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忆皓
【摘 要】柴可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俄国著名的作曲家,是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人类、自然的思考,蕴含着浓厚的悲情色彩。就在这一时期,俄国现实主义思想风靡,深深地影响了许多的知识分子,柴可夫斯基便是其中之一,在他众多的作品中,钢琴套曲《四季》就是典型的反映现实主义思想的作品。《四季》中,柴可夫斯基通过描绘一年之中的十二个月来展现俄罗斯的自然风光和民族特色。本文便是以钢琴套曲《四季》为研究对象,主要是进行其浓厚的悲情情感色彩的研究,通过研究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从作品中感受音乐的悲情美,以美的方式去欣赏悲伤音乐。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四季;悲情色彩;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4-0033-02
古希腊著名的学者伊壁鸠鲁是典型的快乐主义的追求者,他认为快乐是生活的目的,是最高的善。虽然快乐的确对我们的生活具有很大的意义,但是,事实上,悲的精神价值也是不容小觑的,在一定程度上,悲能够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人生本质。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便是这样,能够帮助我们洗涤心灵、认识人生。
一、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概述
柴可夫斯基,他的音乐创作涵盖歌剧、交响乐、舞剧、钢琴等多个领域,丰富且优质的作品使他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纵观他的作品,《四季》是柴可夫斯基在钢琴领域的代表作,是让我最深刻地体会俄罗斯风情的钢琴套曲。《四季》这部钢琴套曲是根据其好友贝纳德,文学刊物《小说家》主编,从众多的诗歌稿件中筛选出来的十二首描绘十二个月份的诗歌创作的。柴可夫斯基根据这些诗歌,每月创作一首,历时一年最终完成了整部套曲的创作。
《四季》套曲,共分为十二个部分,是由十二首附有标题的独立小曲组成,分别是:一月的《火炉边》、二月的《狂欢节》、三月的《云雀之歌》、四月的《松雪草》、五月的《清静之夜》、六月的《船歌》、七月的《割草者之歌》、八月的《收获》、九月的《行猎》、十月的《秋之歌》、十一月的《在马车上》、十二月的《圣诞节》[1]。
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柴可夫斯基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十月的《秋之歌》,柴可夫斯基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他在其中描写了一幅丰收的秋季的景象,但是描绘的不仅仅是丰收的景象,还通过描绘萧瑟秋风卷起漫天纷飞的落叶这一场景,借此抒发自己对于秋日凄凉的忧伤。又如二月的《狂欢节》,狂欢本是一种极致的欢乐,但在这首曲子里,柴可夫斯基运用反衬的表现手法,通过写狂欢节的极致欢乐来衬托他内心的沉重。七月的《割草者之歌》和八月的《收获》,本应该是收获的喜悦,付出的回报,但是在这两首曲子里,柴可夫斯基由怜生悲,从农民们辛勤劳作之中生出对于农民的一种怜爱,进而上升至关于人性之悲。
二、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的悲情色彩
(一)作品内容上的悲情色彩
柴可夫斯基在《四季》套曲的选材上,多选自与自身生活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素材。柴可夫斯基生活在俄罗斯,一月的俄罗斯是冰雪的天地。一月,尤其是俄罗斯的一月,万事万物似乎都处于静止的状态,全部被冰雪覆盖,而且俄罗斯的领土是广袤的,居于世界第一,广袤的领土,稀少的人口,这种状态带给人们的感受总是比较压抑和沉重的。伴随人们度过一月的是温暖——火炉的温暖,火炉是他们度过漫长一月的慰藉,柴可夫斯基选取火炉这一物象,正是一种悲的色彩。我们说,人是一种复杂的生物,是一种矛盾的物种,在我们人类的身上,缠绕着节制与放纵,狂欢便是节制与放纵混合的产物。狂欢,是一种节制后的释放,是一种放纵,狂欢的基调总是上扬的,但是不难发现,狂欢骨子里也是一种极致的悲伤,柴可夫斯基在二月这一部分选取狂欢,实则是对狂欢的审视,这种审视是一种“悲”的审视。
相比一月二月,七月八月看着是一场更为盛大的欢乐的景象,七月割草,八月丰收,这是一种劳动之乐[2]。在我看来,诗人似的内心世界总是饱含着忧郁的氛围,而他们的忧郁是一种由己及人及物的深刻的悲怜,在这里,柴可夫斯基抱着的也是这种情感,劳动丰收的季节本应是快乐的而且是热闹的,但是就是在这种快乐和热闹的背后,他看到的是劳动生活本质上的疲惫、劳累,由此他阐发对于人民劳动生活的怜爱,在讴歌劳动人民的同时也发出一种对于人之本性的悲哀之情。
十二月,是一年的尾巴,在这一年的最后一个月里,人们或者是欣喜于这一年的硕果,开心地憧憬着来年的光景,或者是懊恼于这一年的虚度,恐惧可怕的未来,或者是斩断这一年的阴霾,迎向来年的挑战,然而不论是抱有怎样的心情,所有人应该都有些许的对于这一年的遗憾。十二月,在西方国家里最盛大的莫过于圣诞节了,他们的圣诞节是个普天同慶的日子,在这一天,所有人都戴上欢快的面具,庆祝一年的重大日子。在欢乐的面具背后,总有人顾影自怜,“悲伤”充斥。
(二)作品结构上的悲情色彩
