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然(上海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444)
物流金融从广义上讲,所谓物流金融是指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以流动商品仓储为基础,涵盖中小企业信用整合与再造、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的综合性服务。
物流金融融资运作的基本原理是:生产经营企业先以其采购的原材料或产成品作为质押物或反担保品存入第三方物流企业开设的物流仓库,并据此获得协作银行的贷款,然后在其后续生产经营过程中或质押产品销售过程中分阶段还款。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质押物品的保管、价值评估、去向监管,信用担保等服务,从而架起银企间资金融通的桥梁[1]。
2.1.1 静态质押模式
静态质押是仓单质押的基本模式,指借款企业将商品质押给银行,存放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下的仓库,物流企业代为银行占有和监管质押商品,再向银行出具质押物仓单或者清单,银行据此向借款企业发放贷款。
2.1.2 动态质押模式
动态质押是在静态质押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物流金融方式,其运作模式与静态质押模式类似,区别在于动态质押事先确定质押商品的最低要求值,在质押期间对于超过最低要求值的部分可自由存入或提取,并允许质押物按照约定方式置换、流动。这种模式可以使生产企业抓住市场销售的有利时机,及时将旧的质押物出售获取利润。
2.1.3 异地质押模式
异地质押模式是在静态质押模式的基础上,对于质押货品储存仓库位置的一种拓展。物流企业的网点都是有限的,而客户的业务则可能遍及全国各地,所以网点的缺乏会使客户企业仓单质押融资产生不便,也会造成客户资源的流失,这需要物流企业对其它仓库进行整合。物流企业根据客户不同,或利用其仓储网络,或整合社会仓库资源,甚至是客户自身的仓库,就近进行质押监管,这样既方便了客户进行生产销售,又极大降低了客户的成本,从而可以为物流企业赢取更多的业务和客户。
保兑仓又称买方信贷,即银行在借款企业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后以开承兑汇票等形式,指定收票人为供货方,供货方在收到银行承兑汇票后以银行为收货人,按银行指定的仓库发货,货到仓库后转为仓单质押[2]。这一过程中,供货方承担回购义务。
统一授信就是银行把贷款额度直接授权给物流企业,再由物流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和条件进行质押贷款和最终结算。物流企业按企业信用担保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向借款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并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借款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银行则基本上不参与质押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
仓单质押模式是最为基础的物流金融模式,在这种最基本的模式之中也存在着风险因素。其中最大的风险因素是货物的购买方拒付。原因包括进口地货物的市场行情发生了变化,货物价格下跌或者金融汇率波动使产品贬值,买方企业资信不可靠,等等。买方最大的担心则来源于质押货物的状况,如货物质量、数量等。同时物流企业对于货物不当的保管方式、不良的保管状态也可能导致买方选择拒付。
保兑仓模式中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卖方企业可能会违反合同。如,货物质量、数量或规格不符合合同要求,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同时,物流企业可能缺乏专业知识,不能保证能够准确辨别货物的质量好坏,银行也更不可能对货物进行细致检查和了解[3]。在这种情况下货物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买方企业的风险增加。对于卖方企业来说,这种模式中也存在着问题,如在货物运送至物流公司后,检测发现数量、质量与规格等不能满足合同要求,从而导致银行拒付;买方企业亦可能恶意添加苛刻条款,或者在合同中设置陷阱,使卖方企业无法获得银行支付;买方企业伪造承兑汇票,或者与银行中的工作人员串通开出承兑汇票以骗取货物等。另外一种可能是,供方企业有可能串通物流企业,伪造单据,欺诈银行与买方企业。银行在此系统中也存在着风险,风险来自于买方企业拒付。买方濒临破产,无力偿还款项,或者因市场或者汇率等状况产生变化而拒付;或者卖方与买方合谋欺骗银行。而对于物流企业而言,可能在货物评估入库中发生错漏,导致数量问题;不熟悉货物性质,货物存放出现问题,导致货物贬值、变质、损坏,等等,从而负有赔偿责任。
银行通过评价物流企业的规模大小、资产负债、经营状况、信用等指标,以及管理和抗风险的能力,对物流企业授予一定的信用额度,使物流企业可以直接使用这些授信额度向制造商或销售商提供更加灵活的融资业务。在这种模式中,对于银行来说,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物流企业的资产、经营状况等的造假,以及对于物流行业的不熟悉而导致的错误评估。而物流企业存在着同样的风险,对于金融法律法规的不了解,可能会有一些企业在合约书上钻空子或设置恶意条款,从而利益受损[4]。而自身主业的熟悉程度也是影响风险的因素之一。由于贷款前的审查过程需要物流企业进行,对于企业资质、信用的审查价值评估系统不完善或评估技术水平不高,对货物质量、价值的判断也会影响风险大小。此外,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造成信息不完整、质物市场价格的波动也会影响物流企业风险。
大数据指的是对于对象的海量数据提取,并通过与以往少量数据不同的独特的处理方式,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剖析数据的结构与潜在内涵,从而生成更有价值的数据。相比以往的随机抽样法处理数据,大数据处理方式具有“volumn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低价值密度”、“veracity真实性”五大特点。将大数据与物流金融结合,是物流金融发展的突破点,大数据思维与大数据的处理方式,将物流金融的未来带来改变。
通过建立智能仓库,对货物、车队、出入库过程等进行全方位、全时段、全过程的监控,获取大量、真实、连续的数据。这样,物流金融业务的各方均可以在公开平台上对质押物进行实时监控,在无需派驻人员的情况下,随时获取准确真实的信息。货物的出入库、合同的改动、质押率、预警指标等相关信息,将自动推送给各方人员,同时获取第一手信息,避免在沟通过程中的误解与扭曲;实时了解货物状态,实现信息的全程透明、共享和及时传递。只有做到了监管全程的信息化才能保证融资担保物的安全、质物监管可靠性、质押率水平的安全性,促使物流金融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大数据相对于以往方式的优势在于全面、实时、完整的数据。在对于货物的管理中,丰富的数据有利于保障银行和核心企业、上下游众多中小企业、物流企业等供应链上各方的利益[5]。通过对物流过程中资金流情况、货位情况、监管执行情况、仓单数目与内容、货物市场价值的实时监控,保证信息及时传递,使得各方能够更好地对货物进行管理。
另一方面,金融活动中所存在的信用评估也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在大数据时代,企业的每一项数据都可以被详细的记录。只要需要,企业可以记录生产活动信息、物流活动信息、仓储数据、信用记录、销售信息等。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建立起更可信、更准确的贷款企业的经营状况模型与信用资质模型。同时,大数据强调数据连续性的特征,也保证了企业更难以造假,相比抽样调查安全性更好。利用这种优秀的管理和评估体系,可以最大化地使物流金融业务扩大开来。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信息在物流金融系统中的流动越发顺畅,系统中各方信息的不对称性被迅速缩小。大数据在扩大银企合作,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提高银行资金使用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数据的五大特点恰与物流金融的整体性、连续性、真实性的要求相匹配。在未来,大数据将于互联网等等新兴技术一起,建立一个更加紧密,同时也更加平等的物流金融体系。克服长久以来物流金融自身一直存在着的缺点,促进物流业的健康持久繁荣发展。
[1]陈平,张宗成.刍议物流金融运作模式[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6):74-75.
[2]夏露,李严锋.物流金融创新助力供应链和谐发展[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35(5):11-14.
[3]邹裔忠,邓焱竺.“互联网+”时代物流金融的新特点和新模式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1):110-113.
[4]吴春平.大数据时代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策略[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3):106-107.
[5]赵威.大数据驱动的物流金融新生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7(2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