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君
(江苏省乐余高级中学,江苏苏州 21562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学生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方面提出这样的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1]很明确,书面表达要实现的目标,是能通过阅读与鉴赏活动这一途径辅助实现的。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通常提倡“以读促写”,单纯地通过分析品读课文,指导学生模仿运用,这表面上实现了课堂的高效运作,实际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主角感与参与感,学生投入的专注力与兴趣也会大打折扣[2]。
如果把“以读促写”换成“读写交替”,变双向为多向可能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生可以先由习作发现问题,再由教师带领进行针对性阅读,最后总结方法指导写作训练。这样既让阅读有了新的视角,又能实现课堂应从学生中来的目标。本人针对高一学生的学情,从小处着手,通过读《始得西山宴游记》指导游记写作,开设了一堂读写交替课。
《始得西山宴游记》通常被认为是唐代山水散文的巅峰之作,很难让学生模仿,但它篇幅简短、景情集中的特点,正可以启发学生的写景散文。在此次读写训练课之前,已完成对文章的字词梳理,并安排学生写好一篇游记。因为游记的景物描写相对集中,至于怎么写,不做要求,原生态地展示学生记叙文写作的问题。这些问题是语文教师能普遍预料的,但何不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就有一篇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作文《游古镇》,节选如下:
古镇承载着历史,游古镇真是一大乐事。
今年我去过恬庄古镇,让我记忆最深的是恬庄入口的那棵有几百年历史的大树,它曾经因一天晚上的狂风暴雨而受伤,人们却没有放着它不管,反而很关心。他们顶着狂风暴雨,在晚上帮这棵树打点滴,直到它痊愈。现在那棵大树被围墙包围着,以免再受到伤害。一棵大树能够存活几百年,让我心感佩服。
绕过这棵树,我们走到里面的小道上,旁边有人家住着,有的门敞着,里面是一些景点。有人在里面打铁,仍然保留着以前的传统方式。
走过几间房屋,一股文艺气息扑鼻而来,里面静悄悄的,没有一点杂音。这里是看书品茶的地方,每个人都显得很认真。
走过小道,外面是一条古街,有卖水的,有卖衣服的,还有卖小饰品的。再走过一个拱桥,前面还有一条小道,小道的墙上介绍着各种风俗习惯。……
这次的游览,再加上旁边导游的一些讲解,让我更了解了这个古镇。
针对这篇文章,我让学生分组讨论这篇文章存在的问题。
生:文章开头即提到“游古镇真是一大乐事”,可我读完没觉得有多快乐,而且游的古镇也没什么地方让我印象深刻。
师:这篇游记一个景接着一个景,缺少感受与思想,自然成了记流水账。让人印象不深是因没有写到古镇特有的东西,缺少细节。没有这两点,怎能称得上是篇好的文章?
师:我们知道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所在,那就先来看文学大师柳宗元是如何把他的灵魂写入游记的。请大家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找一找直接表现柳宗元情感的内容。
生1:第一处是“恒惴栗”,意思是常常忧惧不安。
师: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有着“自余为僇人”的身世背景,柳宗元是带着这样的心情去游览西山的,那他看到的景自然不是乐景,文章中相应的描写又是怎样的呢?
生1:他游览的状态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倾壶而醉”的无心之态,游览的景致是“幽泉怪石,无远不到”的幽僻之景。
师:景致的特点“幽僻”便是由这“无心”之态而来。
生2:第二处表现情感的句子是“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心情好像跟前面的不一样了,变得豁达起来。
师:那这样的情感是由何而来?
生2:是西山的景。“外与天际,四望如一”“不与培塿为类”说明西山的视野广阔、高峻的特点。作者由西山的“特立”产生了情感迁移,自己的心胸似乎也变得开阔了。
师:原来柳宗元的心情是也是受到了游览景物的影响,因为西山人迹罕至的特点,又因为自己跟西山一样寂寥,所以他才关注到了偏远的西山。而西山虽孤独却浩然依旧,柳宗元亦如此,情感自然转变。有了这样的情景交替,才有了文章的曲折变化,也才赋予了这篇文章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这就启发我们,游记中的景情并不是割裂开来的,景的特点会随心情而变,同样也能影响心情。一篇优秀的游记必须要做到以情入景、以景生情。
学生分成三组,带着这样的启发,分别对大树、打铁和看书品茶三个场景进行修改,要求添加有关“乐”的情感,以及能迁移到“乐”情的景物特点描写。完成后选取几位同学的修改稿进行投影展示:
生1(大树):……一棵大树能够存活几百年,让我心感佩服。人就应该像大树一样自强不息,即使被困难击倒,也要不惧艰险,重新站起来好好生活。
生2(打铁):……旁边有人家住着,还有的门敞着,里面是一些景点。其中最让我感到有趣的是打铁,这打铁用的是以往的传统方式,要将这铁千锤百炼才能成为一把利器。也许这也是古镇的精神所在,在岁月的锤炼中成长。
生3(看书品茶):……这里是看书品茶的地方,每个人都显得很认真。我尤其喜欢这里,它透露着古镇的历史底蕴,显示出古镇独有的气质,那安静、庄重、文艺的感受总让我对古镇心生眷恋。我也像里面的人一样,坐下来看看书品品茶,享受这惬意的生活。
经过修改,三处都景情兼备。第一位学生紧接着“心感佩服”的内容展开,情感已经明确,那佩服大树的什么需要解释,该生由大树“自强不息”“不惧艰险”的特点联想到人的生存哲理,算是一种升华。第二位学生直接用“有趣”二字表现乐的情感,并通过“千锤百炼”的打铁过程,抽象为古镇的“精神实质”,深度立显。第三位同学也是用“喜欢”二字直接点明情感,用 “安静、庄重、文艺”的特点表现古镇的与众不同,让人“心生眷恋”,联系我们快节奏的现实生活,此处又怎能不“惬意”。
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方法去修改自己所写的游记,并从情景角度重新阅读初中所学篇目《鼎湖山听泉》。
本次课堂真正做到了读写交替,写作问题从学生中来,再与课内阅读有效结合,启发学生,最后通过写作训练完善解决,甚至进行了延伸阅读。课堂内容没有多深入,解决的也只是学生习作中的小问题,但我旨在通过这样的尝试,探索读写交替模式的可行性。同时让学生明白,把文章写深入并不是多困难的事情,我们可以从阅读中汲取智慧与方法,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启示也能让我们的文章风格大变。这样也能让学生更认真地对待阅读,做到阅读优秀作品,品味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自身的想象力和审美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康莹.读写交互理论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