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璇
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天生的作家,写作教学不是“讲授”,也不是“传达”,而是“唤醒”!
一、唤醒写作中的“表演”意识
写作是一种“表演”,作家苏童就说自己多年写作宛如一场“高空表演”。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表现欲是人的基本欲望,是个性突出、有生命力的表现。所以,唤醒学生的表演欲,即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其写作的内驱力,同时给学生表演的舞台,是调动写作积极性、发挥创作才智的根本手段。
(一)唤醒表达欲望
我想,许多学生会在写作这一表演舞台上“怯场”,首先是因为他们对写作这一表演舞台的漠视。要告诉学生,这一舞台上演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价值与高度,挥洒着“写作是美好的”愉悦与幸福,做一名作家,我手写我心,本身就是崇高的。其次,每一个人天生就应该是作家,要唤醒学生在写作方面的主体意识——我是一名作家,要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才是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成为写作过程中的施动者的关键。
在学完《社戏》一文后,文章流露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而学生们也都刚刚告别童年,也有过缤纷的回忆。于是我精心筹备,提前藏了四张写有人生寄语的纸条在操场,告诉学生我的意图,并让学生找到老师所藏的纸条。学生兴趣高涨,跑到操场,兴致勃勃地找起来了。他们阅读着我写的话,更进一步领悟了我的用意,接着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老鹰捉小鸡、丢手绢……高兴地玩起了这些熟悉的儿时游戏。第二节课,我让学生们静下来整理思绪,结合刚刚经历的和自己的感受,写下对童年的追忆。在内心确有其感的情况下,学生们顺利完成了写作任务,且有不少佳作。
(二)搭建表演舞台
学生在写作上的表演欲望被激发以后,教师不能让这一场表演只有一个观众(教师本人),而应该为学生搭建一个又一个更加宽广的表演舞台,让越来越多的观众能欣赏到学生的精彩 演出。
1.班级展示与校内交流。
在教室开辟专门的阵地,适时地展示学生的习作。或者有时候将学生的作文复印张贴,既省时,又能扩大展览面,鼓励更多的同学。利用假期让学生将作文汇集成册,制作作品集在班级同学中传阅。另外,还将学生的作品推荐到校刊《小荷》加以点评与发表,树立学生的写作自信,扩大读者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激情。
2.博客创建与获奖发表。
创建班级博客,并在班级博客之下建立子博客。学生能将自己的文章在博客上展示,使阅读群扩大到家长、亲友和不相识的大众,并得到他們或褒扬或指点的回帖。这对于写作者来说,无疑是舞台的又一次提升与扩张,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自己作品的不断改进,是学生写作表演中一个现代化的舞台。
另外,我还将学生的好作品进行悉心修改,推荐到相关的报纸与杂志,将他们的文字变成铅字,学生的成就感不言而喻。三年来,我的学生在各大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共计20余篇,不仅发表者的写作激情倍增,旁观者也备受感染与鼓舞,纷纷跃跃欲试,希望自己能写出好作品,在这些刊物上“过把瘾”。
二、唤醒写作中的“着装”意识
(一)“文”为悦己者容
除非是日记,一般的文章我们都是写给别人看的,特别是考场作文。就像我们的着装,现代人的穿着不仅是为御寒,更是为美观,是要穿给别人看的,得体的着装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一种体现。所以,学生也应当首先树立我是作者,作文以后必有读者的观念,一定要以读者为本,尊重读者,站在读者的角度来写作。例如:字写得潦草读者会看不懂、看不清;语句不通顺读者会读不懂、理解有误;随意拼凑,不合情理,会贻笑大方,遭遇扣分。不管这位读者是同学、老师、家长,或是评卷人,都能对他认真写文章,努力提升写作水平有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如何“戴”好“项链”
学生受新概念作文影响,越来越喜欢在作文伊始写“题记”,以表示自己的新潮与新意。这样做也算写作的一种进步。
我把“题记”比作一个人脖子上佩戴的项链,佩戴者要注意这样两个要点:一要与自己的身形、气质相符;二要让项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很多学生在写作中对“题记”的字数毫无讲究,600字左右的作文,“题记”就用了60多字。这样的“题记”字数太长、太啰唆,有喧宾夺主之嫌。前面说,项链要与佩戴者的身形相符,那么“题记”字数的多少也应由整篇文章的字数决定。一般600字的作文,题记的字数就应控制在20~40字之间。如果太长,就好像人的脖子戴上了狗链子,滑天下之大稽了。另外,“题记”与项链一样,都具有点缀的功能,项链可以是钻石的、水晶的、金属的,但无一例外的是它必须夺目,必须光彩照人,在作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是提纲挈领,或是揭示文章主旨,或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拒绝“披金挂银”
初中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喜欢故作深沉,“为赋新词强说愁”,将自己积累的华美词汇堆砌,以博得阅读者的好感,殊不知阅读者更喜欢被真情所打动,被真理所折服。文章当然需要华美的词句,但华美的辞藻只可作为点缀,而不能充斥全文。比如这么一个片段:
繁星镶在幽蓝的天空中,如鱼儿一般在天河里游呀,游呀,抖着一身金灿灿的鳞片。那可是童年在天国里丢失的小项链?可是,这璀璨的繁星,那么的可爱,应该点缀在如紫丁香般芬芳的女孩描绘的诗行里呀!我想。
晚风轻轻拂乱我的刘海,盈盈如水的月亮呢?我找不到它了,就像赤足走在冰凉的黑夜里而找不到灯盏一样。哦,我望见它了,它正枕着棉花糖样的云朵儿甜甜地睡哩!