作品的结构,便是作品的旋律组织形式,柴可夫斯基《四季》在结构上的悲情色彩主要表现在旋律的展现上。一月的《火炉边》,乐曲主要以小调为主,小调这种旋律突出的是温馨的氛围,其间,柴可夫斯基在小调之上还使用了多次的大跳音型。小调与大跳相互结合,这种动态的表现形式体现的是一种动静结合的内心状态,温馨是一种对于安定的念想,而这种静中之动,联想一月的压抑以及柴可夫斯基一生的流离孤寂,可想而知,这是一种怎样的对于安定的渴求和对于自身命运的悲哀伤神之感。转到二月,《狂欢节》首部始于大调,用大调表现狂欢的气氛,到了中部,不再是火热,而是安宁,表达出狂欢过后的寂静。到了尾部,又再次回到刚开始的火热的氛围,狂欢景象的再现[3]。中间段明显的反差,正是一种感性中的理性思考。这种理性思考,是贯穿狂欢始终的理性的思考。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当我们的理性思考摆在上帝、命运之前,是极其可悲的。来看七月的《割草者之歌》,割草者之歌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人们欢乐的劳动的场景,在这首歌中,听众们不会有过多的旋律优美的体验,这首歌充满了快速和忙乱。快速和忙乱的印象,从忙碌的农民身上,引出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思考[4]。历来关于人本质的讨论就从来没间断过,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有人的地方就有话题,在19世纪的俄罗斯,沙皇仍处于统治时期,对于人本质的思考实则无济于事,欲求与无用的冲击,带给人们的是关于人本质问题的无尽的漠然,漠然之下隐藏着作曲家深深的悲伤。
(三)作品节奏上的悲情色彩
一个作品节奏的把握,影响着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情绪,影响着作品整体的旋律表现情况。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节奏较为激昂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个作品情绪高亢;当节奏低沉的时候,则正好相反。在《四季》这一作品中,多描绘的是自然和社会生活,其节奏更强调逼真,整体节奏的构造更加的紧凑,以便更好地描绘出趋近于自然的事物和景象,細腻的描绘才更展现出事物变化无常的悲凉感。二月的《狂欢节》中,柴可夫斯基采用回旋曲式,由强拍进入,用欢快的节奏展现热烈的气氛,但是他频繁地使用和弦外音等不同的和谐音程,使整个欢快的分为萦绕着不稳定的感觉,悲之情绪始终萦绕,不绝如缕[5]。八月的《收获》,通过将欢快的节奏和不和谐音的融合,描绘充实而又紧张急切的氛围,随着前期紧凑的节奏,后期则展现平静的氛围,人民在抢收之后的寂静、平静。十二月的《圣诞节》,“脱掉鞋子,翩翩起舞……”场景热闹欢快之极,柴可夫斯基采用圆舞曲的大调式,而圆舞曲的大调式常用的节奏是三拍子的更加欢快的节奏,动感十足。虽然节奏是欢快的,但是很意外的,旋律却是变化不定的,刚开始的缓慢上升,后面的急速下行,给人一种不知所措感[6]。节奏和旋律的搭配,似乎是在讲述柴可夫斯基的“另类”,超乎欢快的、普天同庆的节日之外,以众人之乐衬托他自己的忧郁。
三、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出现悲情色彩的原因
(一)个性特征及时代背景
柴可夫斯基是一个天生就忧郁、敏感和孤独的人。他曾经说过人们似乎天生就是专门为同命运抗争的,追求梦想、追求真理,但是却永远无法到达彼岸的真知世界。他的性格特征之中除了以上内容,还包括他作为典型知识分子面对理想和现实时形成的懦弱、逆来顺受但是内心又充满悲愤。这些特征导致他面对外界的残酷不公时,并没有激烈的抗争,而是借助音乐抒发悲观之感,从渴望中了解的极度的悲观。如在二月和十二月的音乐展现中,他通过描绘大众的欢乐来衬托他自己的悲观抑郁[7]。又如七月和八月中的割草、收获之景,他也是推己及人,把欢快的丰收之景象从怜爱的角度,进而抒发悲观之感。
19世纪的俄国,农奴革命运动激烈,柴可夫斯基对于国家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但是由于他懦弱和逆来顺受,他无力改变现状,所以悲愤之情和无助之情均透过作品表现出来。
(二)情感经历
柴式悲情色彩的产生还源于柴可夫斯基坎坷的情感生活。第一次的婚姻是和他的学生在一起,这场婚姻并非是你情我愿的相爱,而是为避免自己因为同性恋的身份被排斥将就的婚姻,对于充满诗意的他来说,这场可笑的婚姻最后的结局只能是草草了之[8]。第一次的打击是沉重的,柴可夫斯基的精神处于极度的痛苦,而后,第二段的恋情,看着也甚是荒唐,他与交往对象梅克夫人竟从未谋面,只用书信进行往来,当梅克夫人因公司破产断掉和他的书信交往时,这场打击便是更加的让他难以接受,精神几近崩溃,忧郁地度过自己一个人的三年后便去世了。情感的缺失,使他陷入无助和彷徨中,他将这些无助、彷徨、无奈、困惑全部都表现进他的作品之中。
四、结语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既充分地宣泄了自己的悲愤情感,又表达了对于社会、人类、自然的复杂的悲之情感,是于己于人的,这种胸怀的确是能称得起伟大二字,他的悲情色彩之体现,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关于悲的审美价值,悲怆之于人之精神塑造的价值,不容轻视。
参考文献:
[1]尤云飞.论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的俄元素[D].福建师范大学,2008.
[2]姚丽娜.忧郁如歌——析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J].民族音乐,2009.
[3]刘凌.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审美特征探讨[J].艺术评鉴,2016.
[4]任红军.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一月——炉边》艺术特色分析[J].民族音乐,2011.
[5]张艺帆.生命四季之礼赞——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赏析[J].大舞台,2014.
[6]苏醒.解读柴可夫斯基《四季》的悲情色彩[J].大舞台,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