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会长 齐晓斋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商业在流通体制、市场体系、企业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业态和经营方式、商业经济结构、商业企业组织形式,以及商业设施建设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计划经济时期,上海居民消费最多时曾经有100多种票证,到1993年上海取消了粮票、油票这最后两张消费票证,表明告别“短缺”,逐渐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商业在流通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
全国第一家商业股份公司(1987年豫园商城成立)、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餐饮公司(肯德基外滩店1989年11月开业)、全国第一家连锁超市(1991年9月联华超市开出第一家)、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商业零售企业(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上海第一八佰伴)、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宾馆(1986年扬子江大酒店成立)。
1984年成立新亚集团,1988年市供销社回归企业集团,1992年撤销水产局,组建水产集团;1994年撤销市商业二局,组建各个集团公司;1995年撤销市商业一局,组建一百、华联、友谊三大集团;1996年财贸办更名为商业委员会;2003年成立新经委;2008年组建市商务委,内外贸全面融合。
改革开放前上海主要商业街是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豫园商场“3街1场”,现在已经形成了市级商业中心、地区级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区的“3+1”布局体系。
2017年初全市商场店铺面积为7472万平方米,比1978年末的228万平方米增长了31倍。
2016年一年新增加商场面积699万平方米,就是改革开放前全市商场面积的3倍多。
按常住人口计算,2017年末全市人均商业营业建筑面积为3.1平方米,比1978年末的0.21平方米增长了13倍多。
1978年上海批发零售、餐饮业增加值占全市增加值的8.5%,2016年上升到16.1%。商业经济贡献度大大提高。
2017年上海全市社零额比1978年增长218倍,平均年递增15%。现在二三个购物中心的营业额就超过了1978年全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上海商业大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2017年初全市商业从业人员291万人,比1978年的40万人增加了251万人。
党的十九大将引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和新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海商业如何迎接、对接这个目标?全面小康的消费将发生哪些变化,消费升级对零售业又有怎样的影响?
在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智慧零售、新零售应运而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商务部提出,零售业转型发展最首要、最根本的方向是要回归零售本质,坚持零售的根本发展规律。作为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商业,要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紧紧围绕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以商品和服务为主要内容,主动适应消费升级需要、把握技术进步机遇,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商品和满意的服务。
新技术发展,电脑、智能手机拥有和使用的逐渐普及,人工智能的发展,促进新兴零售与新兴支付方式发展,为新零售创造了技术环境。
智慧零售、新零售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新动能推进零售商业转型。实行线上线下优势互补、强强融合,研究新消费,采用新技术,运用新模式,创造新业态,开拓新市场。
最近一年多来,上海已经涌现出一大批“生鲜超市+餐饮+线上+实体”店、无人店、无人餐厅、无人售货机系列。
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体商业亟需加快转型创新。智慧零售、新零售的快速兴起,将产生鲶鱼效应,增加了传统零售的危机意识,促使传统零售加快创新、转型。
无人店大部分还处于探索阶段,消费者对新业态的适应也得有个过程。
零售业要持续发展,最根本的还是需要依靠商品和服务来吸引源源不断的“回头客”。有没有吸引人的新品类?有没有比传统实体店做得更好的服务?还需要在体验方面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