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珍 天津市北辰区实验中学
当前,信息技术在高速发展,在未来社会中,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将是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信息技术教师有责任引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信息工具实践,将这些能力内化成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一生的信息素养品质”。因此,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笔者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着力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笔者根据多年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经验,围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梳理和归纳出组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几种策略。
动力源于目标,目标决定于视野和胸怀。要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必须拓展学生的眼界,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进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笔者依据学生思维特点和“最近发展区”理论,适时、适度地扩展学生的眼界和胸怀,激活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动机,搭建以生为本的自主学习平台。
“用公式和函数统计数据”是2004年中国地图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下册的内容。这是在七年级学生基本掌握了工作表原始数据的建立、表格的美化与应用之后的学习内容,是学生体验Excel强大功能和使用价值的内容,在Excel整章的学习过程中既是重点,又是后面图表学习的重要基础。
信息技术课堂的时间和学生在课堂上能接受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应通过教学设计展示信息技术广阔的用武之地,让学生体验感悟信息技术无穷的魅力。这节课如果仅仅是教会学生公式的使用方法和简单的函数计算两项操作,那么学生的眼界只会停留在这两项操作上,不会想到Excel还能用来做什么,也更不会产生继续自主学习的愿望。为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中遵循“小课程、大体验”的思路,所有的设计都是运用Excel自身的功能:学习要求——Excel中文本框的插入;目标对照——Excel中图片的插入;文字帮助——Excel的批注功能;录像帮助——Excel中视频的插入;自评成绩单——Excel函数的运用;小组成绩单——Excel工作薄之间数据的调用。这些既不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不是今后教学中将要涉及的内容。学生虽然现在没有掌握这些技能,却真切感受到了Excel的强大功能,他们的眼界在学习过程中开阔了,这种体验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种潜在的动力。
在每次信息技术课上,笔者都会在讲授新课之前给学生留出5分钟时间,我们将其命名为“魅力讲师时间”。在这5分钟内,会有从小组中选出的一位学生担任主讲人,给包括教师在内的全体学生讲授自己准备的课程。
首先讲师介绍讲授课程的主题及内容。主题是由学生自己选定的,可以是教师授课内容的延伸与扩展,也可以是介绍学生自己喜欢的书籍、电影、游戏等,甚至可以是学生的才艺展示。展示的内容也是由学生自己准备的,学生可以制作PPT课件,可以引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学生可以将课程内容与课件与教师先进行沟通,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修改意见。
接下来就是讲师的展示。学生在授课时,可以行使教师的权利,就授课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此时教师要给展示的讲师进行录像,展示完成后要请几位学生对讲师的讲解提出优点和成长点。下课后,教师要给讲师拍一张头像,美化后将照片打印并展示在教室的展览板上。
一系列的举措使每一位讲师对自己的5分钟都格外珍视,从选题、准备材料、制作课件,到课上展示,各个环节学生都十分精心,而且在一次次的展示中,讲师也从开始的不自然、羞涩到后来慢慢找到了自信,真有了点教师的“范”。
梅同学是七年级三班的一位普通男生,在信息技术课上,他经常出现接下茬的情况,有时他在课上问的问题简直离题很远。当轮到他们组展示的时候,他主动要求进行展示,在准备的一周时间里,他没有和笔者交流他要展示的内容。
上课了,只见他从容地走到台前,但他没有准备任何材料,他说要给大家介绍一些生物知识。开始录像了,他给大家介绍了屎壳郎为什么要推粪球的生物知识,讲解后同学们给他提出了不少成长点,有的说他说话时再清楚些更好,有的说他讲解时把两只手一直缩在衣袖里……最后,笔者还是更多地表扬了他,表扬他的主动展示,表扬他的另辟蹊径,表扬他的博学,同时期待他在下次展示的时候能给大家带来更多图片或视频资料,让讲解更加丰富多彩。等他自己看那段录像的时候,他没说什么,可是在后来的几节课上,笔者发现他的离谱话少了,完成操作任务时还能主动帮助其他同学。笔者想他站在讲台的那短短5分钟,一定让他感受到很多不一样的心情,也许他体会到了同学们对他的关注,体会到了老师的期待,感受到了当老师的感觉,总之这5分钟让他改变了一些。
一个学期里,笔者所任教的七年级三班和五班一共有35人次参加了展示活动,看到学生精心制作的课件,和那一张张在展示时呈现出的时而严肃时而诙谐还稍显稚嫩的脸,再看到学生的进步的时候,笔者从内心感受到的是一种成功的喜悦,因为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学生得到了精彩绽放的5分钟,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了一定的提升。
