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批判性思维铸造健全人格

2018-11-28 09:40原阳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知情权批判性议论文

原阳

真正的写作是痛苦的。纵然瞬间文思泉涌、醍醐灌顶、倚马可待,而想要造就不刊之论,我们不得不勒住信马由缰的念头,定格眼花缭乱的风景、凝结目不暇接的灵感,不断选择、寻找、捕捉,将跳跃的思维转化为一个个固化的文字——内容是依赖于表达的,若想真正留住思想,就必须找到精准、有力的表达,否则即便记录下来,也是打了折扣抱憾长久的残缺品。郭沫若在创作《女神》时匍匐在地不能自已,只因这个过程中他会感到撕裂大脑的痛苦。传递到写作上,文字同样会带有痛感。

我们学生的作文,大都是没有痛感的:有铺垫、有转折、有精彩,纵然犹抱琵琶半遮面,也总是似曾相识燕归来,文气终究一马平川、一览无余。究其原因,写作时信手拈来的素材和典故,多用他人的语言和经验,而缺少了对自身灵魂的对话和叩问,也自然少有触动心扉的痛感。

千人一面没有痛感的文字,信息过载难辞其咎,我们是否也需要保障学生的一些“不知情权”?素材泛滥,每则材料的观点直接预设好,拿来就用;满分作文、模板范文,过多的套路和讲解淹没了思维,但维护学生的“不知情权”,我们不必要也不可能使学生成为“信息孤岛”,更应教会学生抵御信息过载的武器。

批判性思维是抵御信息过载、维护“不知情权”的最好武器。笔者曾谈及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侧重于文章的整体结构,环环相连、无懈可击,而批判性思维更多是一种写作的介入角度。

对于批判性思维,我们不能望文生义,理解为“批评”“批斗”。批判的核心意思是追问合理性、追问可能性、追问必然性。批判一个对象,首先意味着去准确理解一个对象,并由此追问这个对象成立与否。所以,批判的结果既可能是支持,也可能是推翻,但目的并不是推翻。可见,批判是一种健康的求索,它既不盲目相信,也不盲目拒绝——与之对立的是教条式思维:只接受,不追问;或只拒絕,不追问。

如何将批判性思维具体运用到作文中?在一次写作交流会中,笔者曾明确提出反对运用部分“感动中国”素材:一些“感动中国”的素材,如果反复深究、追问,是否都隐藏着政府的缺位和不作为?我们在被感动后有没有思索过,一个个命运多舛的凄苦人生从何而来?一个个英雄人物是否承担太多不属于他们的责任?如此素材,不用也好。反复叩问,大胆质疑,谨慎断言,这是逻辑思维,也是批判性思维。而在日常议论文中,部分学生为了写作方便,对自身观点错误视而不见,把不利于自己的视角通通遮蔽,这是思维惰性的表现,也不利于培养出有独立人格的健全公民。

批判性思维从来没有要求人们单纯地说“不”、发难、破坏,其摒弃的正是简单的全盘否定和二元对立。正如本期作者纪顺在《基于批判性思维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提到的:“根本的是要提高学生自身对问题或现象的理性思考能力与自我反思能力。”对世界和事物保持健康的怀疑和求索态度,自然能够识别好与坏,真与伪,美和丑,熔铸出开放、包容、自信的人格气度。

猜你喜欢
知情权批判性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股东知情权的法律保护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简谈“议论文”写作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致命”隐瞒的背后——艾滋病患者隐私权及其伴侣的知情权如何兼顾
为维护公众知情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