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可疑小肠肿瘤患者共68例影像学检查资料,分别行CT小肠造影和多模态MR小肠口服造影检查,并以手术病理活检作为金标准,比较CT小肠造影和多模态MR小肠口服造影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探讨多模态MR小肠口服造影法用于小肠肿瘤诊断临床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可疑小肠肿瘤患者共68例影像学检查资料,分别行CT小肠造影和多模态MR小肠口服造影检查,排除合并消化道出血、小肠造影禁忌证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38例,年龄为44~73岁,平均年龄为(57.33±6.75)岁。
全部患者均常规禁饮、禁食12 h,并在检查前12 h内进行碘过敏试验和呼吸训练;CT小肠造影采用东芝Aquilion 300型 螺旋CT扫描仪,扫描范围自隔顶至耻骨联合下缘,管电压、管电流、螺距及层厚分别设置为120 kV、180 mA、0. 986∶1、1.2 mm;MR小肠口服造影采用西门子Verio3.0T MR扫描仪,分别在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可变容积加速肝脏采集(LAVAFLEX)、真正稳态自由进动电影成像(FIESTA-Cine)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模式下进行扫描,时间在20 min内[1]。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小肠造影诊断小肠肿瘤和非肿瘤例数分别为50例、18例;多模态MR小肠造影诊断肿瘤和非肿瘤例数分别为52例、16例;手术病理活检确诊肿瘤和非肿瘤例数分别为53例、15例;CT小肠造影诊断小肠肿瘤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34%(50/53),95.59%(65/68);多模态MR小肠口服造影诊断小肠肿瘤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11%(52/53),98.53%(67/68);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诊断小肠肿瘤灵敏度和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小肠造影和多模态MR小肠口服造影诊断小肠肿瘤灵敏度和特异度比较
小肠肠管解剖形态冗长迂曲且相互重叠,同时小肠还不断作蠕动运动,因此小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是临床医生和影像科医师面临难题之一。小肠肿瘤占胃肠道肿瘤总数4%~6%,患者早期无特异性症状没有特异性,多见腹痛腹泻、呕吐等,仅部分可触及腹部肿块,早期诊断难度较大[2-3]。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发展,包括CT和MR小肠造影在内多种检查方式开始被应用于小肠肿瘤影像学诊断;CT和MR检查具有操作简单,成像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较高及同时提供小肠腔内、肠壁及腔外的信息的特点[4-5]。
CT小肠造影用时较短,仅需12 s即可自腹部扫描至盆腔,且费用低廉;同时其可通过薄层扫描提高空间分辨率[6-7]。而MR小肠造影较CT扫描则软组织对比度方面具有优势,通过静脉滴注鳌合物后能够提高病灶检出率和定性[8];已有报道提示[9-10],小肠血管瘤患者MR造影下T2加权呈明显高信号影,而脂肪瘤或含脂肪成分肿瘤则表现为T2加权下明显高信号影;同时MR小肠造影检查过程中无电离辐射,适用人群明显增加,包括孕妇、儿童及需要反复检查者安全性更高[11]。
本研究中CT造影漏诊空肠近段间质瘤1例,而其各序列在MR图像上的病灶显示清晰;当病灶呈等密度或肠腔充盈程度不佳或使用高密度对比剂充盈肠腔时,小肠病灶在CT图像上很难被发现;笔者发现该空肠近段间质瘤患者病灶呈类圆形水样密度,在CT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静脉期中均无强化,医师极易将其与邻近充盈的空肠肠管混淆。而小肠间质瘤在MR图像上的信号不均匀,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肿块影,大多边界清晰,TIWI呈较低信号或等信号,TIWl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本次研究结果中,小肠造影诊断小肠肿瘤和非肿瘤例数分别为50例、18例;多模态MR小肠造影诊断肿瘤和非肿瘤例数分别为52例、16例;手术病理活检确诊肿瘤和非肿瘤例数分别为53例、15例;CT小肠造影诊断小肠肿瘤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34%(50/53),95.59%(65/68);多模态MR小肠口服造影诊断小肠肿瘤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11%(52/53),98.53%(67/68);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诊断小肠肿瘤灵敏度和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多模态MR小肠口服造影法用于小肠肿瘤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与CT小肠造影相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并与以往报道结果相符[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