辞藻很优美,但作者只是在一味地描写,到底想表达什么呢?初读,惊诧于作者词语的华美;再读,感叹于遣词造句能力的时尚;复读,只能叹息于作者情感的虚无、思路的混乱。所以,我将文章中华美的辞藻比作一个人所佩戴的金银首饰,而首饰作为点缀,应视服装风格而定,一次也只能取其一二件做装饰。如果一个人全身披金挂银,必将会有暴发户之嫌,而一篇文章如果全是华丽的辞藻,那也将沦为一个毫无内涵的“暴发户”,徒有形式,内容空洞。
三、唤醒写作中的“积木”意识
儿童文学家苏梅曾经说过:写作文就像搭积木,一点儿也不难,而且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唤醒学生的“积木”意识,旨在唤醒学生的材料意识,培养学生积累材料的能力和运用材料的能力。作文中的“搭积木”就是一个结构设置问题。手中首先要找到许多块积木,把积木累积在一起,还是一个排兵布阵的问题。田忌赛马就是一个很好的拼积木的例子。所以,树立学生写作中的“积木”意识,即从“积木”再到“搭积木”。
(一)寻找“积木”
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就如孩子们玩具中的积木,积木中的“积”字就告诉我们,素材需要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没有东西可写,下笔枯涩,痛苦万分。
童话作家是这么介绍他的创作历程的:
我走在街上,有时会不小心踩到口香糖,鞋底黏糊糊的很难受;有时还能看到乱吐的口香糖,粘在地上、椅上、墙上、树上。这就是我收集的一块“口香糖积木”。
看电视时,看到有个画面,很大的植物叶子上都是洞洞,我突然心中一动,又收集到一块“洞洞眼积木”。
虽然我收集了很多“积木”,但不是每块“积木”马上就能搭城堡的,我还要发挥想象力,有选择地认真构思。
那块“口香糖积木”搭出了童話《会飞的口香糖》,提醒大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得到“洞洞眼积木”时我就想:这些洞洞是怎么来的?会不会是有人打上去的?为什么要在植物叶上打洞洞?我又联想到原来火车站检票的夹子,还有一些人退休了没事做非常难受,于是搭成了故事《爱打洞洞的老爷爷》。
你看,平凡易见的小事例都成了作家笔下有价值的素材。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我想说“处处留心皆积木”。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勤于动笔记录,做到“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傅斯年语),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积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花开花落,水到渠成。
(二)搭建“积木”
歌德曾经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谜。”语文教师的职责还在于帮助学生解开写作形式的“谜”。
1.“情感类”文章。
在辅导学生写作“情感类”文章时,我给学生设置了这样的写作思路:总括情感——认识偏差——受到触动(细节描写)——点明主旨。
我告诉学生,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也是一篇感恩的文章,可细细一剖析,遵循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思路。
对于学生“受到触动”这一部分,再进一步进行细节描写的指导,学生交上来的作文,特别是中等、中等偏下的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像班上的柳一帆同学,写完文章后说:总算知道该怎么“搭”文章了。他的作文《难忘那双神情的眼》也第一次登上校刊。
2.“感悟类”文章。
这一类文章,我给学生的思路是:总括情感——点明原因——受到触动——发生变化——点明主旨。
列举2008年中考满分作文《我依然飞翔》:
无尽的黑夜侵蚀我那无尽的愁思,周围是可怕的静寂……(总括感情)
我叹口气,为那片悄然消逝的生命,更为自己无地自容的成绩。(点明原因)
……
深夜的风无力地掀动着俯卧在地面上的枯叶,翻动,再翻动,一直到大树的根下——那是孕育树叶的一棵树。我忽然懂得:失去意味着新的获得,衰落意味着新的开始。一片黄叶枯了,烂了,受侵蚀,受寒冻,当春暖花开时,它将是层层浓荫中的一片。看到这里,我不觉释然了。(受到触动)
……
只要青春还在,我就不会悲哀;只要阳光还在,我就不会孤独,不会停歇。纵使陷身茫茫沙漠,希望的绿洲还在,我心依然飞翔。想到这里,我不禁笑了。(发生变化)
……
带着微笑出发,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点明主旨)
文章作者从枯叶中受到启发,摒弃了愁思,排解了因成绩糟糕而无地自容的心境。文章结构有序,有层次,能吸引读者。我的学生在作文指导之后,能很快地掌握这种结构模式,写作有了头绪,就能写出有模有样的文章,文章由“无型”变为“有型”。
但“搭积木”的形式不止这一种,漂亮的建筑物各有各的样子,写文章也一样,有了“积木”,再有了“搭”的合理构想,“搭”好“积木”一点都 不难。
“唤醒”作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树立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的写作意识,有变虚假矫情为真情实感的写作情感,教师有变学生眉头紧锁的“苦写”为欲罢不能的“乐写”的教艺手段。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想,要“唤醒”学生沉睡的写作心灵,我们还有一大段路要走,必然要循序渐进,投入更多的精力,付出更多的心血。
(浙江省温州市二中;325000)