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琳皓 王玮
【摘 要】高校校园文创产品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载体,是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文化交流之间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与电子产品使用的频繁使用化,校园文创产品的销售不再是单纯的销售,本文分析了现有校园文创产品的销售模式,并以南京林业大学樱花节为例,分析了校园文创产品线上销售平台的发展。
【关键词】校园文化产品;交互设计;南京林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4-0147-01
文化创意产品(文创产品)是文化的衍生品,校园文创产品更是体现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以及人文气质。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结合体,还包括发生在一个校园范围内的各种文化追求与文化组织。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网络的发展,传统的文创产品营销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了,本文以南京林业大学校园文创礼品为例探讨互联网时代下校园文创产品的发展与研究。
一、校园文创产品存在的意义
(一)提高高校的社会知名度与宣扬高校校园文化精神。校园文创礼品展现了高校的校园文化精神,且以此作为高校文化传播的载体、媒介。实现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文化交流,展现高校精神内涵、人文景观和办学特色等,树立高校品牌形象。以软实力来提高高校的社会知名度。
以南京林业大学樱花节为例,当樱花季来临时,总有许多游客前来南京林业大学观赏樱花,许多游客会在赏玩的同时选择购买南京林业大学的文创产品来作为纪念。这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其中社会效益的实现在于呈现高校的地理位置、文化内涵、历史脉络、人物事迹等多个层面,社会效益在历史的进程中会发展、改善,它是一种整合校园文化的载体,经济效益是建立在校园文化的基础上,遵循校园文化而带来的经济价值。
(二)使学生更深入了解学校、锻炼学生的能力。现如今许多高校文创设计都是由学生来设计的,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设计能力,这也要求学生必须更加深入地了解学校的历史文化。随着设计的深入,也加深了学生对于校园文化的理解、认识,也增强了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二、传统校园文创产品的销售模式
(一)报亭、学校超市。最常见也最传统的销售方式是在报亭、高校的超市里售卖校园文创产品。可供消费者直接观看挑选。优点:消费者能够直观地挑选感受产品;缺点:消费者只能在特定的地点购买。
(二)QQ、微信。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营销也兴起,通过建立了企业 QQ 群、微信公众号等,发布相关产品信息,实现与消费者的交流和线上销售。优点:能够在线上购买,不局限于空间;缺点:需要关注特定的QQ与公众号等,需要特定渠道去了解,较为麻烦。
三、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校园文创产品的销售发展(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
随着网络的进步,智能手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在,微信使用者的覆盖率广泛,微信小程序的出现也大大方便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微信小程序具有无需安装、触手可及、用完即走、无需卸载的特点,且用户可通过搜索附近搜索到相应的小程序。此次以南京林业大学樱花节为例,设计描述相应的小程序。
南京林业大学每年的樱花季都有许多的人来赏樱,除了拍照外,许多游人还会购买些有樱花或学校特色的产品。但同时也会发现许多问题:1.找不到合适的观赏路线(开车来观赏的不清楚从哪个门进入合适;游人不熟悉学校环境容易迷路);2.不清楚附近能够吃饭的地方;3.手机地图在南京林业大学并不特别容易使用。通过这些问题可以看出游客对于指引是具有需求的,通过此处的需求可以设计一款微信小程序使游客更了解南京林业大学。通过微信小程序对校园文化进行宣传。
(一)地图。1.提供赏花路线地图;2.标出可供游客吃饭的食堂。
(二)校园文创产品。1.提供校园文创产品的线上购买。(能够查看与文创相应的校园故事信息);2.能查看卖家的信息(可以查看工作室的具体信息,为大学生创业工作室提供更多被社会了解渠道);3.提供南京林业大学樱花与游客的产品定制。
(三)植物与故事。1.通过扫描图像可以查看植物的资料;2.可查看南京林业大学与植物的历史故事(例如:水杉与郑万钧)。
(四)分享。摄影作品分享区。
(五)学校介绍。1.各教学楼简介信息;2.学校历史介绍;3.学校专业介绍。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文创产品的销售并不只是单纯的销售,而是对校园文化精神的推广。校园文创产品的线上销售提供的不只是产品,而是一个校园展示平台,展示高校的文化、风采、学生。
参考文献:
[1]贾九斌.论高校校园文化的结构识别[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
[2]黄丽.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与营销[J].市場研究,2016(07):33-34.
[3]赵悦利,刘遵月.基于博物馆文化的文创产品研究策略分析研究——以南京博物院为例[J].艺术评鉴,2017(05):167-169.
[4]杨天睿,李若辉.京东大学应用软件交互设计研究——以京东大学TELink平台为例[J].大众文艺,2018(07):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