动幅度为5.6%。在改革开放初期,政策改革力度大,农产品价格起伏较大,年际间波动最大的是1993~1994年,幅度为34.0%,而2002年之后,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理顺,政府减少了对价格的直接干预,以调控为主,同时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产品供给能力大幅增强,农产品市场更稳定,价格波动比前期更温和。年际波动最大的是2009~2010年,波动幅度为17.4%。
从价格波动频率来看,2002年以后,农产品价格波动周期比前期明显缩短,波动更加频繁。2002年以前,相邻波峰间隔时间分别为9年、6年、7年;而2002年之后,相邻波峰间隔时间一般为3年。这是因为,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随着农产品市场逐渐趋于成熟稳定和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价格变动更符合市场规律,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更大,且波动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到国际价格市场。
改革开放进程中,政策因素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改革初期,价格制度改革带来了三次农产品价格的较大波动。1979年,为改善农产品价格长期偏低的现状、调整工农业产出结构,国家将粮食统购价格提高20%,超购加价由在原统购价基础上加30%,调整为加50%。1979年山东农产品总体收购价格比上年上涨29.1%,其中,小麦、玉米、薯干、花生、肥猪、鸡蛋价格分别上涨22.4%、22.1%、22.1%、26.3%、29.7%和26.7%。1985年,改革迈出重大步伐,中共中央颁布《关于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了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引起1987~1989年价格的较大波动,山东农产品收购价格分别上涨8.9%、25.8%和12.4%。到1989年,粮食、经济作物、畜禽产品价格分别是1985年的1.9、1.4和1.7倍。1994年,农产品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粮食定购实行“保量放价”,山东粮食价格比1993年上涨52.0%。三次重大改革取得突出成绩,工农业剪刀差不断缩小,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由计划走向市场。从此,市场供求关系成为决定价格的最主要因素。
进入21世纪,在全面放开农产品价格的基础上,为稳定市场粮价、保护农民利益,以临时收储和托市收购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价格调控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国家分别于2004、2006年起对稻谷和小麦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07年起,先后对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实施临时收储。2007年,山东小麦和玉米生产者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9.6%和17.5%。
近几年,随着形势的变化,粮棉等主要农产品国内外价差扩大、国储库存压力增加,托市政策也作出相应调整,引起了相关农产品价格的下跌。2014年,取消了棉花和大豆的临时收储政策,改为目标价格补贴,2015年山东棉花和大豆生产者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12.9%和4.3%;2016年,取消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新机制,同年山东玉米生产者价格下降17.7%。
农产品生产成本主要包括人工成本、土地成本和生产资料成本。四十年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使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增加,家庭用工折价和农业雇工费用上升。同时,工业用地价格大幅上涨带动农村地价上涨。目前,山东每亩耕地流转价格达1000元左右。另外,原油、天然气等上游原材料的价格上涨推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017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1978年上涨5.9倍。生产成本上升推动农产品价格刚性上涨。
改革开放后,居民食品消费需求和工业用粮需求都显著增长,首先,人口增长直接带来农产品需求总量的增长。1978年,山东总人口数为7160万,2016年增至9947万。其次,四十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由温饱到小康,消费结构升级,大幅拉动了农产品需求。从供给端看,人均耕地面积的缩减制约了产品供给的增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生产技术提高带来的红利。1978年山东人均耕地面积为0.102公顷,2015年降至0.077公顷。供需因素的作用是农产品价格长期上涨的原因之一。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多数农产品价格波动也是由产品供需关系决定的,特别是蔬菜、生猪、鸡蛋等鲜活农产品,每逢春节、中秋等节日,居民需求增长,价格会相应上涨,而需求淡季则价格下跌。再比如活猪价格,2000年以来经历了明显的四个波动周期,主要影响因素就是产能变化,价格上涨时产能扩张,致使供应增加,价格随之下跌,跌至成本线后缩减产能,供应量减少,价格又会回升。
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产品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际价格波动对国内价格的传导作用也日趋明显。近十余年来,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趋势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2006年,国际农产品价格出现上涨趋势,2007年大幅上涨,于2008年达到峰值,随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价格大幅下跌,随着经济逐渐复苏,又于2011年出现峰值,之后农产品价格相对平稳。国内农产品价格也呈现相似波动轨迹。
不同农产品受国际价格影响的程度取决于对外依存度、贸易开放程度等。我国大豆、棉花是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农产品。如大豆,1996年取消进口配额,放开大豆市场,其进口量逐年攀升,2017年我国大豆累计进口量达8000多万吨,占总需求量的80%以上。国内大豆价格主要取决于国际价格,且价格传导速度很快。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但由于有效供给没能很好地适应需求变化,出现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现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直接促进了消费需求升级,主要诉求由吃得饱转变为吃得好、吃得安全,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而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仍然存在,优质产品供不应求、普通产品乏人问津的场面经常出现。如山东马家沟芹菜、仁风富硒西瓜、沾化2号冬枣等农产品质优价高,而普通蔬菜和瓜果丰年价格通常大跌,农民收益降低甚至出现亏损。这些都是结构性供需矛盾的表现。
目前在山东农村,自耕农仍占很大比重。传统生产结构劣势在于,生产效率低下,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不足,小农结构不能灵活应对市场消费结构的迅速转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主要农产品如大豆、棉花,无法抵御国际产品带来的冲击,大量依赖进口,国内生产不断萎缩。
家庭分散经营使多数农业生产者对市场行情缺乏正确的把握,生产决策往往具有盲目性和趋同性,易造成产品总产量大上大下,同时在销售环节缺乏定价话语权,加上近几年游资进入农产品市场,投机囤积和抛售行为屡见不鲜,造成很多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丰年产品滞销,农户损失巨大。
虽然市场机制在农产品市场运行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但由于农产品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市场波动风险大,政府进行合理的市场调控是十分必要的。在保证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市场波动可控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应继续完善大宗农产品的储存和供给保障机制,根据农产品生产能力和自然天气灾害、病虫害等突发不确定因素导致的供需情况变化,及时调整市场总供应。对不同农产品探索针对性调控措施,强化政策调控的指向性和调控效率。加大日常农产品市场管理力度,防止人为囤积炒作和恶意压价、抬价等不良现象,维护好市场供应秩序。
要提升总体生产效益,规模化、现代化是根本出路。应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培养专业人才,尽快推进标准化和规模化种养殖,促进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农业规模化将改善小生产对大流通的现状,合理计划每年的种植面积,形成产销对接链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另一方面,应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区域品牌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加大各环节质量管控力度,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生产综合效益,使农民分享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
针对结构性供需矛盾,要提升农产品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首先要完善价格监测与预警制度。整合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的资源,实行数据共享,进行生产监测,密切关注价格走势和市场信息,统筹把握市场发展规律,及时释放市场信号,规避风险。二是要加强引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宣传报道,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防止出现涨价一哄而上、跌价一哄而下的盲目行为。发展提供农业信息的基层载体,满足农户对市场信息、资源信息等内容的需要,并提供必要的培训,让真正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受益。
随着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价格波动风险也在增大,且当前很多自然风险仍不可控,使农户蒙受损失。应为农产品寻求通畅的风险疏导渠道。可探索利用金融手段寻求规避风险的方法,如“保险+期货”模式,通过农户向保险公司投保、保险公司向期货公司转移一部分风险的方式,将原本由农户自身承担的价格风险,分散到农户、保险公司、期货公司三方承担,缓解农民受到的农产品价格波动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