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环翠国际中学 王令壮
利用学案教学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我们数学组开展学案教学时,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学习,学案主要呈现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的教学内容,下面结合自身的课堂实践,谈一谈操作体会。
最开始我们就是在学案上把课本中的问题直接呈现出来,让学生们自己通过阅读课本寻找问题的答案,但这样做以后,我们发现教材的示范性较弱,问题提得较大,学生自学比较困难,往往学生阅读教材以后,不知道到底应该学什么,感到十分茫然,特别是数学学困生更是如此。
我们的对策是:对教材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化,降低知识的难度要求,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使得同学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按着老师设计的问题去走,这样做就好像在行程中有了路标的指引,学生比较明确应该做什么,另外,问题的设计降低了难度,不像教材中提得那么大,有利于学生理解。
最初我们只是考虑到课本中已有的一些难点问题,所以设计学案时也就把目标停留在解决了课本难点就可以了。在课堂中,尤其是数学课堂上经常会有新的问题生成,课堂要想不断有动态生成的精彩,就需要有高质量的预设。另外,动态生成的课堂必须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课堂,所以又有了一个新的问题: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如何把握课中和课后的知识生成?
我们的解决办法是:一是要进行课前知识预设,我认为是明确5个问题:①这节课我要教什么。②通过这节课,我要求学生达到怎样的目标。③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提供什么材料。④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什么方法。⑤在每一个环节里,我怎么提问,期望学生怎么回答。这也许是几个老掉牙的问题,但这是进行充分预设的前提。二是善于倾听,留足生成时间,不论问题价值如何,都是学生个体生命的一次展示,都是最美的,要认真倾听他们的观点,而在倾听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发现他们观点的创意,并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点评。
(1)典型例题环节
比较简单的例题,先让学生阅读例题并自我解答,稍有难度的例题,让学生在小组范围内讨论解决,也可以在学案上出示简单的分析、提示,先思考、尝试,再请小组长进行展示交流。
(2)变式训练环节
第一种大多数是对基本概念、性质、定理的理解,或者仿照例题依葫芦画瓢的题目,属于同类变式,强调基本概念的理解、技能形成的训练,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这里就采用小组互查的方式进行验收,然后由老师抽查学困生回答或展示解题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矫正,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原因。必要时教师要准备预案题目,对于错误比较多的题目要进行矫正后的强化训练,力求绝大多数同学过关。第二种大多数属于逆向变式和侧向变式的训练题目,思维难度更大,方法更灵活,技巧性更强的题目,就是我们的课外拓展环节,解决方式在后面会说到。
在最开始的自主学习中,学生不会自学,对于查找到的知识点不知道落笔去写,使得一节课下来学案空空,完全还是老师提出的问题,使得该落实的知识步骤没有得到很好的巩固。
我们的对策是:教给活动方法,进行“技术”指导。一开始,我引导学生看懂学案,教会该怎样完成学案。为了让指导更明确,我针对活动的各环节,从自学、合作、展示、反馈四个方面提出“学案导学”模式的操作要求及操作方法,编印成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时有据可依。
“学案导学”模式中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学习小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必不可少,最开始我们把合作的内容和自主学习的内容分得很开,自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能沟通,完全独立,而对于需要合作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下子就抛给学生,四人马上开始,但不久我就发现了这种做法的弊端:活动中容易出现“一言堂”的现象,在一个小组中,小组长成了权威,而其他组员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完全是听从组长的思维和结论,缺少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这就和听老师一言堂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角色变了,由老师讲变成了学生讲。
我们的对策是:对于需要合作解决的问题,也要先进行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后再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共享,达成共识,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小组长要把握好,每个人都要发言,发表看法后再组织最后结论的归纳总结。
我认为这里的“强度”应指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驱动力的强弱,而非训练的量和度。但最初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既想达成对课本基本训练的完成,又要对学生进行难度上的提升,这样操作起来发现了一个最大的问题:课堂时间不够,而且简单的题目有些同学不会,老师还是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讲解,而有难度的问题又不能得到大面积的落实。
所以我们这样面对并编写学案:对于简单的题目,在独立完成后采用小组互查的方式,老师不参与,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进行自我矫正,而把难度较大的问题设置成课外拓展,时间允许我们就在课内采用交流展示的方式完成,没有时间,就生成为课后的分层作业。
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我坚信,“学案导学”模式中所倡导的是符合新的教育教学观点的,它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去实践、去发现。我相信也坚持,只要充分发挥学生充满智慧的潜能,就能提高课堂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