以任务为形式的课堂活动策略的关键在于任务的设计,任务可以分为两类:基础任务和综合任务。基础任务是每位学生都应自主完成的任务,它包含的主要是一些学生没有学习过的新知识,要求每位学生都能够掌握,如插入艺术字并设计艺术字样式。综合任务一般需要每个小组学生共同探讨完成,任务完成的结果通常是一件信息技术电子作品,它没有固定不变的结果,任务涉及的不一定是学习过的知识,允许学生在一个较大范围内自主选择作品设计形式和作品内容,可以进一步整合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未知技能,比较好地综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差异,提升学生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案例一:Word综合运用
活动内容:做一张环保小报,评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活动要求:每人独立完成,按照制作要求完成作品。
活动时间:一节课。
评价指标:设计新颖、颜色搭配协调、布局合理、应用制作的技巧。
活动过程:创设情境(连续几天的雾霾影响着我们正常的生活,提议学生用学过的Word来制作一张电子报,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布置活动任务,设定活动规则→学生查找资料、文字或图片等→进行制作→展示作品→教师评价。
在学生展出的小报作品中,学生在选取制作贺卡的图片材料时,充分考虑了初中生的审美要求,颜色鲜艳、画面贴近内容、富有朝气,且在内容设计上符合生活实际,这些小报被学生评价“颜色搭配合理协调,令人赏心悦目,艺术设计得很美,Word操作也很熟练”。这些小报作品的完成,锻炼了学生信息技术动手能力,学生自我强化了对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在信息意识情感上,学生能认识到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热情上升到新的高度。
实行任务驱动,各小组成员互助协作,完成指定的任务或作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
合理采用组内协作与组间竞争的课堂活动方式,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于学生的起点不同,教师的统一演示或个别辅导,效果并非很显著,其有效应对方法是进行分组协作学习。该活动策略的分组原则采用“异质分组和自由分组相结合”,也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强弱、兴趣爱好进行异质和自由分组。每个小组组员之间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挥各自的认知优势,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进行分工合作,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领悟和掌握就在这种和组员同伴的紧密沟通与协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同时,一个小组作为整体,与其他小组之间形成一种竞争关系,小组内组员很自然地产生人类与生俱来的求胜本能,激发学生“不服输,争上游”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全神贯注地学习,从而将小组任务尽可能做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小组内部分学生大包大揽完成所有小组任务的情况,这就要求活动开展规则对各组员的约束力要强,组内各组员之间建立明确的责任制,保证每位学生都有任务,只有小组内每一位成员都达到了目标,小组才算获得成功。共同的目标促进了学生自愿性的互帮互助,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
案例二:使用PPT制作“我也追星”作品
活动内容:“我也追星”演示文稿制作竞赛。
活动策略:组内协作与组间竞争。
活动时间:四节课。
活动过程:教师基本操作及知识点的讲解→情境引入,展示成品→宣布任务,小组为单位,开展演示文稿制作竞赛,主题自定→学生信息搜索、材料收集→艺术设计、制作人员合作制作→各组作品展示及陈述→教师评价打分。
笔者讲授了一些有关演示文稿制作的技能以及一些知识点之后,给学生展示一个学长的作品《韩庚》,起到情境引入的作用,启发学生要制作出一个“我也追星”作品的愿望,当愿望被启发之后,即宣布该课的活动内容。小组合作完成一个演示文稿的设计和制作,可以制定一些活动规则,如活动阶段的时间设定,各小组各人员的任务安排情况。活动开始后,由小组组内自定主题,组内人员工作职责由组长结合各人特点分配,学生查找搜索所需要的信息,对信息进行存储,小组“设计师”对资源进行设计,同时根据主题对该演示文稿进行整体设计,设计完成之后,则由“技术人员”将材料和设计相结合,制成成品,在制作的过程中,若有一些操作方面的困难,可求助于组内其他人员,若小组内解决不了,则可向教师求助,教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其完成,让学生能够根据启示而将其作品任务完成。各小组作品完成制作之后,将其作品利用电子板展示给其他小组,并对该电子小报中的设计思想和意图陈述给大家,其他小组及教师听取其陈述,对作品进行打分,活动的最后,展示该演示文稿制作得分最高的三个小组,教师予以评价。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尝试应用的一些教学策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以生为本的自学平台,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机械学习”“模仿学习”向自觉、自律、自强的“自主学习”迈进。我相信,凭借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在我们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舞台上,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有展示的机会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