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好发于中老年人群,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具有预后差、病残率高、发生率高等特点,早期常选用支具、卧床休息、运动、钙剂、止痛剂等保守治疗,虽能够保证无创性,但预后效果较差,不利于推广,对此还需广泛推广手术治疗[1-3]。传统的手术治疗虽能够恢复骨折端,但具有二次手术风险、增加机体疼痛感、创伤性大等缺陷。而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经皮椎体成形术开始广泛用于临床,其属于一种新型手术方案,能够尽早恢复椎体高度及胸腰椎功能,目前常用于治疗外伤、骨质疏松症、椎体肿瘤患者中[4-6]。而本文旨在探索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实施不同治疗方式的价值性,如下文报道。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5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进行分组,将其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9例)。
入选标准:(1)患者均无神经根受损、脊髓压迫征象等症状;(2)患者经CT、MRI、X线检查,确诊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3)患者累及1个椎体,且压缩高度不超过正常高度的1/2;(4)本研究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1)排除存在手术禁忌证患者;(2)排除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3)排除存在抵触情绪患者。
观察组28例患者中,8例为男性,20例为女性,年龄为42~79岁,平均年龄(61.75±4.12)岁,骨折类型:10例为T12~L2骨折,18例为T11~L4骨折。对照组29例患者中,8例为男性,21例为女性,年龄为41~80岁,平均年龄(61.29±4.35)岁,骨折类型:12例为T12~L2骨折,17例为T11~L4骨折。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首先在体表标记伤椎节段,采用腰背部过伸复位,复位后放置矫形复位软垫,并在改变体位时,将棉被和棉垫放置在胸部前方,从而保持脊柱过伸位。在完成3~5天矫形复位后,还需展开腰背肌功能锻炼,且给予患者硬床板休息,并将腰部拱上,以五点支撑法拱腰,保持5~10秒姿势,同时在耐受力下,增加练习次数,对于疼痛明显患者,还需给予非甾体类镇痛药物治疗,从而尽早恢复伤椎高度,且增加日常训练,降低机体疼痛感[7-8]。
观察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首先让患者取俯卧位,C臂机透视下确定靶椎双侧椎弓根位置,标记记号后,常规消毒,铺巾,于靶椎双侧椎弓根投影位置外侧1,5 cm处给予利多卡因局麻,直达关节突骨膜,于靶椎双侧椎弓根投影位置外侧1,5 cm处用尖刀切开0,5 cm皮肤,以穿刺套管针在C臂机透视下到达靶椎双侧椎弓根进针点,轻轻锤击,进入靶椎后壁约2~3 mm,且在透视机下观察椎体情况,正位透视针尖抵至椎弓根投影内缘,随后确定入针方向,插入导针,拔出穿刺针套管,更换扩张套管,建立工作通道,用环钻钻至椎体前1/3,然后引入球囊,注入显影碘海醇,扩张球囊,最佳位置为椎体前3/4处,并对压缩椎体进行撑开、扩张,密切观察上下椎板有无破裂现象。完成扩张后,需调配骨水泥,至成团前期注入椎体内,正常情况下,腰椎注射量为4~6 ml,胸椎注射量为3~4 ml,直至骨水泥填充满意后,方可停止,在骨水泥凝固时,还需旋转导管,且分离拔除注射装置,在伤口处覆盖敷料,加强生命体征监护 。
对比两组前缘高度、中线高度、后缘高度、Cobb角、VAS评分[9]。
VAS评分:主要用于评估患者治疗后的疼痛情况,可通过评估患者面色表情和主诉等,了解患者当前疼痛程度,分数越高代表疼痛感越强,总分为10分。0分代表无疼痛感,10分代表疼痛感强烈。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缘高度、Cobb角、VAS评分、前缘高度、中线高度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示。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VAS评分(±s,分)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VAS评分(±s,分)
组别 例数(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8 5.95±1.84 0.39±0.14对照组 29 5.56±1.28 2.87±0.32 t值 - 0.931 7 2.336 8 P值 - >0.05 <0.05
观察组患者的前缘高度、中线高度、后缘高度、Cobb角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所示。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可随着社会进步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好发于老年人群,属于临床多发病,早期主要表现为生活难以自理、疼痛感强、活动功能受限、剧烈腰背疼痛等,早期由于技术有限,常运用常规保守治疗,虽能够减轻机体创伤性,但预后效果不佳,且需长期卧床休息(部分患者难以做到绝对卧床),可诱发压疮、坠积性肺炎、深静脉血栓、心脑血管意外等可能,对此还需加强手术治疗[10-1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椎体功能恢复情况(±s)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椎体功能恢复情况(±s)
观察组(n=28) 治疗前 45.96±5.23 18.22±1.65 10.18±1.35 11.19±1.19治疗后 38.15±2.11 23.12±5.37 14.86±2.67 14.15±2.97对照组(n=29) 治疗前 45.28±5.41 18.16±1.11 10.26±1.46 11.52±1.54治疗后 42.19±3.62 20.65±1.18 12.38±1.84 12.18±1.08治疗后 t值 5.102 0 2.418 0 4.095 7 3.350 8 P值 <0.05 <0.05 <0.05 <0.05
经皮椎体成形术能够改善椎体畸形情况,降低机体疼痛感,固定椎体稳定性,通过经皮穿刺,能够纠正患者凸畸形现象,降低椎体内压力,扩张气囊,进而减轻机体不适感和疼痛感,保证手术的微创性和安全性,从而改善患者病情,且更符合患者生理性,配合一定量的骨水泥注入,能够促进椎体复原,矫正受损脊椎。分析本次结果,可发现治疗后,观察组前缘高度、中线高度、后缘高度、Cobb角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经皮椎体成形术能够发挥安全性高、创伤小、疗效高、手术风险小、简便等优势,可恢复压缩椎体的高度,缩短组织在外暴露时间和手术时间,从而可降低后期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病情恢复。
分析本次研究,有1例出现骨水泥渗漏并发症,对此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术中在注入骨水泥时,需注意骨水泥注射时机及注射量:注射过早,会引起骨水泥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肺栓塞,严重危及生命;注射过晚,骨水泥硬化,难以填充进入椎体,导致骨水泥量过少引起椎体再骨折;注射量过多引起渗漏的危险,若进入椎管,则会压迫硬脊膜及神经根,引起相应症状,严重会引起截瘫;注射量过少引起椎体再骨折,宜向患者交代手术风险,在术前做好详细的解释工作,取得患者配合;(2)为了保证手术成功率,还需保证合适的体位,且避免脊柱的扭曲,有研究表明,错误的体位摆放,容易导致穿刺针进入时有阻塞感。
综上所述,经皮椎体成形术能够提高疗效,减轻疼痛,恢复并维持椎体高度,利用价值较高,用于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中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